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ion Pro實測|殺手級應用在哪?近視能戴嗎?沉浸感如何?一次解答
Vision Pro實測|殺手級應用在哪?近視能戴嗎?沉浸感如何?一次解答
2023.06.09 | 3C生活

這是第一次,我感覺到文字的匱乏與無力。

WWDC23 第二天,我代表愛范兒,成為了這個世界上最早體驗到 Vision Pro 的一批人。由於現場不允許錄影錄音,面對這樣一台高科技的計算設備,我只能以下文章,為大家勾勒一些僅有的想像空間。

Vision Pro實測揭秘:一頂10萬元,厲害在哪?戴久了會頭暈嗎?

Q:佩戴Vision Pro前需要怎樣的準備工作?

為了這次 Vision Pro 的媒體 Demo,蘋果在 Apple Park 西北區域搭建了一個名為 Fieldhouse 白色房子,雖然是臨時區域,但我絲毫看不出這是移動板房。

進場後,熱情的蘋果工作人員示範我如何完成準備工作,用 iPhone 掃描了臉部和耳廓輪廓,以挑選最適合眼部的眼罩,過程非常類似 iPhone FaceID 的建置,耳廓掃描用於校準空間音頻的體驗,只需左右 90° 轉頭。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鐘。

Q:會影響近視用戶嗎?

不影響。

我自備了隱形眼鏡。不過在現場,工作人員根據我的眼鏡鏡片測量出度數,訂制了一副鏡片,鏡片透過磁吸吸附在 Vision Pro 眼罩內部。

Q:如何佩戴 Apple Vision Pro ?開機要進行哪些設置?

Vision Pro 的眼罩透過磁吸吸附在機身上,可以更換,由於我臉大如臉盆,眼罩不算太貼合,和大多 VR 設備一樣,鼻樑下方會有漏光。工作人員說,零售版會針對更多臉型做眼罩適配。

佩戴時,工作人員會建議捏住眼鏡中間較窄的區域進行佩戴,避免手指污染鏡頭。

右後方有一個旋鈕,用於調節頭部鬆緊程度。與官網及宣傳片不同的是,機身頂部還安裝了一根綁帶,用於分攤重量,但不免會壓垮髮型。

機身左後方,有一根長1公尺多的白色編織線纜,連接外掛電池。外掛電池提供兩小時續航。

不過在續航能力的桎梏下,我反倒覺得,這種分拆式是現存較好的方案。

Apple Vision Pro4
長按Vision Pro右上角的數位旋鈕,就可完成手勢設置。
圖/ 圖片來源 / Apple

外掛電池不可拆卸,也許有變壓電源的作用,但配備了 Type-C,可以透過外部電源持續供電。佩戴後,機器需要首先對眼球和手勢進行設置,Vision Pro 拿掉了手把,完全依靠眼球、手勢和語音進行操控。

首先,我需要用眼神盯著屏幕中央接連出現的亮點,這些亮點構成了一個六邊形,第一次是全黑環境,第二次環境會變亮。因為不同的亮度,人眼瞳孔的收縮程度不同。

延伸閱讀:Vision Pro能成下個「iPhone時刻」?庫克一次解答

手掌設置更簡單,只需伸出雙手。然後長按機器右上角的數位旋鈕,就完成了整個設置。

這時,屏幕就會出現 iOS 和 macOS 同款的動態 Hello 的畫面,以立體的姿態漂浮在空中。

Q:Vision Pro 重不重?頭會感到不適嗎?

明顯比 Quest Pro(722g)輕,可能與 Pico 4 Pro(458g)重量相仿,不會有明顯壓頭的感覺。佩戴了半小時之後,我沒有感覺到不適。

補充一下背景:本人頭圍 63cm ,即便放眼五公里也是翹楚的存在。

Q:沉浸感如何?

畫面非常清晰,沒有紗窗效應,完全看不出顆粒和畫素,毫無疑問是我體驗過最清晰的頭戴式裝置,用於閱讀文檔、瀏覽網頁,完全沒有問題。

穿透視野,即透過 Vision Pro 看外部環境效果,與我手上那台索尼 a7RIII 電子取景器看世界的清晰度相當,我甚至可以透過設備閱讀手機屏幕。無論是色彩、清晰度、幀率都遠勝於 Meta Quest Pro、Pico 4 Pro,但與肉眼所見的世界還是有很大區別。

延伸閱讀:Meta高階頭盔才剛吃鱉,蘋果Vision Pro勝算有多少?

