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福斯都推電動車,靠什麼贏特斯拉!CES直擊各車廠心機,策略一次看
Sony、福斯都推電動車,靠什麼贏特斯拉!CES直擊各車廠心機,策略一次看

全球科技年度大展2023年美國消費性電子大展(CES 2023)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登場,今年共有逾3,200家參展商。《數位時代》也前進CES,為讀者一窺最新的科技趨勢。

汽車科技為近年科技界重要趨勢,今年的CES大展上,焦點也轉向汽車科技,幾乎所有車商都不敢錯過。傳統汽車品牌如福斯、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BMW、賓士、現代汽車(Hyundai)都來參展,就連消費性電子、科技大廠品牌Sony、Google都推車用產品。

今年有將近300家品牌展出包括電動車和自動駕駛的技術與產品,有哪些亮點產品與令人驚奇的新科技呢?

電動車勢力一:傳統車廠

Stellantis:推出概念電動皮卡,克萊斯勒秀出未來駕駛艙

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Stellantis推出電動皮卡概念車Ram 1500 Revolution,預計2024年投入量產。車頂配備會自動變色玻璃,可根據需求調整光線進入車內的明亮度,配備人工智慧的語音助理。

Stellantis概念電動皮卡
Stellantis推出電動皮卡概念車Ram 1500 Revolution,預計2024年投入量產。
圖/ 陳映璇攝影

Stellantis旗下品牌克萊斯勒(Chrysler)則秀出全新先進駕駛艙,位置上拿掉方向盤,並使用更多集團STLA軟體服務,操作系統、駕駛輔助系統以及訊息娛樂系統,配備Level 3自動駕駛功能。

克萊斯勒(Chrysler)秀出全新先進駕駛艙
克萊斯勒(Chrysler)秀出全新先進駕駛艙。
圖/ 陳映璇攝影

BMW:會說話互動、變色的概念電動車i Vision Dee

德國豪華汽車品牌BMW,在CES 2023發布全新電動概念車BMW i Vision Dee,不只可以與車輛對話,還可以隨著心情改變車身色彩。

BMW i Vision Dee
BMW全新電動概念車BMW i Vision Dee配有人工智慧Dee。
圖/ 陳映璇攝影

BMW形容,i Vision Dee配有人工智慧Dee,人聲使得汽車更人性化。BMW執行長奧利弗·齊普斯(Oliver Zipse)形容Dee是「 下一個世代的人機互動 ,激發我們打造新的電動車平台架構Neue Klasse。」

福斯:繼國民電動車ID.3之後,拓展高端電動車市場ID.7

福斯品牌的ID系列電動車,繼國民電動車ID.3、ID.4跨界休旅、ID.5純電跑旅、ID.6七人座休旅、ID.Buzz廂型車後,這次在CES推出房車ID.7,續航力上看700公里,欲拓展高端電動車市場。

福斯在CES上展示的ID.7搭載數位迷彩,車身共有22個區域可以單獨控制,並可搭配音樂節奏創造燈光變化效果,十分吸眼球。

福斯電動房車ID.7
圖/ 陳映璇攝影

賓士:打造全球超充網路,要在無形中吸引更多車主轉向賓士

德國車廠賓士(Mercedes-Benz)在CES上宣布將投資數十億歐元,預計2030年在北美、歐洲、中國建立1萬個快速充電樁。階段性目標是2027年在美國、加拿大共400個地點,建立2,500個電動車充電樁。

此外,賓士將和高盛資產管理公司旗下美國可再生能源、和電池存儲設施運營商MN8 Energy共同承擔該成本。

賓士概念電動車Vision EQXX
CES上展出賓士概念電動車Vision EQXX。
圖/ 陳映璇攝影
賓士
德國車廠賓士在CES上宣布將投資數十億歐元,預計2030年在北美、歐洲、中國建立1萬個快速充電樁。
圖/ 陳映璇攝影

賓士大手筆建置充電網路,目的是要讓客戶可以在自家的汽車上預訂充電服務,該網絡將對擁有兼容技術的競爭對手品牌汽車的司機開放。 賓士執行長Ola Kallenius表示,「這是整體戰略的一部分,將促使更多客戶轉向賓士電動車。」

電動車勢力二:科技巨頭

Google:攜手Volvo,全新Android Auto車載系統亮相

Google展示最新Android Auto介面,簡化導航、通訊與影音播放功能,透過螢幕分割的方式,可以快速打開音樂、訊息溝通。

此外,Google與汽車大廠Volvo有更深度合作,Volvo旗下純電旗艦休旅車EX90搭載14.5吋Google車載多媒體系統,並導入Google HD地圖,可精準定位車輛,輔助駕駛功能。

Volvo EX90 to support Google’s new HD map
Volvo EX90電動車運用光學雷達、攝影機、雷達掌握汽車周圍資訊,並整合Google高畫質地圖,提升自動駕駛功能。
圖/ Volvo

MIH:一次秀出房車、皮卡、農用機產品

來自台灣的鴻海MIH開放電動車聯盟首次參加CES,展出合作夥伴Lordstown Motors、INDI EV、Monarch Tractor等電動車品牌產品,並在展場展示商業車隊、娛樂遊戲、農業創新的多元應用情境。

