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了繼2014年入侵克里米亞半島後,第二次的侵略行動。在這一年間,無論是北約盟國、G7與日本的應對,乃至於牽扯廣泛的難民收容問題等,漸漸浮上檯面。2023年1月底,大雪再次覆蓋整個東歐。筆者走過中東歐立陶宛、波蘭、捷克等多個城市,除了見到各城市在公共場所、舊城廣場與街頭,偶有懸掛黃藍相間的烏克蘭國旗以外,更從當地科技公司、NGO與藝術家的口中或行動,感受到對烏國的支持與實際行動。
烏克蘭以基輔為主要幹線的陸路交通並未中斷。在維爾紐斯(Vilnius, 立陶宛首都)、考納斯(Kaunas, 立陶宛舊都、第二大城)、波蘭首都華沙、捷克首都布拉格的跨國巴士站,都可見直接前往烏國的路線。例如FlixBus——一家成立於慕尼黑、稱霸歐陸長途運輸的獨角獸新創,增加承接來自烏國難民的班次與路線。這是否意味著,烏克蘭與西側的鄰國正發生新的交流關係?
立陶宛關鍵字:fintech,因應戰爭促進跨國金融的數位化整合
立陶宛等波羅的海國家一向是烏克蘭中小企業經商的活動範圍。2022年10月,烏克蘭市占率最高的非銀行電子支付公司NovaPay,宣布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成立新辦公室。除了因應烏克蘭的動亂,也是看準該國人民與歐盟各國金流與支付的頻率即將增加。
另一家處理俄羅斯、烏克蘭與歐盟電商跨境支付,在戰前曾經創下年交易量6億歐元規模的公司Paysera,除了在俄軍開火之際,即刻中斷俄羅斯、白俄羅斯的服務以示抗議,也加強服務有意在歐盟國家開帳戶的大量烏克蘭居民。類似的FinTech(金融科技)業務,逐漸受到了烏克蘭央行(National Bank of Ukraine)在內的多家歐洲銀行支持。
而在立陶宛的SME Bank——一間成立於2021年的neobank(概念接近我國的純網銀),也同樣在立國金融主管機關、歐洲央行的授權下,扶持原本就與對烏克蘭密切往來的中小企業的線上金融、貸款等業務。如今,無論是NovaPay、Paysera、SME Bank或者其他FinTech公司,都可以支援不同形式的跨境捐款支援烏軍反俄,包含美元、歐元或者烏克蘭貨幣(格里夫納UAH)。當然,這些數位金融服務也開發出防洗錢機制,避免可疑資金流入俄羅斯相關企業。
波蘭關鍵字:techfugees,百萬烏克蘭青年難民助力科技業發展
時值1月的華沙街道,大雪與雨水紛飛。位於新市鎮與舊城區的交界處,Startup Hub Poland正籌備波蘭新創與烏克蘭求職者的春季職業媒合。一位多次往返波、烏兩國的工作人員,一邊沖著綠茶,一邊解釋,許多波蘭的科技公司,有意願優先替techfugees(科技難民),提供全職或遠程兼差的工作。
根據歐盟的統計,截至2022年10月10日,已經有420萬難民自烏克蘭進入歐盟。波蘭承接高達接近200萬烏國難民的主力,為歐盟之首,其中,受過高等教育、資訊教育的年輕人並不少。於華沙剛開幕滿半年的Polish-Ukrainian Startup Bridge,就是波蘭專門承接烏國科技新創的臨時停靠點。
烏克蘭對於其他歐洲國家而言,一直是軟體外包最大國(波蘭則是第二),並受到權威機構如英國的全球外包協會(Global Sourcing Association)的肯定。烏克蘭資訊科技協會(IT Ukraine Association)於2022年底的報告指出,戰爭爆發後,烏國的科技業甚至較前一年成長了13%,達到55億美元的規模。
除了加速商業活動數位化,還包含多元化網路連接服務,尤其與Starlink合作、危機訊息管理,並不得不演化出遠程、多點工作的組織管理模式。有些企業則秉持肥水不落外人田的考量,如軟體外包公司Yalantis、CRM服務商Creatio,選擇在華沙開設據點,並優先招募烏國人員;擅長雲計算與資料處理工具開發的N-iX,也在克拉科夫新成立營運中心。
