稅收超徵,消費券還是發現金比較好?學者點出2關鍵!歷年還有哪些振興措施?
稅收超徵,消費券還是發現金比較好?學者點出2關鍵!歷年還有哪些振興措施?

政府將在農曆年後普發每人現金新台幣6000元,締造首次發放現金的紀錄。回顧過往,從金融海嘯時期,馬政府發放消費券,到疫情期間發放振興三倍券、五倍券,都是希望在景氣放緩之際,帶給民眾「小確幸」,達到提振信心、促進經濟之效。

消費券、三倍券、五倍券、發現金⋯還有哪些促進經濟措施?

一、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台灣也難以倖免,公司大放無薪假,甚至減薪、裁員事件頻傳,消費信心急墜谷底,當時馬政府拍板以消費券方式刺激經濟,2008年11月行政院端出「振興經濟消費券發放特別條例」草案,12月經立法院三讀通過,2009年1月起發放。

當時每人可以領取總計3600元消費券,包含6張面額500元以及3張面額200元。

消費券
2008年政府廣發3600元消費券。
圖/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二、2020年爆發COVID-19疫情,台灣防疫得宜,出口、生產影響有限,但因台灣民眾積極自主防疫,內需服務業門可羅雀、營收慘淡,政府因而在解封之際,推出「振興三倍券」,使用期間從7月中旬至年底,希望為消費動能添一把火。

振興三倍券分為數位與紙本,民眾須付新台幣1000元,才能領取3000元三倍券。

三倍券
振興三倍券分為數位與紙本,民眾得先消費1000元,才能領取3000元三倍券。
圖/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

三、2021年國內疫情升溫,全國進入三級警戒、時間長達近3個月,內需服務業受到管制升級影響,迎來真正的寒冬,政府因此在疫情趨緩後,加碼推出「五倍券」10月上旬開放消費使用。

五倍券
五倍券
圖/ shutterstock

四、儘管台灣民眾逐漸習慣與疫情共存,但在通膨與升息壓力夾擊之下,全球景氣急轉直下,經濟也明顯放緩;政府考量去年稅收超徵新台幣4500億元,可適度讓經濟果實與全民共享,因而決定發放現金。

延伸閱讀:全民普發6000元,最快2月底入帳!中低收入戶再加發,有3種領錢方式

消費券、三倍券、五倍券⋯政府預算、成本各是多少?

一、3600元消費券設計面額為200元3張、500元6張,共計3600元,政府總預算858億元。

二、振興三倍券設計面額為200元5張、500元4張,共計3000元,政府總預算510.51億元。

三、振興五倍券設計面額為1000元3張、500元2張、200元5張,共計5000元,總預算估1100億元。

四、這次政府將直接發放現金每人6000元;不須額外設計、印製鈔券,主要為印鈔成本。

政府大發紅包,都怎麼領取?

時代與時俱進,不只「人手一機」,行動支付更蔚為風潮,政府在規劃振興券發放的領取方式愈來愈多元。

2008年推出的消費券,領取方式為備妥身分證或居留證件等證明文件以及消費券發放通知書,至戶籍所在地發放所領取。

振興三倍券與五倍券,導入數位領取與紙本發放兩種併行,不僅可以在實體通路預定,領取通路也相當多元,除了郵局,超商、全聯以及康是美、屈臣氏等藥妝店也在列;若採線上領取,則可用數位工具綁定後使用,各家業者也競相推出優惠,希望抓住消費者目光。

這次發放現金,行政院正思考透過線上申請後直接入帳、ATM請領及郵局臨櫃領取等作法,但尚未定案。

稅收超徵發現金,學者怎麼看?

政府將規劃全民共享發現金方案,不過正值景氣放緩、內外需不同調, 學者認為,發放時機、配套都非常重要,否則拉抬經濟效果有限

中經院副院長陳信宏認為,從經濟數據來看,食品紡織相關業別的消費力道稍微好一點,如果未來民間消費還是集中這塊,「對於我們期待經濟拉抬效果,不是我們想像那麼大」,而且時機也很重要。

星展集團資深經濟學家馬鐵英則說,消費券會帶來乘數效益、現金則是替代風險較高,因為民眾可能把現金存起來,導致儲蓄率走揚;發券效果比較好,但考慮政策實施的即時性,現金又比券更好,發券的過程較長、效果會延後。

馬鐵英指出,台灣去年第4季起景氣就開始明顯往下走,政府發放現金可能是想為經濟成長提供及時幫助。

延伸閱讀:樂視宣布「每周工作4天半」、薪資照給!經濟不景氣,樂視為何敢特立獨行?

