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綠色時代最夯關鍵字:ESG、永續、減碳,三個有什麼關聯?
【觀點】綠色時代最夯關鍵字:ESG、永續、減碳,三個有什麼關聯?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近年來隨著綠色意識抬頭,ESG、永續、減碳三個名詞就成為了最熱門的搜索關鍵字,企業到底要重點發展哪一項議題?三個議題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聯性呢?讓我來為大家解析一下吧!

一、重要名詞解釋與內涵

ESG與永續

ESG是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治理、Governance三個字的縮寫,簡單來說,企業若能在環境、社會、治理三個層面都有好的績效時理論上就視同可以永遠持續發展下去,因此ESG也常被與永續Sustainability相提並論,漸漸地兩者就像畫上等號似的。例如:目前投資市場上常常提到具備ESG正面條件的企業,就是投資方認為永續的企業;ETF基金也都是選擇這些ESG表現優良的企業來做投資標的;我們也可以從金管會將永續報告書改稱作ESG報告書可見一斑。

另以ESG永續報告書GRI框架的概念與大家分享這三個構面:

ESG_框架圖
GRI重大主題
圖/ 製圖/TUV NORD
  1. 治理面:要展現企業經濟面的表現、對法規符合度、道德經營的決心。企業在治理面需要由最高治理單位承諾企業的ESG使命方向、針對企業承諾使命透明揭露治理的資訊。
  2. 社會面:要展現企業對員工的照顧、對社群的關懷、及對顧客的承諾。
  3. 環境面:溫室氣體、排水、廢棄物、能源等對地球環境的保護。

而在社會面與環境面上,還需要供應鏈的共同監督、發揮ESG影響力。因此,一個企業的永續就要看其在ESG投入多少努力,一份誠實揭露的永續報告書就能展現企業永續的決心與方向。

減碳

2021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決議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使得「減碳」變得非常熱門,因此大家也經常把它與ESG混為一談,但兩者層級不同,減碳只是ESG環境面中的其中一項議題而已。
減碳議題其實可以追溯到1984年,法國學者巴蒂斯特·約瑟夫·傅立葉(Jean Baptiste Joseph Fourier)就提出溫室效應概念,後來輾轉經過了13年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84國簽下的東京議定書後,溫室氣體減量的議題終於獲得全世界的重視。東京議定書後來衍生清潔發展機制(CDM),允許以先進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進行專案及的減排量抵銷額度的轉讓與獲得的彈性機制。
至今2050淨零目標就是希望在2050年時的二氧化碳排放為零,不過不是不排放(我們的日常生活及企業運作等不可能避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希望透過負碳技術及自然碳匯的技術下在讓能源與非能源排放相抵之下為零的狀態。
現在世界各國因為氣候變遷導致的災害已逐漸浮現,例如:2022年八月中國大陸的乾旱、歐洲暴雨洪災、2022年底美國、日本暴雪及西班牙野火等,都在提醒世人氣候變遷議題真的發生了,若不積極減碳未來的世界真會走到地球滅絕的地步!

溫室氣體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二氧化碳外,還有甲烷、氧化亞氮、冷媒、含氟氣體、全氟化物、和六氟化硫都是溫室氣體,也是造成全球面臨氣候變遷、地球暖化、溫室效應、北極冰川溶解、海平面上升等議題的主因。
故為盤查各企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則將排放源分成三類(註: 2023年起溫室氣體盤查標準已改為六類):

ESG溫室氣體排放三範疇
圖/ 製圖/TUV NORD

以上的設備或活動都會消耗能源,能源的消耗就可能會產出溫室氣體的排放,由此可見企業活動中溫室氣體的產生與使用的能源息息相關。企業要降低溫室體氣體排放、要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節能雖是緩不濟急,但唯有節能是無法達到淨零的,還需要改用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綠能、循環經濟、以及上述提到要運用負碳技術及自然碳匯等的技術投入才有機會達到。

二、誰最不能忽視減碳?

2020年政府列出高碳排產業:石化業、鋼鐵業、半導體、水泥共十家企業就佔了全台碳排量38%。這些高碳排的用電大戶除了政府要求自2021年起至2025年五年內要完成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完成10%綠能設備外。許多企業也紛紛加入RE100倡議,RE100是由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所主導的全球再生能源倡議。簡單的說,就是要加入的企業宣示並承諾100%使用再生能源的時程目標。
中小企業或許會認為自身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這些大戶比較起來微不足道,但是有些中小企業的能源使用量也不容小覷的,否則2022年底經濟部為什麼會提供金屬製造業碳盤查每家30萬補貼呢?
此外,許多減碳相關的政策及法規各國也因運而生。例如:「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歐盟對進口到當地的碳密集型產品依據其碳排放量支付碳稅方能進入歐盟市場的憑證,將在2023年試運行,2027年正式上路)、美國CCA碳關稅、台灣政府能源大戶自2019年起五年內必須使用綠能達10%的規定等。
固然,排碳大戶在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上是主角,但是其餘62%的排碳企業若不努力減碳,仍維持目前營業狀態不做低碳轉型規劃,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仍將遙遙無期。