同時為布局北美電動車生態系,MIH計劃在美國俄亥俄州建立創新基地(Innovation Hub),讓供應鏈夥伴進駐,就近支持原廠委託製造(OEM)車廠。

Lordstown Motors電動皮卡
Lordstown Motors電動皮卡在CES會場上詢問度相當高。
圖/ 陳映璇攝影
INDI EV
鴻海協助電動車客戶INDI EV打造原型車,乘客不只可在車內玩遊戲,還可以辦公。
圖/ 陳映璇攝影
Monarch Tractor
鴻海協助電動農用車新客戶Monarch量產,預計在今年第一季在美國量產。
圖/ 陳映璇攝影

Sony:聯手Honda推新電動車品牌AFEELA

今年話題熱度最高的Sony電動車,自去年聯手Honda成立子公司Sony Honda Mobility後,本次CES上宣布新電動車品牌AFEELA將進入量產階段,預計2025年開放預購。

AFEELA方向盤類似賽車遊戲握柄的U型設計,並導入高通Snapdragon Digital Chassis運算平台, 欲透過本身在內容、服務和娛樂的基礎優勢下,搶進電動車市場

對Sony來說,這架電動車是一場團體戰。因為AFEELA的誕生一次集結Sony過去在各領域的長期夥伴,在3C產品處理器的夥伴高通驍龍將驅動全車處理器應用、PS遊戲夥伴Epic Games則以Unreal遊戲引擎做為操控介面靈魂,Sony則用自家的影音內容點亮車內娛樂體驗,手握Bravia(電視)、PlayStation(遊戲)、Sony音響等業界知名品牌,將會是Sony進軍電動車市場的立基點。

Sony聯手Honda推新電動車品牌AFEELA
Sony聯手Honda推新電動車品牌AFEELA ,外型上相當科技感。
圖/ 陳映璇攝影
Sony電動車
方向盤類似賽車遊戲握柄的U型設計。
圖/ 陳映璇攝影

延伸閱讀:Sony、Honda攜手做的電動車亮相了!方向盤像賽車遊戲,還有哪些亮點?

Blink Charging:首推二合一充電器,充電也能看廣告

美國知名電動車充電設備商Blink Charging,已在全球建置近5.9萬個充電站、橫跨25國。今年CES上Blink推出二合一的「Vision充電器」,配置兩個55吋LCD液晶顯示螢幕,有助吸引媒體廣告商投放廣告。

Blink Charging
今年CES上Blink推出二合一的「Vision充電器」,配置兩個55吋LCD液晶顯示螢幕,有助吸引媒體廣告商投放廣告。
圖/ 陳映璇攝影

同時針對不同場域的充電需求,Blink新推出PQ 150充電線,專為歐洲市場的住宅充電所設計。目前Blink合作夥伴包含停車場、機場、零售商等,也和德國Bosch、越南電動車商Vinfast展開合作,導入電動車充電站的解決方案。

電動車勢力三:全球新創

Vinfast:概念腳踏車亮相,積極拓展北美市場

連續兩年參展CES的越南車廠Vinfast,今年火力全開,不只秀出VF6、VF7、VF8、VF9四款SUV電動車,還推出四款概念電動自行車搶市;並與美國知名充電運營商EVgo、blink展開戰略合作,積極拓展北美電動車市場。

Vinfast電動車
越南車廠Vinfast今年火力全開,秀出VF6、VF7、VF8、VF9四款SUV電動車。
圖/ 陳映璇攝影
Vinfast概念腳踏車
Vinfast展出四款概念電動自行車搶市。
圖/ 陳映璇攝影

CES上還有哪些特殊車種?

強鹿(John Deere):推自駕農用曳引機、電動挖土機,解決農業缺工問題

除了一般的乘用車,這次在汽車科技場館還可以看到卡車、船、農用曳引機朝向電動化與自駕化的趨勢。

最吸睛的是北美頂級農業曳引機製造商強鹿(John Deere)就推出自駕農用曳引機、電動挖土機。該款曳引機能夠遠端操作,可自動翻土耕作,大幅提升農場工作的自動化,以解決農業缺工的情況。

強鹿電動挖土機
強鹿電動挖土機
圖/ 陳映璇攝影

強鹿技術長Jahmy Hindman表示,公司已測試該曳引機3至4年,計畫今年小批量交付12至20輛,逐步擴大生產規模。

Caterpillar:百噸級自駕卡車,在極端環境下也能工作

全球最大建築與採礦設備製造商Caterpillar,在CES展出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100噸「Cat 777非公路用卡車」。根據Caterpillar官方說明,該卡車在無人且極端的工作環境下運行近10年時間,目前累積24個客戶站點、擁有超過560輛卡車,且尚未發生過意外事故傷害。

Caterpillar百噸級自駕卡車
Caterpillar百噸級自駕卡車
圖/ 陳映璇攝影

整體來看,今年的汽車科技已不局限於一般的乘用車,各式交通工具卡車、船、農用曳引機逐步朝向電動化、自駕化的趨勢,除了車廠大秀概念車的黑科技外,也從永續發展及解決人類問題為出發點。

延伸閱讀:
一款新品,打破HTC「不玩VR了」謠言!但市場急凍,HTC還要苦撐多久?

責任編輯:林美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