捷克關鍵字:sourcing,投資或收購受戰事衝擊的優良標的
位於布拉格民族大街的WeWork裡,一位來自匈牙利的會計師跟我介紹道,「烏克蘭有不少不錯的公司,例如在去(2022)年,GitLab在美國Nasdaq上市;衛星設備公司Firefly Aerospace,就被NASA選為合作夥伴。喔,你一定用過Grammarly對嗎?這省了我不少時間寫信!」他的觀點跟捷克的創投判斷類似,戰爭或許影響了客戶與生意,但不影響某些科技公司的價值。
而區域內經濟表現較周邊佳的捷克,也感受到烏克蘭前來募資的新創公司較去年增加。布拉格的一間創投Presto Ventures領投了烏克蘭的餐飲平台新創Choice QR,當地的另一個機構J&T Ventures也參與了跟投。
TechUkraine發布的數據指出,烏克蘭的新創公司高達50%因戰事面臨業務動盪,直接影響財務安全。來自美國或英國的資金更已加碼投資。有鑑於此,幾位捷克的本土創投人員開始思考,2023年,在周邊的國家,包含匈牙利、波蘭、斯洛伐克,以及烏克蘭等區域,有沒有值得出手的標的?有媒體鼓吹,「烏克蘭抵擋俄羅斯快一年了,這樣的精神在商業上也很令人尊敬。」而一家位於布拉格的lead generation服務公司私下透露,有若干西歐的超大型企業、私募基金,正在委託他們使用資料庫尋找(sourcing)近期有人員變動的烏克蘭科技公司;推測是用來建立評估收購的可行性清單。
中東歐的反俄西斯的商業氛圍會持續下去嗎?
俄西斯(Rashism)是歐洲政治學界的一個名詞,為Russian與Fascism的結合,亦成為今日東歐民眾反感俄羅斯擴張的主因。
一個由維爾紐斯、考納斯等地區藝術家與數位策展者組成的社群,直接前往烏克蘭首都近郊的布查(Bucha)——俄軍大屠殺的地點,利用無人機拍下大量建築殘骸、戰地廢墟,製作成VR影像,分享給國人。他們也將這些資料分享給拉脫維亞的電視台TV3 Group、英國的London Design Festival,希望更多人可以感受烏克蘭的現狀,而並非只有閱讀文字報導。團隊也正規畫啟動募資,與尋求和大型科技公司的合作。
一間在華沙甕城附近的酒吧,門口寫著烏克蘭難民免費招待一份套餐;在市中心,由史達林親自督造的科學文化宮前的商業街、地鐵走道,螢幕與電視牆時不時投出聲援烏克蘭國旗為背景的動態標語。而布拉格的麥當勞,則完全將自助點餐機的俄文功能,更換成烏克蘭文的選項⋯⋯在歷史情感夾帶著國際現實的複雜因素下,東歐諸國已將反俄援烏作為一種政治正確的行為準則。看起來無論是消費文化,到金融制度,乃至於人才、科技投資,中東歐地區的已經出現不可逆的變化了。
帶有同情的實用主義:加速烏克蘭與鄰國金融、人才與科技投資的新型互動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看到出自於國家利益的盤算。「歐盟國家雖積極提出接納更多難民的措施,無論是反俄或出自於人道精神,還盤算解決勞動力下降、少子化的衝擊。」Startup Hub Poland的工作人員不避諱地說道。
一份2022年波蘭國家銀行(National Bank of Poland)的統計指出,烏克蘭難民中的女性,有60%帶著孩子一起前來。在布拉格的一位創投,也直言類似的觀點,「雖然(戰爭)很不幸,但烏克蘭的年輕人才(young talents)對我們的科技、軟體產業有幫助。」
在結束布拉格的行程後,筆者來到車站,等待用FlixBus預定的班車,準備去到慕尼黑,剛好看到有2個人在基輔路線的售票窗口買票。我沒有辦法判斷他是要回國的烏克蘭人,抑或者是外國人要入境,但顯然地,烏克蘭與周邊國家的新型互動關係,還會繼續下去,直到戰事結束後也不會中斷。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