穿透視野偶爾可見輕微的畫面抖動,只要不是特別快速的轉頭,幾乎感受不到延遲,我嘗試快速在眼前揮動雙手,才會出現一些「穿幫」,比如果凍效應,以及影像不完整的問題。畫面邊緣會有一些綠色和紫色的偏色,但不太容易注意到。

需要提及的是,現場的環境光還不錯,暗光下未經測試。在體驗的半小時時間裡,我沒有出現眩暈情況。

Apple Vision Pro8
許多人或許會問,近視是否能戴Vision Pro?實測證明,完全不會有影響。
圖/ 圖片來源 / Apple

關於 FOV(視場角),官方沒有公佈數據,就我自己不完全可靠的感受,可能與 Quest Pro、Pico 40 Pro 的 FOV 差不多,視野會有黑邊遮擋,就像從望遠鏡看世界一樣。

總體而言,我認為 Vision Pro 的沉浸感非常出色,是我體驗過所有頭戴式裝置中當之無愧的 NO.1.

頭戴式裝置的沉浸感

頭戴式裝置的體驗核心在於沉浸式,核心指標有:

  • 分辨率:這個很好理解。
  • FOV(視場角):視覺可以接受影像的角度範圍。人類雙眼視場角達到了約 188 度,只有正面 60 度人眼才能專注和聚焦,剩下約 128 度余光才是影響 VR 沉浸感的關鍵。
  • 穿透視野(Passthrough field of view)允許用戶在戴著頭戴式裝置的同時看到現實世界的影像。然而,穿透視野通常是通過相機傳輸圖像來實現的,因此其質量和穩定性可能受到設備和攝像頭的限制。
  • 聲音:聲音的方位感。
  • 延遲:我們還需要低延遲的內向型跟踪,以及與周圍的世界「真實的」互動。頭盔要能快速準確地感知和反應你頭部的移動。當你向左轉頭時,屏幕中的視角也立即向左移動。如果這個過程有延遲,就可能會感到眩暈或者不適。

Q:如何使用眼球追蹤和手勢操作?效果如何?

完成所有設置後,長按進入到主頁面,圓形的應用圖標,熟悉的味道。眼球追蹤和手勢操控是相互配合的:眼球用於定位,相當於滑鼠停留到哪裡,而手勢操作只有兩種——打開、拖動。

其中,拇指和食指捏合的動作,就是「打開」,而捏合移動,就是拖動。

這中間有個小插曲:起初我會本能地把手指伸向空中的圖形界面上操控,實際上我的手可以輕鬆地以任何姿態進行控制。整套交叉學習的成本很低,一分鐘就能適應。

Apple vision pro9
Apple Vision pro用於閱讀文檔、瀏覽網頁,完全沒有問題。
圖/ 圖片來源 / Apple

眼球追蹤的效果堪稱驚艷:靈敏度、精準度、速度非常高,沒有任何遲滯,我有種指哪打哪的感覺。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工作人員要我盯著屏幕底部的小圓點,來關閉頁面,我一看,好傢伙這麼小,屏幕底部還有個距離非常近的橫條(用於拖動窗口位置)。沒想到,沒有誤操作。

這種極佳的體驗還來自於視覺和音效的加持,當我目光聚焦於圖形元素,圖標會有很靈動的凸起、陰影的層級變化,甚至音效的配合。

而當我捏合手指甩動出去,窗口也會像真實世界的運動軌跡一樣,極度順暢。

事實上,眼動追蹤並非蘋果首創,但蘋果是第一家將其完整地用於人機交互的公司。

Q:在 Vision Pro 上看照片體驗如何?

相同的應用,完全不同的味道。我可以通過拖曳照片右下角的放大控件,把照片放大到整間屋子的尺度,在查看全景照片時,有種置身拍攝現場的感受。

Q:使用 Persona 時的效果如何?

