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6日表示,俄烏戰爭之後,美歐等國加速布局綠電,相形之下,台灣綠電發展不夠快,將影響競爭力,盼政府重新檢視綠電發展政策;台積電總裁魏哲家指出,台積2025年用電量會增加,面臨的綠電需求勢必更大。
台積電6日召開股東常會,許多股東關心電力供應及綠電使用情況。劉德音說,台積電使用綠電非常少,主要是因為台灣綠電發展不夠快。
台積電在台綠電使用量少,劉德音憂心綠電發展慢影響台灣競爭力
劉德音表示,俄烏戰爭之後,全世界綠電發展更快速,若要廠商繼續在台灣投資,政府要有新方法,台灣要跟美國及歐洲等競爭。
他說,台積電要在排碳方面達到世界標竿還有待努力,台積電海外廠都使用綠電,但在台灣沒有辦法,台積電會與政府配合,在排碳淨零跟綠電方面努力。
魏哲家表示,台積電2025年用電會增加,不會自建發電廠,會一直支持綠電發展,會增加綠電用量,至於是否會缺電,「應該不會」。
劉德音補充說,台積電不會直接做綠電,因為專業力不足,會鼓勵業者發展,在投資時台積電就會買下綠電,即使電價更高。
劉德音表示,台積電2030年沒辦法達到碳中和目標,期望能在2030年至2050年期間盡快達到碳中和。他並認為,綠電發展慢會影響台灣的競爭力,台積電會努力幫助政府加速推動綠電發展。
以下為經濟部聲明全文:
媒體報導台積電說明國內綠電不足,呼籲「政府需要通盤檢討綠電發展政策」議題,經濟部說明持續朝簡化再生能源設置程序及完善法制環境等兩大面向來推動辦理。
經濟部說明,在簡化再生能源設置行政程序作業上,如太陽光電方面,透過經濟部召開跨部會「行政程序聯合審查」機制,並與6縣市地方政府成立工作小組,縮短審理所需時間,加速案場推動;而於離岸風電方面,經濟部主動召集跨部會風電場址聯合審查會議,明確設置空間可行性,並於電業執照核發程序,透過預審機制、其他機關平行審查機制等加速辦理。
透過上述程序簡化及加速機制,我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至今(2023)年4月已達15GW,為2016年裝置量4.75GW的3.2倍,發電占比也由2016年4.82%提高至2023年至4月累計8.95%;經濟部補充,今(2023)年4月太陽光電累計併網量已達10.48GW,較2016年(1.245GW)增加742%,離岸風電在2016年設尚無併網,但到今(2023)年4月累計併網量已達1GW。而從再生能源發電量來看,也從2016年127億度成長到2022年238億度,增加超過8成供給量。
經濟部另說明,為完善法制環境,鼓勵多元再生能源發展,經濟部已於今(112)年提出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並於5月完成立法院三讀程序,內容朝增訂「地熱專章」簡化行政程序加速推動;規範新建、增建或改建之建築物應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之太陽光電發電設備,使其設置兼具屋頂隔熱;鼓勵利用既有水利設施及旁通水路進行引水發電,並納入水力用水以外水利建造物得附屬結合發電規劃,增進場址多元利用,為我國未來再生能源多元發展建立友善環境。
經濟部表示,國內加入RE100聯盟的企業,包括台積電在內,已經有25家廠商,整體產值已達 2 兆元以上,為維持台灣的產業關鍵地位,經濟部將持續滾動規劃修正,繼續發展充足的綠電,以厚植業者競爭力,並達成我國能源、產業與環境永續的能源轉型願景。
本文授權轉載自:中央社
責任編輯:蘇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