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光是個人化還不夠,還要「大規模個人化」?打造客戶體驗必備三大能力
【觀點】光是個人化還不夠,還要「大規模個人化」?打造客戶體驗必備三大能力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在本地與國際品牌林立的台灣,追求更高的客戶滿意度、提高客戶體驗,以及滿足不斷提升的客戶期望,是立足於此的不二法門,這也造就了市場對於「提供良好客戶體驗」的標準持續攀升。

根據Adobe最近攜手Forrester Consulting發布的一份名為《大規模個人化》(Personalization at scale) 的研究報告指出,對於大部分的消費者 (73%) 和企業客戶 (87%) 來講,個人化的客戶體驗能夠讓消費者滿意度提升。受訪者表示品牌的個人化操作,獲得了超出預期的目標和收入 (68%)、客戶體驗指標 (67%) 和轉化率 (67%)。

處於領先地位的企業,在此份報告中稱為「體驗領導廠商」(Experience Leaders)。和其他企業不同的是,這些廠商不只是實行個人化,而是實行「大規模」個人化

shutterstock_374017405_shopping.jpg
客戶體驗經營成功的品牌,做到的都是「大規模個人化」。
圖/ oatawa via shutterstock

這種策略是透過數據,為每位客戶創建連結且相關的體驗,藉此在不同通路及接觸點為所有客戶提供一致的價值。體驗領導廠商善於組織不同團隊和部門,將客戶置於中心,掌握數據、洞察、內容供應鏈和模組化設計以及全通路個人化歷程協調的能力。

而這些能力和方法,其實是所有企業都可以採用的,甚至所有企業崗位,包括行銷、數位、洞察、技術、客戶服務和產品開發部門,都可以在其中發揮作用,將大規模個人化的優點展現出來。

我認為品牌需要具備三種關鍵能力,來實現大規模的個人化服務,以提升客戶體驗:

一、數據的良好基礎:平台妥善分析利用、避免引發信任危機

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共享客戶數據平台,將來自網路、業務、行動、客戶服務和社交平台的數據聯繫在一起,品牌很難提供全面的體驗。「體驗領導廠商」將有關客戶的了解和洞察放入共享的客戶數據平台,讓組織中每個通路和接觸點的所有人都可以使用。

客戶數據平台能幫助品牌更好地了解客戶當下的需求,從而提供即時的個人化體驗。像是,充分了解客戶近期的瀏覽内容,跨通路與品牌互動的行爲,綜合客戶的購買紀錄、售後服務紀錄等等建立統一的客戶資料,進而更好地洞察客戶的需求,爲客戶提供符合需求的個人化服務。

businesspeople-working-finance-accounting-analyze-
掌握數據能載舟也能覆舟,妥善建立管理平台、保障隱私權是最重要的任務。

此外還有一大重點,根據《Adobe 2022 年信任度報告》(Adobe 2022 Trust Report),品牌對個人數據的使用是引發消費者對其不信任的關鍵因素。該研究顯示,大多數消費者表示,如果品牌沒能好好管理他們的數據,他們將停止購買該品牌的產品:69% 的受訪者會停止購買那些未經許可便使用其數據的企業的產品,68% 的受訪者亦會在他們的數據偏好未得到尊重的情況下停止購買。

由此可見,品牌在建立數據的同時保護客戶隱私也是至關重要任務,尤其是在保護個人資訊的部分。因此,隱私和偏好策略更是需要清晰且透明。

二、建立「內容供應鏈」:通用內容儲存庫讓人員取用,創造多元客群溝通

如果一家企業只提供有限數量的不同的訊息或内容資產來服務客戶,將無法為足夠多的細分客戶提供個人化内容。舉例來講,如果品牌只擁有面向三個年齡段人群(如老年、中年、青年)的個人化内容,便無法針對每個年齡段中初次購買、重複購買和擴展購買其他品類的不同客戶提供更好的個人化服務,這就是持續投資生產大量內容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企業應創建一個通用的內容儲存庫,供團隊和每個接觸點的負責人重複使用

此外,數位資產管理平台在成功的大規模內容交付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量的資產須使用正確的元數據(metadata) 進行標記。在調查中,有七成的「體驗領導廠商」都是透過結合人工與AI自動化技術,用相關metadata標記內容,以著力設計一流的客戶體驗。

shutterstock_1094451071_meeting.jpg
一個完整的「內容資料庫」,可以讓團隊能靈活運用素材,產生大量多元的內容。
圖/ G-Stock Studio via shutterstock

三、打造個人化歷程體驗:活用數據決策,不同接觸點都要洞悉

一家企業對客戶的目標和背景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在最好的時機和通路給予他們適當的協助。在客戶旅程中會有多個接觸點,品牌需要以客戶的角度來設計整個旅程中不同接觸點的客戶體驗。

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絕佳的實踐能力,包括了所有團隊都可以訪問數據基礎、資產管理工具和自動化工作流程,以及可以在關鍵時刻即時洞察和決策的引擎。這種一致性可以在幫助客戶的同時獲得業績,可以說是雙贏的局面。

我們發現調查中的「體驗領導廠商」,透過更完善的個人化,更有可能觸發客戶的即時行為,並透過在全通路體驗中協調每個通路和接觸點的個人化歷程來實現目標。他們使用基於 AI 與 機器學習的決策引擎和預測模型,來確定和提議下一個最佳行動。

group-asia-young-creative-people-meeting-brainstor
團隊需要善用數據決策,並且針對不同接觸點打造不同的體驗。

隨著品牌逐漸成為更優秀的體驗領導廠商,大規模個人化的標準將繼續提高。而隨著客戶採用新的平台、通路和虛擬體驗,其操作也將越趨複雜。對於想要追上發展步伐的企業,除了應爭取打造上述三種能力,他們還需制定有關團隊、情境、弱點和考核成功方法等的策略,並在注重快速實現成效的同時制定藍圖。此外,對軟體、數據和內容技術的投資也必不可少。

責任編輯:隋昱嬋、林美欣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