蘋果安排了一個提前設置好 Persona 的員工與我進行 FaceTime,接聽電話後,視頻界面猶如一個畫框,裡面有一位 3A 大作的主人公,擬真度還不錯,但口型和麵部肌肉還有一些不自然。雖然還談不上很完美,但溝通的距離親近許多。

Q:有什麼印象深刻的功能?

眼動追蹤和手勢操控肯定算一個。

如果你從未有過 VR 體驗,3D 相機想必也是可以讓你驚呼的功能。

蘋果給我展示了一些直接用 Vision Pro 拍攝的照片和視頻。其中一段視頻,是一個小女孩吹蠟燭,我能真實地感覺到蠟燭熄滅後的煙霧迎面撲來的感覺。

如果有什麼場景可以類比,那就是哈利波特裡的「冥想盆」。

類似的體驗,其實在其他 VR 頭戴式裝置裡也能有,但更高的清晰度,無疑帶來了更好的沉浸感。我認為這個功能可以稱為 Vision Pro 的 Killer App,它的價值在於不僅僅能夠觀看,還可以拍攝創作。

蘋果Vision Pro
圖/ 蘋果

從這個角度講,它增加了訊息傳播的維度,比如工業設計師們開遠程會議,就可以拍攝一張產品的 3D 照片,分享給對方。另一個人完全不用對著 2D 屏幕想像它在現實中的樣子。

另一方面,這也是個非常戳中人性的功能,那些你無法割捨的人和物,那些留不住的空間和時間,都在一瞬間,真正意義上地被定格。

只可惜,現場不提供拍攝的體驗,很好奇我的隨手一拍,能否創造出官方樣張同等的沉浸感。

Q:現實和虛擬的切換效果如何?

通過旋鈕切換,可以調節沉浸感,可以理解在看虛擬內容時是否呈現外部環境,在處理空間交互上,蘋果充分地借鑒了物理世界的感官體驗,過渡的動效非常出色,有種逐漸遁入黑霧或者黑霧消散的感覺。

延伸閱讀:蘋果「Vision Pro」登場!動眼球就能操作,無痛結合Mac、iPhone

Q:這個旋鈕還有什麼用?

短按回到主頁,類似 Home 鍵。
連按兩次強制退出。
長按畫面回正。

Q:觀影體驗如何?

蘋果為我播放了一段《阿凡達》,畫質清晰,3D 效果很出色,配合頭部追踪的空間音頻,也可以實現非常好的環繞音效,雖然還不及 IMAX,但已然超越了絕大多數電視的觀影體驗。

電影畫面還可以切換成影院模式,類似電影院的觀影效果,甚至還可以選擇前後排座位。

蘋果還為我演示了針對 Vision Pro 製作的 Apple TV+ 內容,片頭會緩緩浮現一個立體感十足的蘋果 logo,畫面中有各種戶外景觀,比如海上沖浪、懸崖峭壁。

蘋果WWDC VISION PRO
Vision Pro主要是居家和辦公環境,也適合用在飛機或火車這種旅行場合。
圖/ Apple WWDC發布會截圖

Q:有什麼 AR 體驗?

唯一一個稱得上 AR 的 Demo 的是一段影片:牆面會緩緩拉開一個窗口,然後一隻恐龍從牆外探出腦袋,當我走向恐龍,朝它揮手,恐龍會做出反應。

隨後有一隻蝴蝶從遠處飛出,我伸出手指,蝴蝶便會停留在我的指尖。

Q:還有哪些有趣的細節?

觀影過程中,當我把頭轉向身邊交談的人,這個人就會從畫面中逐漸明顯起來,而且非常自然。

Q:聲音體驗如何?

空間音頻某種意義上成為了聲音維度的 AR,當我轉動腦袋,畫面追隨的同時,聲音的方位也會發生相應變化,符合現實中的經驗。

Q:還有哪些官方應用的體驗?

「正念」,虛擬呼吸的動效充滿了整個空間,有一種把我包圍的感覺,配合空間音頻,猶如身處 Teamlab。

Q:Vision Pro 究竟是什麼?