三、企業減碳行動上的迷思與常犯錯誤

既然減碳這麼重要,那麼企業的減碳行動該從何著手?在開始之前,個人認為目前有常見的三大迷思:
1. 投資再生能源(綠電): 目前被歐洲議會認定為綠能的能源有太陽能、風力發電、生質能源、核能與天然氣等;而美國環境保護署定義綠電包括太陽能、風力、生質能、地熱、沼氣以及小型水力發電等。因為台積電快手搶下離岸風電,讓所有企業措手不及也望塵莫及。但是風力發電、太陽能真是乾淨環保的能源嗎?風力發電對海洋生物的衝擊、太陽能的發電效能等問題都還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2. 碳權交易:基本分成兩種,一種是由政府發放的碳配合稱作「總量管制與交易」中的「碳權」,數量有限;另一種稱作「碳抵換機制」的「碳權」,這是透過減碳專案,計算出跟假設情況少了多少碳而得,是一個被開發出的無形商品。但碳權交易往往會淪為有錢的企業規避減碳的手段,造成企業不需要積極減碳,只要花錢就可以達到碳中和或甚至淨零的境界。
3. 種樹:事實上種樹吸碳這個議題常常被認為是一種漂綠作為,因為一棵樹能吸碳多少是因樹種、生長速度、高度及樹齡等諸多因素很難精確的計算,德國明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nster)森林中心做了一份研究,一棵80年樹齡的山毛櫸樹一年可以吸收12.5噸碳化合物相當於一年1噸的二氧化碳。因此仰賴種樹,不如復育儲碳能力強大的熱帶雨林。

另外,面對來勢洶洶的政策與法規,企業在開啟減碳行動時,也有三個常犯的錯誤值得一提:
1. 規劃不足:沒有依照企業自我有限資源規劃ESG的步驟與時程,壓力從哪來就暫時解決,沒有長遠規劃則難以成功的永續轉型。
2. 資訊揭露不正確或執行力不足:有些企業為了標榜自己有響應政府淨零目標,對外打著環保旗幟,或者誇大企業減碳的作為,卻未確實盤查企業的溫室氣體,或盤查的組織邊界及基準年不明、數據過於美化。另外還有些企業跟風簽署RE100,明明知道2050年淨零目標是全球、也是政府的目標,企業簽署RE100目標年卻訂在2050年,這樣顯得既沒有誠意也沒有執行力;尚且,RE100簽署下去還需要CDP的監督審核,不是企業隨便簽簽喊口號就可以的!
3. 買綠電=碳中和: 綠電確實是達到碳中和的要件之一,但要達到碳中和還言之過早,前面我們談到溫室氣體分為三個範疇,買綠電就是要降低對用電的依賴,主要是降低範疇二的溫室氣體,不要忘了企業活動還有其他來源的排放也需考慮。

以上簡易的分析了最夯關鍵字:ESG、永續、減碳三者間的關聯性,希望在這道減碳的道路上大家都能發揮一己之力,拯救地球、就等於拯救人類!


想知道面對ESG議題,企業在實務執行上還有哪些必掌握的重點?
《數位時代》年度首場,02/15【ESG轉型起手式│淨零碳排的策略與行動】
從策略、法規、實務案例,三面向帶領公司發展專屬零碳路徑!
瞭解更多>>https://bit.ly/3CFnPq4
早鳥優惠,立即報名>>http://bit.ly/3QsOrAk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錢玉紘

關鍵字: #ESG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打造AI無法取代的人才力,聯發科技攜手Hahow for Business培育跨域人才成果豐碩
打造AI無法取代的人才力,聯發科技攜手Hahow for Business培育跨域人才成果豐碩

在AI新世代浪潮下,兼具軟實力與硬實力的「T型人才」已躍升為企業人才培訓的新焦點。以聯發科技攜手 Hahow for Business 推出的「SPARK 實習生跨域軟實力學習計畫」為例,正是企業積極布局未來、培育全方位新世代人才的具體行動。

人工智慧的快速演進,正全面重塑我們對「學習」與「人才」的想像。隨著知識獲取門檻變低、學習方式持續翻轉,企業人才培育模式也迎來嶄新變革。在這波轉型浪潮中,擅長單一領域的「I型專才」往往難以應對多元挑戰,相反的,具備專業深度與跨域協作能力的「T型人才」成為企業招募與培育的核心焦點。

以理工科學生為例,雖然在校期間累積了紮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術基礎,但往往在進入職場後,因為溝通表達、協同合作與專案管理等軟實力相對薄弱,面臨諸多挑戰、無法發揮潛力。為縮短「學用落差」與提升新鮮人的職場適應力,聯發科技攜手Hahow for Business在2025年共同推出「SPARK 實習生跨域軟實力學習計畫」,將工程師的個人效能訓練藍圖,提前至實習階段。計畫透過Learn-Apply-Reflect與10%-20%-70%學習策略,打造出「自主學習→練習→實際應用」的學習循環,全面加速準聯發人的培養、為企業注入新世代的競爭力。

