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幾天前,Google成功舉行了一年一度的 I/O 開發者大會。在大會的主旨演講中,Google重點闡釋了「讓人人都能從 AI 中受益」的願景,重點介紹了該公司在大型語言模型、搜尋體驗、生成式 AI 以及硬體軟體產品等方面的進展與最新創新。這篇文章來自編譯,作者在文中分享了Google公司在當前人工智慧競賽中試圖「破局」的故事。
去年 ChatGPT 問世後給Google帶來了少有的壓迫感。多年來,Google一直對自身的定位是人工智慧開發領域的領導者。然而,突然之間,來自美國人工智慧新創公司 OpenAI 的一款產品,在短時間內迅速吸引了數千萬月活躍用戶,不少人士也開始質疑,Google是否已經失去了領先地位。
短短幾週內,Google公司高層便宣布進入「紅色警戒」狀態,意味著這家公司也必須加速推出人工智慧功能。 (據多家媒體報導,Google執行長桑達爾·皮蔡拉響了紅色警報,但他後來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情況並非如此。)
一段時間以來,Google已經推出了幾款人工智慧產品,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一款類似於 ChatGPT 的產品—— Google Bard 聊天機器人。然而,在幾天前的Google年度 I/O 開發者大會上,Google宣布其即將推出一系列新的人工智慧功能,幾乎覆蓋到公司的所有產品。
這些產品大部分都將在「未來幾週」或「今年晚些時候」正式推出人工智慧功能。在此之前,我們真正能了解到的,只有在大會上和會前新聞發布會上看到的展示內容。
在我看來,儘管這些功能在質量和實用性上會有所不同,但我們眼前關於短期內人工智慧未來的事實開始變得越來越明顯:僅靠技術還不足以完全重塑競爭格局。 AI 領域現有參與者只需要在用戶已經在使用的產品中新增這項功能,就能取得重要進展——而讓用戶切換平台似乎比一些人想像的要困難得多。
首先來談談平台切換的問題。今年 2 月,微軟利用 ChatGPT 技術重新推出了帶有生成式人工智慧搜尋結果的必應(Bing)搜尋引擎。該公司希望此舉可以再次吸引廣大用戶關注並使用必應,也為微軟從更大的競爭對手手中奪取更大市占提供機會。
三個月後的今天,即在Google將生成式人工智慧功能添加至其搜尋引擎之際,微軟必應的發展似乎陷入了停滯。
據研究公司 YipitData 的一份報告,付費科技媒體 The Information 在 5 月 10 日報導稱,過去三個月,必應在電腦端的市場份額僅成長了 0.25%。儘管微軟向該媒體透露,必應在行動裝置上的成長率更高,未來幾個月電腦端的份額仍可能實現成長。
然而,該報導還提到,距首次推出已有 14 年的必應每日訪問次數約為 4000 萬,相比之下,ChatGPT 每天的訪問次數超過了 6500 萬。希望使用 OpenAI 聊天機器人的人們會直接進入 ChatGPT 界面,而微軟只是通過整合 OpenAI 技術開闢新收入來源的數十家公司之一,對於微軟來說,API 訪問只是一種商品,並不是成長引擎。 (我相信微軟最終會通過其 Azure 雲端服務平台為 OpenAI 提供的基礎設施服務等方式中,找到更多從人工智慧中獲利的方法。)
但我們需要了解到的是,除 ChatGPT 以外,用戶在其他場景下的真正目的可能並不一定是探索或使用人工智慧。相反,他們可能在期待這些產品透過人工智慧,提供更有用的功能和服務,且最好是在他們日常使用的產品和服務中。
前不久,我撰寫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了基於文本框的界面設計技術存在的挑戰。而從前不久的Google I/O 開發者大會來看,這家公司已經開始在用實際產品設計來補充界面設計不足的問題,這也將多方面推動用戶更有效地使用人工智慧。
具體而言,直到現在,Google聊天機器人 Bard 一直都是一個獨立存在,它就像一個測試Google大型語言模型 PaLM 極限的沙盒工具。不過,也許不久之後,你就可以將 Bard 輸出的內容直接集成至 Gmail、Google Docs 和 Google Sheets 等一系列產品中,不需要再複製貼上輸出內容。 ChatGPT 可能是世界上記錄最多複製和貼上次數的網站,而Google則有可能將整個過程整合為一個按鈕功能。
然而,理想情況下,你根本無需進到某個專用網站就能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 比如,當前很多人都會讓 ChatGPT 為他們寫電子郵件,然後將其複製貼上寄給客戶。而Google現在做的,就是允許你在 Gmail 郵件編輯的框框中,讓人工智慧為你編寫電子郵件。Google也承諾,預計今年晚些時候就能推出這項功能
我預測,如果Google屆時能推出這項功能,那通過 ChatGPT 網站產生的複製和貼上操作也會減少。
你還可以將生成式人工智慧文本框嵌入現有的生產力工具中,就像Google在今年 I/O 開發者大會上展示的「側面板助手」(sidekick)功能一樣。在大會上,Google高階主管阿帕娜·帕普(Aparna Pappu)展示了 Google Docs 中的側面板助手功能。當她嘗試與侄女一起寫一篇關於失蹤海貝的短篇故事時,側面板助手提供了一些與上下文相關的建議。它想知道海貝經歷了什麼。