事實上,短暫的體驗後,我不確定這是一台 MR 設備,還是一台頂級的 VR 設備:一方面它具備 AR 建模的底層硬件,另一方面它更多還是把桌面體驗延續到了空間之上。

蘋果WWDC VISION PRO
Vision Pro的眼球追蹤和手勢操控是相互配合的:眼球用於定位,手勢操作只有兩種——打開、拖動。
圖/ Apple WWDC發布會截圖

有趣的是,在這款產品的宣傳視頻裡,蘋果也沒有提到 AR,而是更多強調「空間計算」的概念。

一種合理的解釋是,蘋果希望開發者在 AR 場景上發揮奇思妙想。

Q:適用場景有哪些?能否在戶外使用?

主要是居家和辦公環境,也比較適合在飛機或火車這種旅行場合。想像一下把多個螢幕「隨身攜帶」到任何地方;想像下在星巴克寫代碼,在享受卡布奇諾的同時,獲得完整的多個大螢幕的台式電腦體驗。

這是空間計算最大的意義。

Q:官方宣傳片是算繪出來的,實際體驗和官方宣傳片有何差異,會不會像當年 Google Glass 那樣?

整體擬真度很高,但沉浸感不如算繪影片呈現得那麼好,因為視野仍然可以看到黑邊,眼罩下方的漏光也會立刻把我拉回現實。

涉及 3D 影像的體驗,我認為效果超越宣傳片。這就好比,你無法用手機感受到 3D 電影院的震撼。

Q:佩戴是否覺得奇怪?

總我不確定人人能否接受佩戴一副外掛眼鏡,也不確定它能否像 AirPods 一樣經歷設計的輿論反轉進而成為一種迷因(meme)。

大家可以捫心自問願不願意戴著它坐在星巴克窗邊,享受路人訝異的目光。

Q:Vision Pro 有一塊漂亮的面罩,它有什麼用途?

蘋果不希望頭戴式裝置隔絕了用戶和外界的交流。當有人在附近時,Vision Pro 的面罩就會變得透明,讓周圍的人看到用戶的眼睛。

比如你在看 App,周圍人能知道你可以看到他們。但在完全沉浸時,面罩變得一片模糊,周圍人就知道你看不見他們了。

這個功能叫 Eyesight,充分彰顯了蘋果的人文屬性。

遺憾的是,我無法看到這塊面罩顯示了什麼。

Q:Vision Pro 能否成功?

無論 Vision Pro 定位 MR 還是空間計算設備,本質上還是個可穿戴產品,這類產品首要解決的問題是用戶心理、生理上是否願意佩戴,能否長時佩戴。這一點還有待觀察。

第二點,它帶來的獨特價值能否抵消佩戴的負擔。這裡的獨特價值並不包括進入到新平台產生的新鮮感,而是真正留住用戶的 killer app。

瀏覽網頁、看電影,這些在我看來更多還是新瓶裝舊酒,錦上添花,邏輯上並不足徹底顛覆電視、電腦的傳統體驗。

蘋果Vision Pro
Vision Pro是否能普及,首要解決的問題是用戶心理、生理上是否願意佩戴,能否長時佩戴。
圖/ 蘋果

但「3D 相機」絕對稱得上是 AR 平台的原生應用,在彩色影像誕生100年後,我們終於可以通過另一種顯示技術,定格時間。

不同於其他 App,3D 相機是專屬於這個平台的獨特體驗,你無法在任何傳統媒介上還原這樣的感受。

人文價值,往往是技術成功最底層的原因。

歡迎進入新的宇宙

Vision Pro 是蘋果在個人計算領域的集大成者,我可以在這個產品上看到蘋果過去十年在人機交互、技術佈局的諸多影子——圖形界面、Apple Silicon、空間音頻、FaceID、LiDAR⋯⋯。

它是現存最好的頭戴式裝置:它帶來了有史以來最高的畫質,革新了家庭影音娛樂體驗;它徹底幹掉了頭戴式裝置的手柄,用最自然的方式提供了革命性的空間交互;它讓內容創作脫離二維平面,讓定格時間和空間成為現實。

即便它疊加如此多尖端技術,但它仍然具有無法迴避的缺點:

  • 它仍然不夠輕盈,能否吸引用戶持續佩戴仍然存疑;