聯發科技與Hahow for Business以「SPARK 實習生跨域軟實力學習計畫」加速培育人才

聯發科技始終堅信,每一位年輕人都蘊含著無限的發展潛力,只要能匯聚多元能力,即可激盪出創新火花、點燃成長的力量。這樣的理念也體現在「SPARK 實習生跨域軟實力學習計畫」logo設計:6道光芒象徵聯發科技永續經營的六大基石–全球觀、創新、人才、公司治理、綠色營運與在地實踐;而5道光芒則代表個人效能聚焦的5項關鍵能力:問題分析與解決、溝通簡報與影響力、專案管理、創意思維與成長心態。

SPARK計畫為實習生提供清晰的學習路徑,結合豐富的線上學習資源、個人練習與小組作業,同時搭配實體知識萃取工作坊,形成自主學習、同儕學習與應用及反思的學習循環。讓實習生不僅可以學習知識與實用技能,並真正將軟實力應用於工作場域。舉例來說,線上課程學習涵蓋「金字塔表達法」、「定錨點架構」、「ANSVA結構」與「SMART原則」等工具,並在為期兩個月的實習中,透過每週的應用練習、知識萃取工作坊與同儕小組報告,系統化強化關鍵軟實力,讓學習不僅止於「知識的獲取」更是「行為的展現」。

hahow
圖/ 數位時代

來自國立清華大學通訊工程研究所的實習生彭同學深有感觸的說:「能進入同一間公司,代表大家的硬實力相差不大,真正決定我們能否做對事情、把事情做好,是有沒有足夠的軟實力協同合作與向上管理,建議從大學三年級開始培養,並且持續不斷精進。」

國立清華大學半導體研究學院的實習生鄭同學同樣肯定軟實力的重要性。她說:「在學校,教授指派任務通常有明確的評分指標,但在實習時,主管交付的任務往往保留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為確保彼此有共識,我的作法是主動思考任務的目的,以手寫筆記進行結構性思考與建立清晰的表達邏輯,在與主管進行口頭報告時,則是以『金字塔表達法–先結論、後細節』的方式進行溝通,持續修正與取得共識、精準展開下一步。」

「理工科學生很容易陷入技術細節、分享時不自覺就是滿滿的專業術語,但這樣的溝通模式未必有助於專案進展。」來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網路工程學系的實習生洪同學表示,有效的溝通應該要跳脫技術本位,站在對方角度,說出讓目標聽眾共鳴的話,才能推進合作。「透過這次實習,我學會以『定錨點架構』讓溝通內容更有邏輯與說服力,以及透過『ANSVA–Attention /Need /Solution /Visualization /Action–架構』強化提案表達,就算面對全新的領域,也能快速盤點重點,並與團隊展開更有效的協作。」

「SPARK 實習生跨域軟實力學習計畫」創造的成效十分亮眼。活動期間在校園舉辦的多元跨域校園講座滿意度高達 94.6%;而在實習階段,儘管實習生同時承擔主管指派的專案任務,平均完課率仍高達 87%,並獲得大量正面回饋。許多實習生分享:「無論未來職涯選擇何種方向,這段期間累積的軟實力,都將成為持續突破與創新的關鍵資產。」

三大學習目標,支持年輕人才快速適應跨部門協作及全球化職場環境

聯發科技長期深耕技術創新與人才培育,積極推動學生硬實力與軟實力的緊密整合,以加速新世代人才的成長與轉型。此次首度與Hahow for Business合作「SPARK 實習生跨域軟實力學習計畫」實踐三大學習目標:首先建立創新與成長心態;其次強化簡報與溝通影響力及團隊合作;最後,培養問題解決、專案管理與行動決策能力。

Hahow
圖/ 數位時代

同時參加「SPARK 實習生跨域軟實力學習計畫」與3個不同專案計畫的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實習生李同學表示:「實習期間,我必須同時處理三個專案,時間被各種會議切割得十分零碎,參加每場會議前,我至少得花費10分鐘翻閱紀錄或回想進度,改用實習期間學會的心智地圖追蹤專案進度後,只要 1 分鐘就能快速掌握最新狀況,執行效率大幅提升。」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的實習生董同學則認為:「軟實力之所以重要,不僅因為它能幫助我們在事前做好規劃、提升溝通的精準度,更關鍵的是,隨著這些能力不斷累積,將更有勇氣面對挫折與挑戰,不會輕易喪失對科技或對人的熱情。」

整體而言,聯發科技攜手 Hahow 好學校的合作,不僅著眼於短期彌補能力缺口,更展現企業對未來人才的前膽佈局與長期投資。當理工學生兼具專業深度與跨域軟實力,學用落差得以有效縮減,人才成長曲線隨之加速,產業也能在新世代人才的驅動下持續創新,形成良性循環,進一步鞏固組織的核心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