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日本公司的企業文化,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呢?是「經常性要喝酒應酬」、「沒日沒夜地加班」、「階級倫理很重」、「充斥著各種客套話」,「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以及「社會新鮮人的必穿服裝」,還是「以上皆是」呢?
另外,身為台灣女性遠赴日本創業,又要如何帶領團隊打仗,說服日本企業願意與一個新創公司合作呢?
近10年下來我也經常會被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問到這些問題,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我在第一線的觀察與體悟吧!
首先,台灣跟日本的文化本質不同,日本多年來的職人精神,其實從大家去觀光旅遊時隨處可見,舉凡從餐廳與飯店服務細節、街道環境的乾淨整潔以及手工的精緻程度,都反映著他們對事情的堅持跟深度!
日本職場10年觀察:從倫理、階級制度、應酬文化,一窺背後意義
在較傳統、本土的企業裡,其實不管台灣或是日本,難免會更重視階級與職場倫理,也因此出現了許多有趣現象。
第一個要分享的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 印章鞠躬 」文化,意思是位階越低、印章越斜,也代表向上層主管有鞠躬敬意的意思。
第二個就是在日本剛出社會2年內的新鮮人,服裝上都會有一種默默地但很容易看明白的潛規則, 那就是2年內,每天都會穿著同樣的黑色西裝外套、黑色褲子/過膝的裙子、白襯衫 ,肉眼很明顯分別出新人的衣料材質都是偏化學纖維,比較不容易皺、跟一般的西裝材質不一樣,絕對讓你一眼認出他們都是職場新人且相當依從階級制度!
如果是較新創的網路科技公司,不僅風氣較為自由,這種老文化也比較不會出現(例如:日本知名獨角獸公司Mercari),服裝很自由輕鬆,甚至還有教導如何與外國人溝通的日語課,也會將權力適度下放給專案負責人,由此可見,日本職場在這方面一直有在改善,同時也因為各個產業接觸海外市場、受衝擊程度的多寡,進而影響他們去調整自己的思維。
談到應酬,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日本場所理論」?顧名思義是指某些地方與人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特殊的依賴關係,這可以擴大到亞洲國家與西方國家文化的不同,只是日本人因為本身個性嚴謹,因此上班時的壓抑,到下班時透過應酬喝酒時得到的解放,兩者之間形成了更強大的對比。
不過近期出現了一個新的說法,根據日本國稅局去年公開的統計年報可以觀察到,酒類課稅移出數量逐年下降,市場上的消費取向從過去的啤酒,開始走向低價格的發泡酒、調酒、類啤酒。此外,根據Asahi啤酒株式會社的調查顯示,20到60歲人口約8,000萬人當中,不能喝酒及不喝酒的人高達約4,000萬人;其中以20到30歲的人居多,半數以上都不喝酒。但即使Z世代或是有健康考量的人選擇「脫離酒精」,仍然可以成為喝酒的好夥伴,因為醉翁之意不在酒,重點是背後的「商業與情感交流」!
在日本,女性創業容易嗎?台灣人有什麼優勢?
根據《經濟學人》公布2022年「玻璃天花板指數」(GCI)指出,衡量了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中,29個國家的女性在工作環境中受到的待遇。其中,日本是連續7年位居倒數第二的國家,《經濟學人》更進一步認為,韓國和日本的女性,至今仍然「必須在家庭和事業之間作出抉擇」;其中,日本政府對此做出回應表示:「已在努力改善。」
我必須說,我也認同日本真的有逐漸在改變,一開始我跟三井工作,當時他們真的是破天荒地招募「唯一女性」到業務部門,他們再三強調女生要當男生用,身為一個新人就是所有繁瑣雜事都樣樣來,因為日本的階級制度是相當明顯的,不過一到下班時間,大家就會瞬間轉換模式把我當朋友、當小女生,還會幫我拿東西,一開始我非常不習慣,但後來也逐漸學會融入並切換上下班時間的身分。
或許這個束縛的力量真的很強大,無法即刻改變它,我在日本職場打滾的這些年,見過百家以上的公司,也真的從來沒有碰到一位女社長。但我不希望我一定要在家庭與事業中抉擇,我努力工作,回家後也還是會照顧好女兒,並且學習如何做便當。我只認為任何事情應該要沒有束縛與框架!
