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議,企業在未來應該要多瞭解全世界政治、經濟的狀況,而不只是單純作為一個工程師。」即將出版新書《晶片對決》的前經濟部長尹啟銘,在接受《數位時代》專訪時,對近年被國際局勢推上風口浪尖的台灣半導體產業,從地緣政治、人才兩方面,給予分析。
媒體製造氛圍,台灣是1980年代日本翻版?
尹啟銘分析,從1980年代美、日兩國簽署《美日半導體協議》之前,就能看到美國媒體不斷報導此事,將半導體集於日本製造問題影射成國安議題,恰恰與台積電將赴美設廠前,國際媒體的敘事手法雷同。
尹啟銘在《晶片對決》一書中提到,從2022年第三、四季開始,一連串的報導從《華爾街日報》、《 彭博社》再到《日經亞洲》,都提到半導體先進製程高度集中台灣,將造成極大的國家安全風險和供應鏈問題,「美國就是製造氛圍,加上政治手段逼台積電過去。」
看衰美國發展先進製程!台灣可考慮「代營運模式」
但對於美國的野心,尹啟銘並不看好。首先,雖然自台積電落腳美國後,三星(Samsung Electronics)、英特爾(Intel)也都陸續有投資消息傳出,「但這個是帶動效應。」尹啟銘認為如石頭投入水中,初期會因為競爭導致漣漪掀得很大,但時間一長後可能就會慢慢消失。
其次,尹啟銘表示,如今先進製程的應用領域仍佔少數,就算美、日兩國真成功開發出2奈米,「有那麼多客戶嗎?」現下美國軍方的確是對先進製程有需求,但軍事用量遠不及商業體量,「如果再加上美國和日本企業,這麼少的客戶沒有一家會活得下去。」
近期《晶片戰爭》的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曾在受邀媒體論壇演講時指出,美國希望台積電赴美設廠的作法並不僅止於商業考量。乍看之下台積電似乎無法避免白宮邀約,尹啟銘則表示:「Morris(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也反對到美國去,我們在談判時,是不是可以討論出一個不用實際赴美設廠的做法?」
尹啟銘指出,台積電可適用「GOCO(Government Owned, Contractor Operated)」模式,意即由美國建設廠房,台積電負責派人過去營運。「如果規模不夠大無法達到投資效益,我就出錢然後交由民間經營,然後共享獲利。過去台灣在軍機的維修上,就是由政府出資並外包給亞航進行營運。
不過,若要能與美國達成該協議,未來半導體企業需要的就不僅只是工程師,而是兼具技術經驗和國際視野的全方位高階人才。對此,尹啟銘也對於半導體缺才的議題,提出相關看法。
人才議題怎解?尹啟銘:台灣最缺領袖及研發人才
尹啟銘認為,台灣目前最需要的並非一般的工程師,而是領袖級的人才。他舉例,曾為台積電研發副總的清大半導體研究學院院長的林本堅,所提出的浸潤式微影技術就是最佳模範,「就是一個RD(研發單位)負責人的領導力。」
尹啟銘進一步指出:「中國半導體公司挖了很多我們的半導體主管,那種高階人才是對企業發展真正有影響力的。」
「來來來台大、去去去美國」是約25年前當時台灣民間的求學風氣,當時不少人才一旦出國便會ㄧ生居美。尹啟銘認為,好的人才流動應該是「人才外流」加上「人才回流」,如此一來才能構成人才紅利。因此尹啟銘也呼籲,政府應該要制定好的政策工具,不只要做到留才,還要能達成「吸才」的目的。
尹啟銘憶起當初求學時,父親執意要他進入交大就讀,為的就是要他做理科生的工作。由於當時科學園區發展興起,為後諸如台積電、聯電等半導體企業也積極發放給員工股票分紅,「有了好的產業發展機會,自然就會吸引人才。」
除此之外,尹啟銘還指出,半導體企業接下來也應該要進行在地化的人才佈局。「台灣的半導體成長會有極限,那在這之前一定要全球佈局。哪個地方有市場機會你就要過去佈局,同時運用當地人力。」尹啟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