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區塊鏈、NFT不只是「投機炒作」,可以幫助敘利亞難民?公益實例解析
【觀點】區塊鏈、NFT不只是「投機炒作」,可以幫助敘利亞難民?公益實例解析
2023.04.28 | 區塊鏈

生命的平等、生命的尊嚴,與生命的永續⋯⋯這是三個我在與敘利亞難民接觸的過程中,最深的感觸。

世界無時無刻都充滿挑戰,從疫情到通貨膨脹,從戰爭到氣候變遷,數以億計的人遭受影響,特別是生活在最不發達地區、最容易受傷害的群體。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每一天平均有約莫7億人面臨饑荒的威脅,每3人之中便有1人無法取得穩定且乾淨的水源,更有超過3,000萬流離失所的難民,或許正努力尋求溫飽與安全。

同時,我們也正經歷著很可能是人類史上最輝煌的時代,豐富的物質與先進的科技,層出不窮的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和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奉獻於那些吃力不討好,卻能帶來改變的領域。如果把創新與ESG相結合,能夠創造出什麼樣的影響力呢?又或著,我們有沒有辦法透過科技賦能,讓世界的某些角落變得更好?

我想談談區塊鏈和NFT,以及他們能在人道參與,氣候變遷,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扮演的角色。區塊鏈是一個底層的數據框架,核心技術在於其「去中心化帳本」和「不可竄改」的記錄方式,從2008年比特幣問世以來,有關的進展不勝枚舉,近幾年我們也看到各種「幣」與「虛擬貨幣交易所」的炒作——如17世紀的鬱金香泡沫,只不過這波科技的浪潮,不光只是噱頭與投機充斥而已,或許在永續發展與社會共益的題材上,真的能有機會發揮效益。

區塊鏈(blockchain)
區塊鏈「去中心化帳本」特性和「不可竄改」的記錄方式,在社會共益方面也可以發揮效益。
圖/ shutterstock

區塊鏈和NFT可以做什麼?

如果我們只看定義,所謂的非同質化代幣(NFT),是一種被稱為區塊鏈數位帳本上的資料單位,每個代幣可以代表一個獨特的數位資料,作為虛擬商品所有權的電子認證或憑證。

而我們將範圍縮限在人道與永續,至少可以從三個面向來加強現有的系統:

一、 去中心化的影響力模式:例如讓捐贈者直接與較小眾的NGO組織銜接,避免大型機構壟斷社會多數資源的情況

二、 多元的利害關係人互動:例如透過NFT的綁定與虛實整合技術的應用,大眾可以透過遠距參與的方式與遠在另一個地區的受贈者進行互動

三、 降低公益參與者門檻:建立於區塊鏈之上的數位錢包,可能可以更好的串連不同國家的用戶,以及打造暢通且透明的金流體系,特別是對於那些本就弱勢的群體或是預算不豐富的NGO。

利用區塊鏈科技,短期來看可能直接改善各種專案的執行與驗證流程,產生相對應且不可篡改的憑證,若從資本市場的角度觀之,帶有特定目的的NFT或區塊鏈應用,也可以用作匯集資源與資金,去支持社會,文化與環境相關的行動與專案,長期而言,希望達成生命平等、尊嚴與永續的目標。

區塊鏈應用實際案例:公益NFT打破單向捐款模式

自2020年起筆者參與了一個難民營專案,位於敘利亞和土耳其邊境的雷伊和勒市,由於敘利亞超過11年的內戰,僅有10萬居民的小鎮迎來超過25萬的難民。幾組國際團隊紛紛進駐當地,其中之一便是「台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下稱「台灣中心」),占地3,000平方米的半永久式建築聚落,很可能是整個西亞最具代表的難民設施,其中規劃了52個用於不同目的的單元:包含緊急安置,教育和醫療,以及婦女工作坊。而在2022年,我們也與同樣來自台灣的新創團隊合作,發行了第一款以公益勸募為主的NFT 。

該NFT除了作為數位化的捐贈憑證,可以跨鏈、跨組織部門的監管金流去向,未來也規劃結合難民本身的文本與藝術創作,讓每一款NFT都能對應到受贈者,且因NFT本身既有獨一性也能被視為可交易的數位資產,透過智慧合約寫入的規則,讓之後的每一次轉手,原創者(也就是難民本身)都能自動分得一部分的利潤讓做公益有別於以往的單向思維:捐贈者捐完錢後與受贈者的關係就變得薄弱

土耳其敘利亞邊界難民
圖/ 台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臉書

透過區塊鏈的交易平台與二級市場,可以創造更高的流動性,減少過往中間機構的不透明操作,吸引多元的投資人,更甚者,讓遠在不同地區的雙方當事人,有更多交流的可能性,藉此激發不同的創意,而前文所提及「去中心化模式」、「利害關係人互動」、「降低參與者門檻」,大抵也是這個意思。

預計在2023年第二季,台灣中心也因得到了來自聯合國移民組織(IOM)的資助,將引進太陽能與儲能設備,規劃完成全世界第一座淨零碳排的難民營,這裡面每度綠電的產生,以及關於碳中和/碳權效益的數據,也都可以記錄在去中心化的帳本上,並以NFT的形式作為憑證。屆時,如果能納入相關的第三方機構與監管(regulators),自然能打造不同的應用場景,讓智慧合約賦予不同的規範與目的,而「代幣」本身則可負起追蹤項目執行與金流走向的功能,也就是把「資訊流」更進一步強化與公開透明,讓參與者能夠與之互動。

區塊鏈與NFT是不是唯一解方?當然不,甚至可以說在資訊安全,交易複雜度,以及管理個人公鑰與私鑰等方面都還有待改進。然而,數位化的趨勢確實在各行各業都掀起變革與創新,在國際人道救援,公益勸募與影響力商業模式,自然也有機會扮演積極的角色,並為世界注入正向的力量。我相信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而善用科技,套用一句全球影響力投資聯盟創辦人的話:我們絕對可以「行善致富」(doing well by doing good)。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隋昱嬋、林美欣

關鍵字: #區塊鏈 #NFT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