在比比昂Bibian創業的過程裡,雖然有台灣電商先驅PChome的招牌,但因為是在日本市場,能發揮的效果還是有限。再來還有文化差異、語言隔閡、沒大企業幫忙背書與銀行往來等多種因素,因此我只能捲起袖子,與第一線的同仁們一起接觸這些業務並且去理解日本每個文化,畢竟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意思就是在羅馬行要像羅馬人,代表「入境隨俗」,要先理解日本要的是什麼,如果很重視「credit(信用)」,那我就會努力用時間與事件去一一累積,理解後,再用台灣人的彈性與熱忱持續溝通,找到突破點。
切入日本市場,背後有兩大關鍵因素
很幸運地,不久後先與日本前三大物流巨頭-佐川集團建立起關係,畢竟物流是每個電商都不可或缺的一環。當你開始有了第一個夥伴,接下來的事情也變得容易許多,感謝佐川社長的大力支持,幫比比昂介紹「日本最大二手交易平台-Mercari」,攜手將Mercari的服務帶進台灣,是相當愉快的重要合作案。
在與物流業、零售業、及電商新創等眾多類型的公司交手,並順利地成為合作夥伴之後,我想歸納兩大面向:
以傳統產業來說,就是兩個字:「小心」,代表「注重禮節」,「信件往返的用語要相當謹慎」、「服裝要求」以及「了解內部關係,說話必須因時制宜」等這些細節。日本人還會有一個習慣,就是講話有點客套話,日文就叫做「建前(たてまえ Tatemae)」,就像大家會說下次見、再約喔,我就會當作自己讀不懂空氣,你說要約我就真的會約,因為對我來說每一個機會我都會去爭取!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日本新創公司跟傳統商社的不同,我覺得是:「casual但還是很有style」!但他們對於執行內容的要求還是很嚴謹,以過去合作經驗的記者會來說,從製作物設計、流程過場、發言內容等等都要說明到非常鉅細靡遺,改個數十次都還是有可能發生的。
我用一家兼具傳統與新創企業的公司文化來和大家分享:那就是日本前五大商社之————伊藤忠。他們雖然也是一家歷史悠久的公司,但因為接觸海外布局,所以整體氛圍與態度都較為開放,但該有的嚴謹度也絕對不會少。當初會和伊藤忠開始交流,也是因為我和集團董事長詹宏志先生有固定的1:1會議,我就請教他如果我想找商社合作,除了自己待過的三井已經很熟悉以外,對於其他家的一些看法建議。最後我決定要先試試看伊藤忠,也正式開啟了雙方的合作之路。
穿梭在傳統企業與新創公司之間,我學到的是「Follow your heart」
「Follow your heart」是我一直告訴自己的一句話,當初憑著一股台灣人的幹勁、誠信及有心的態度成功打動了伊藤忠,過程中也付出許多努力、做很多功課,造就了後面合作相當愉快的氛圍,我們越來越理解對方,一起思考如何達到雙贏的局面,有一種大家都在同一艘船的感覺!有趣的是,他們的決策並非單一部門、單一公司,我也花了許多心思去爭取跨部門與海外公司的集體認同,要讓伊藤忠從上到下的單位都好好認識比比昂這家公司,才有更多的合作可能。現在我也非常感謝他們,因為又繼續幫比比昂介紹了很多重要合作夥伴呢;同時也再度驗證,有credit(信用)後會更好做事情!
給有意進入日商企業工作、想赴日創業的台灣人三大建議
最後,與大家做個總結,無論是有意進入日商工作、赴日創業或是近期剛好在業務往來上會碰到日本企業,可以參考以下這三個建議:
建議一:換位思考,擁抱與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
彼此的信用與感情都是需要時間去累積,先花時間擁抱與理解對方,不用去想第一年就一定要做到什麼目標,會給自己太大的壓力。這也是為什麼下班後的小酌很重要,因為只有在這個解放時間,才可以讓雙方更認識彼此(然後你就可以開始研擬工作上應對的策略了!)
建議二:勇於表達,不怕衝突,並保持謙虛學習的態度
雙方背景不同,雖然逐漸理解對方,但過程中有衝突在所難免,一定要勇於表達、不要害怕。正因為文化的不同,才需要大量溝通找到雙方的默契。當然也別忘了,要持續學習新的人事物或是與對方有關的新知,避免成為一個伸手牌。
因為日本人被教導要說「建前(たてまえ Tatemae)」,所以,雙方會不斷地互相揣測,而錯失了機會或時間,但,台灣人的直爽「本音(ほんね Honne) 」或許會嚇到日本人,不過也會因此而有意外的效果,讓事情更順利地進行。
建議三:「試行錯誤しこうさくご」,不斷摸索、嘗試,並從錯誤中學習
第二年、第三年之後,就是持續不斷從互動過程中嘗試、犯錯、修正、再嘗試,無論是上班討論工作、下班討論生活,都會讓你更加融入嚴謹的日商企業。
以上這些建議其實就跟大家談感情是一樣的,不同的個體要如何去磨合都需要時間,也跟日本考駕照有等級之分很相似,分別有初學者的綠色駕照、一般駕駛者的藍色駕照,以及號稱最難拿到的優良駕駛-金色駕照。除了全力拚工作以外,我自己也還在朝著拿到金色駕照的路上努力前進,但只要有心、循序漸進,我相信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到的!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