本文授權轉載自:中央社

責任編輯:傅珮晴、林美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長期觀察臺灣新創生態,推動國內Meet創業小聚、AAMA搖籃計畫的巨思文化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她指出新創若要跨越成長瓶頸,必須穩固「品牌、信任、資本」三大支點,並形成動態的正向循環。

特別是今年迎來臺灣證券交易所「創新板」2.0新局,新創更應該善用資源,藉由透明化治理贏得市場信任,同時借助資本平台放大品牌能量,鍛鍊好企業體質後進軍國際市場。上市,從未是終點,而是企業累積第二成長曲線的底蘊,更是企業實踐社會責任、進入永續成長的起點。

從品牌認知到信任資本:新創企業的成長三支點

新創從零到一的過程,通常會經歷哪些關鍵的成長階段?陳素蘭直言,「新創是社會上的新面孔,必須要先被看見有知名度(Awareness),接著才能被市場認可(Acceptance),最終進而累積深厚的品牌信任感(Trust),這是一條每家新創企業的必經之路。」

不論是經營B2C或B2B市場,品牌信任感的建立,不能只依賴短期預算所帶來的瞬間行銷曝光。陳素蘭建議,新創進入市場前先清楚定位自身的獨特價值,持續落實言行合一的經營策略,向消費者與商業夥伴展現長期的價值承諾。換言之,品牌與信任的塑造並非一蹴可幾,背後往往需要資本的挹注支持。

由此觀之,新創要走得踏實、奠基穩固基礎,陳素蘭認為需要三個關鍵支點「品牌力、信任力、資本力」的構成,而且這三個支點環環相扣、彼此影響。陳素蘭解釋:「品牌力帶動信任力,信任力吸引資本力,然後再運用資本的投入,讓企業能持續深化技術研發與強化市場行銷;同時,也能推動組織管理優化,提升整體營運效率與品牌競爭力,三者之間形成正向循環,正是企業穩健成長、立足市場的關鍵。」

創新板2.0升級啟動,為新創點燃成長引擎之火

數位時代X臺灣證券交易所
圖/ 數位時代

相較於國際市場的創業環境,這三個支點之中,臺灣新創過去大多較忽略的,是善用「資本市場」以作為加速成長力道的槓桿資源。因為許多創業者花更多心力在技術打磨、產品開發,但當要拓展更大的營收版圖時,才赫然發現,資本市場的力量不可或缺。

正因如此,臺灣證券交易所推動的「創新板2.0」升級,即是賦能新創,強化品牌信任與營運體質的關鍵轉捩點。陳素蘭指出,觀察創新板2.0做了一系列革新,包含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提供新創多階段上市輔導機制,以及上市後加強品牌曝光、媒合投資人互動等措施,藉此讓更多具潛力的新創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也協助企業在募資、品牌信任與市場能見度更上層樓。

陳素蘭舉兩個登上創新板最有印象的企業,其一是首家進入創新板的錼創科技,一路看著他們透過資本市場的公開透明與品牌強化,不僅打開市場知名度,甚至受惠創新板2.0新制,股票流動性的提升,反映市場對其價值的信心,也進一步吸引更多國際訂單。另一家來自AAMA計畫第二期學員的Gogolook,在創新板的助力下穩健營運體質,近年有更多消費者認識他們的資安解決方案,甚至Gogolook順利進軍歐洲完成策略併購,並進一步擴大全球市場佈局。

從這兩個案例當中,陳素蘭提到:「創新板2.0的存在意義,不是單純協助新創企業掛牌上市而已,更是為企業打開信任之門、提升品牌能見度與資本能量的成長引擎。」加上證交所提供系統化、階段式的支持輔導機制,越來越多新創得以從市場的新面孔,蛻變成有競爭力與市場信任的長青企業。

立足臺灣,邁向全球:上市是新創永續經營的起點

面對全球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臺灣新創在立足本土市場後,下一階段將放眼國際商機。這時候,資本市場的支持,亦是新創邁向國際的重要推手。陳素蘭提到,她觀察創新板效法那斯達克(NASDAQ),是支持創新的首選籌資平台,幫助尚未獲利但有商業模式潛力的企業,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關鍵資金。而且有創新板的背書,臺灣新創在進入海外市場的時候,對品牌信任更是加分元素。

陳素蘭就觀察到,證交所協助新創拓展海外市場時,持續投入資源並展現高度支持。她指出,「近期證交所與KPMG一起成立『東南亞創新資本平台』,就是扮演鏈結臺灣與東南亞創新生態系的橋樑,幫助更多新創在東協市場進行業務拓展、資金媒合與合作交流。」

不過陳素蘭也強調,新創在跨足國際市場時,更需要「負責任地」使用資本市場的資金。「對資本的負責態度,就是願意把自身的經營承諾、財務表現公開在陽光底下,接受各界的檢驗,不僅有助於建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更能贏得國際投資者與合作夥伴的信任,」她補充道。

因此,上市進入創新板,對新創企業而言,絕非是成功的終點,更是邁向國際化及永續經營的新起點。借助證交所創新板2.0的支持,相信有更多臺灣新創企業在資本市場穩健成長,持續深化「三大支點」實力,穩健立足在地、勇於挺進國際,展現臺灣新創追求永續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堅實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