  • 它仍然是一個室內移動設備,LiDar 的距離決定了它並不能在戶外空間使用;

  • 外掛的電池,想必這是現有科技下的最優方案,但也能立刻把你拉回把隨身聽踹在褲兜和背包的年代;

  • 它還沒有太多基於現實環境的應用,在拓寬信息輸入和輸出的邊界上,還缺少一些 Killer app。

與其說這些是缺點,不如說它對抗的是時間。

Vision Pro 至少它讓我看到了一種可能性,一種讓計算無處不在的可能性,一種不依賴智能手機的可能性,一種讓科幻不只是科幻的可能性。

歡迎進入新的宇宙。

延伸閱讀:截胡蘋果!Meta搶先公開Quest 3,一頂1萬5起、何時推出?祖克柏揭曉

本文授權轉載自:ifanr

責任編輯: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全球壽險業首例,南山人壽一舉摘下Celent國際雙獎,文化、治理、聯隊缺一不可
全球壽險業首例,南山人壽一舉摘下Celent國際雙獎,文化、治理、聯隊缺一不可

Celent是金融科技界知名研究機構,其舉辦的「Celent Model Awards」在國際享有極高聲譽,被視為金融科技產業指標性獎項,歷屆得主多以歐美大型金融機構與保險業者為主,今(2025)年,南山人壽不僅以「dotShan EA南山企業架構框架」榮獲「Model Insurer Award - Innovation Execution模範保險公司創新發展獎」肯定,更透過人工智慧(AI)與檢索增強生成(RAG)技術打造法遵AI智能助理,協助法遵人員快速檢索與分析裁罰案件,其精準度超過90%與召回率高達100%,卓越表現讓南山人壽成為全球第一個獲得「Model Risk Manager-AI and Gen AI模範風險管理獎」的壽險業者。

南山人壽是怎麼辦到的?創新文化、治理體系與數轉聯隊缺一不可。

把時間回推到2023年,南山人壽宣示以「服務賦能」與「數位賦能」雙引擎加速創新轉型,除陸續成立數位與體驗新團隊,並與資訊與資安團隊合組「數轉聯隊(DX Union)」加速協作,同時也成立Beyond Lab推動Rocket Pitch機制(註一)以鼓勵創意提案,透過6頁6分鐘(6X6)的概念演示,讓同仁的新點子「被發現」並轉化為試驗專案(PoC),再逐步推動落地,南山人壽將創新文化DNA融入員工的工作日常,實現讓「未來,有備而來」。

從數位轉型到組織再造,南山人壽怎麼做到世界並肩?

面對數位轉型漫長的蛻變歷程,南山人壽堅信:唯有透過「治理」才能推動有序轉型、發揮持續疊加的綜效,因此,導入國際開放標準組織的TOGAF(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與IT4IT方法論打造「dotShan EA南山企業架構框架」,循序統合策略、業務、系統與技術等各層次的架構,讓「數轉聯隊」在共同框架下提升協作效率,才能穩健地推動轉型。

南山人壽數位長呂新科解釋:「透過國際標準優化管理體系一直是企業管理變革的手段,例如許多公司透過ISO 27001標準梳理治理機制與流程,以建全資訊安全管理體系,同樣的,我們也藉由TOGAF企業架構標準來重整數位發展的管理體系,讓南山人壽可接軌國際並持續累積轉型的核心能力。」

這些重整常涉及管理體系的調整,例如為強化數位策略與企業策略的對齊(alignment)力度,南山人壽於2023年成立數位發展策略委員會(DDSC),由其統籌數位策略發展、主軸計畫與數位成熟度評估,另外,在架構整合方面,則重新調整「架構審查小組(ART)」程序,針對各個數位生態體系的新系統進行架構與合規性檢視,確保每一次擴增都能夠有序地融入南山的IT整體架構體系(Architectural Landscape)。

南山人壽
南山人壽數位治理框架與管理體系
圖/ 南山人壽

南山人壽資訊長呂長松表示:「ART是數位治理的重要板塊,這種跨領域的討論與共識不僅能確保技術架構的穩健、有序,還可確保與企業架構體系的整合及一致性。」此外,ART審查打破過去一個接一個部門「會辦」的線性模式,讓數轉聯隊採「聯合審查」進行全面性技術架構議題的探討,讓團隊在Day One就做好最佳準備。