然後,側面板助手提供了一些建議:也許它被一個有嫉妒心理的美人魚偷走了;也許它是被一個時間旅行者帶走的;也許它被一條章魚吃掉了。
如果你是一個 10 歲的孩子,那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寫短篇故事一定會很有趣。而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它甚至可能不會被視作人工智慧——相反,它可能更像是一個新的創意工具,可以讓現有的熱門產品變得更有用。
大會上還有很多類似的展示分享。其中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通過幻燈片生成演講筆記,這對於總有拖延症的工作者來說肯定是一項「及時雨」功能;另一個展示中,有根據 Google Sheet 附件內容創建人們參加百樂餐(譯者註:美國常見的一種聚餐方式,參與者每人自帶一樣食物)時自帶菜餚清單的功能。
從某種程度上看,這些東西可能感覺平平無奇。但在短期內,這就是人工智慧開始慢慢開始融入我們生活的方式。用不了多久,我們可能都不會再把它看作是人工智慧了。 (Google開發者大會上不斷出現的一個自辨型主題是,該公司已經發布了很多使用機器學習的產品,但由於某種原因並未滿足我們不斷變化的人工智慧的定義。比如,在Google照片中搜尋「狗」就是如此。)
關於Google計劃對搜尋引擎展開的變革,即在搜尋結果列表中,將若干生成式人工智慧搜尋結果排在普通藍色連結之前,可能還需要另外再寫一篇文章來介紹。但我想等我親身體驗後,再去更好地感受其顛覆性。
目前,無論是在搜尋引擎還是其他產品方面,Google都已經將人工智慧定位為了「幫助用戶完成各項任務的一個助手」,而不是「無所不知的智慧星」。 Google的人工智慧可以為你撰寫草稿,提供看待問題的不同思路,或者幫你快速了解和認識你感興趣的全新內容。
在推動人工智慧成為處理各項任務的有效工具方面,Google這一步似乎考慮得很清楚,它並沒有提出任何過於宏大的口號,因為這就是人們在實境中使用人工智慧的方式,
最終,我仍然相信人工智慧的機會將遠遠大於任何一家公司。但是在這樣一個時刻,所有這些大型語言模型正逐漸在功能上趨於一致,沒有誰會僅憑技術就贏得這場競賽。
人工智慧正在從科學問題,變成產品設計和市場行銷問題,而在後面這些問題上,Google已經具有非常豐富的經驗。
更好的元宇宙
在今年的Google開發者大會上,我看到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產品或許是其 3D 影片會議產品 Project Starline 的最新原型,這是一個實驗性的硬體項目,其探索的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如果你在下一次 Zoom 影片通話中看到的對方是一個全息影像,會怎麼樣?
在 2021 年至 2022 年長達一年的關於「元宇宙」的討論中,我們經常提到「遠端呈現」(telepresence)這個概念。它是一種虛擬實在,能夠使人實時地以遠端的方式於某處出現,讓人感覺就像在與某人面對面相處一樣。除了 Zoom 之外,我們目前所能做的最好的努力就是戴上笨重的頭顯裝置,進入像素化的會議室,與同事和親人只有上半身的卡通形象進行交流。
Project Starline 還處於早期開發階段,要實現大規模應用還需要大幅降低成本。但是,它只需要你坐在像電視機一樣的裝置前打開它就可以使用,無需戴上頭戴裝置、眼鏡或耳機等裝置。這個系統還可以在三維空間中以高分辨率呈現一個人與你進行交流。
該項目負責人安德魯·納科特爾(Andrew Nartker)在一個單獨的空間為我演示了這個功能。當他伸手與我「擊掌」時,他的手似乎穿過了屏幕。後來,他又遞給我一個蘋果,體驗效果同樣非常逼真。同時,納科特爾的聲音也和動作實現了實時同步,這增強了他就在我面前的錯覺。
實際上,他是在只離我幾步之遙的另一個單獨空間裡。我敢肯定,這背後肯定有一些技術增強功能,其可能在實境世界中並沒有真正得到應用。例如,連接兩端裝置的穩定數據管道。
幾天前,在與Google員工的交談中,我明顯了解到的是,Starline 項目目前主要的難處就是降低成本。 (沒人向我透露其具體成本,但如果你告訴我整套裝置成本超過一百萬美元,相對於其提供的體驗質量,這個價格並不算高。)
值得慶幸的是,已經有跡象表明 Starline 正在降低成本。Google前不久表示,該公司已經在與合作夥伴(包括客戶關係管理軟體的行業巨頭 Salesforce、行動電話運營商 T-Mobile 和共享辦公租賃公司 WeWork)一起測試該裝置。
鑑於當前面臨的挑戰,以及Google和眾多公司都在推行的成本削減,如果 Starline 項目最終以失敗告終,恐怕沒有多少人會感到意外。但其中仍然存在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即 Meta 公司的「元宇宙」還沒有完全實現。如果能推出一種方便、舒適、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影片聊天方式,我可以長時間讓自己輕鬆地沉浸於其中。
我敢肯定,未來幾年我肯定會參加一些虛擬實境會議,相比於在家使用 Starline,這可能是更加經濟的方案。
然而,一旦這種情況發生改變,我的網路攝影機和耳機就會被放進抽屜裡封存起來了。
本文授權轉載自:36氪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