為深耕創新文化,Beyond Lab推動 Rocket Pitch創新提案平台,鼓勵同仁將點子從「想法」轉變成「行動」,讓最了解實際營運流程的員工,可自由發想人工智慧、流程自動化等技術如何解決業務痛點。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由南山人壽法遵同仁提案的「法遵AI智能助理」,它不僅能有效地提升法遵諮詢效能,也獲得法律×法遵科技黑客松金獎及Celent模範風險管理獎(Model Risk Manager)的認可,成為全球首家獲得此獎項的保險公司,象徵著南山人壽的協作創新與技術能力已達國際級水平,對此,數位長呂新科則強調:「獲得國內外專業機構的獎項,不僅僅是對南山人壽創新轉型的肯定,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讓團隊有機會停下來,重新檢視脈絡,透過反思改善去累積實力,成為團隊持續成長的動能。」

AI賦能創新,南山人壽讓「創新轉型」成為持續進化的日常

隨著AI浪潮對產業發展與數位轉型的影響加劇,南山人壽啟動「南山AI大腦(AI dotBrain)計畫」,透過擴增分析(Decision Augment)、AI智能模組(AI Bot),和AI智能助理(AI Agent)三大服務讓同仁可在日常工作中獲得AI賦能,提升流程效率與服務品質。

舉例來說,AI智能模組是營運流程的「外掛」小幫手,業務員可透過「職業代碼判斷模組」快速識別並推薦適用的職業分類,減少人工查詢誤差與時間的耗費;或者是核保人員可以「弱體代碼推薦模組」輔助分析醫務核保風險評估內容,自動提供對應建議,讓核保作業更即時、精準,進而優化整體投保體驗。最關鍵的是,這些AI智能模組可以在不改動核心系統下以「外掛」方式改善系統效率的問題。

南山人壽
南山人壽DX Union數轉基地
圖/ 南山人壽

「文化」是企業變革的根基,南山人壽積極提倡「協同創新」,鼓勵同仁們透過Rocket Pitch點子發表舞台,由下而上激發更多元且具業務價值的創意發想。呂新科舉例說明,為確保社群媒體貼文符合公平待客與誠信經營原則,常見做法是透過爬蟲系統擷取社群發文再經由人工判讀,不僅耗時耗力、還可能產生認知落差風險,為解決這個問題,同仁在Rocket Pitch發表「社群媒體留言判讀智能助理」創新提案,希望建立AI檢核模型加速貼文查核流程,同時,更進一步提供發文前的內容判讀,確保貼文內容符合法遵規範,加速揭露社會大眾所需要瞭解的正確資訊。

回憶上述提案,呂新科直言:「面對這問題,技術團隊直接想法是『以AI加速審查』做為防護機制,但業務同仁的想法是額外納入『發文預審』的構想,進而建置一套主被動雙層防護機制。顯然,這種由下而上(bottom-up)的創新模式,不僅讓創意能更接近實務場景,也有助於推廣協同創新的文化。」

從數位治理到數轉聯隊,從AI發展到協同創新文化,南山人壽近幾年藉由這些改變,成就許多亮眼的轉型成果,未來,將持續「數位賦能」及「服務賦能」雙驅動力、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實現讓「未來,有備而來」的核心承諾,穩步朝向壽險健康第一品牌邁進,協助及照顧更多保戶。

南山人壽
南山人壽數轉聯隊成員,由總經理范文偉(下排右一)領軍,驅動數位轉型工事。(上排左至右 :凃薏玲資深協理、詹瓊芬副總、資安長李仕國副總、體驗長陳啟亮資深協理;下排左至右牛莉雯副總、數位長呂新科副總、資訊長呂長松資深副總
圖/ 南山人壽

註一:南山人壽6X6 Rocket Pictch 創新提案概念,係參考自美國頂尖創業教育學府–Babson College–創業課程中極具代表性的實作活動「Rocket Pitch」,透過讓創業者(學員)在極短時間進行創意簡報的方式,精準傳遞核心價值、激發興趣,展開有效交流與支持。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