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擔心台電會不會缺電?今年5月初台電拍了一支近9分鐘「穩定供電,台電怎麼做」短片,詳細說明電力環境的變化、新增電源的計畫,豐富的圖表加上淺顯易懂的說明,已累積破百萬觀看次數。影片的主角不是別人,而是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去年台灣發生303大停電,他接掌台電代理董事長至今滿周年。
曾文生從督導國營事業與能源業務,到親自下海督軍台電,不只要確保供電穩定,還得承擔外界對台電近2年虧損破5,000億元的營運質疑。面對缺電、電價調漲議題,曾文生接受《數位時代》專訪提到,「不只是核電機組,燃煤機組也進入除役高峰期,從現在到2025年會是台灣電力設備投資的關鍵期。」
自建×民營,可滿足未來7年用電增長
2022年經濟部增資台電1,500億元,實收資本額從3300億元增至4,800億元,增資的經費將用來推動電源開發及強化電網建設。
但要做大量的電源開發,除了因應傳統機組的除役,還得滿足未來的用電成長。根據經濟部預估,2023年至2030年用電成長需求700萬瓩,平均每年用電增加約100萬瓩。
台電已規畫投資4座大型燃氣機組,包含桃園大潭電廠316萬瓩、高雄興達電廠390萬瓩、台中電廠260萬瓩、協和電廠260萬瓩共4座大型機組裝置容量共1226萬瓩;若再加上大林電廠130萬瓩、苗栗通霄二期330萬瓩,2031年光台電自建累積1,686萬瓩。
台電自建加上採購民營電廠,曾文生估算,從2023至2030年預計新增1,936萬瓩,全是天然氣複循環機組,若扣掉除役機組約1,026萬瓩,等於淨增加910萬瓩,足以滿足未來7年700萬瓩的用電成長。
宜搭再生能源,3優點押寶天然氣機組
至於在能源的選擇上,為何都壓在天然氣複循環機組?主要是燃氣機組適合跟再生能源匹配,前者從熱機到滿載發電僅需30至60分鐘,當電力供應不足或發生狀況時,它可以快速反應。
其次在成本考量上,天然氣複循環機組建置成本較燃煤機組低,主要成本來自燃料,未來燃料的使用量,可依據電力需求做調整,有助調節再生能源發電不穩定的特點。
再者是能有效降低發電碳排。天然氣可混合零碳燃料——氫氣,去年4月台電攜手西門子能源公司展開混氫發電的技術合作,目標2024年達成興達電廠燃氣機組混氫5%的發電示範,透過減少化石燃料使用,進一步降低發電的碳排放量。
不過攤在眼前的事實,台電光2022年就虧損2,675億元,今年預估虧損2,785億元,2年虧損破5,400億元。外界也會質疑台電做這麼多的電力投資是否合理?曾文生強調,「短期看到帳上財務數字,不如看長期國家需要什麼;台灣電力設施的投資不能中斷,不能等到機組除役才來準備。」
台電屬國營企業,經濟部持股94%,最大責任在「穩定供電」。為解決台電的虧損,政府多管齊下提供財務支持,除了經濟部增資外,政府也在疫後補貼台電500億元。
合理調整電價也是解方之一,今年4月起平均電價調漲11%,台電曾預估,此次漲價將挹注台電600億元。
電價再飆?「台灣仍具國際競爭力」
台電除了要解決既有的虧損,也需要資金來投資電力設備,長期來看電價是否會持續調漲?
曾文生回應,從燃料成本來看,目前能源價格逐漸回檔,煤價從去年高點400美元已降至不到160美元/噸,天然氣也掉到10美元/MMBtu,換算每度發電成本約4元,但未來燃料價格是否會有更大的波動,仍得看全球景氣發展。
雖然這次工業、民生電價都做了調幅,試圖達到用電公平性。曾文生指出,電價對產業來說是一個相對數據,因為全球產業都需要用電,即使以電價4元(目前工業平均電價3.38元)計算,跟國際相比,台灣仍具有競爭力。
至於目前民生電價調幅較小,「接下來使用者付費,長期(電價)怎麼合理調整,並搭配節電觀念,陸續會有配套政策。」
談起電價調漲的敏感議題,曾文生的用詞十分謹慎,訪談中他不斷強調,去年全球經濟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台灣通膨相對和緩,主要是中油、台電等國營企業擋住了國際能源上漲造成的輸入性通膨衝擊。換言之,國營事業的虧損,換來了物價相對穩定。
不過曾文生也說,台電的虧損需要用比較長的時間來消化,同時還必須綜合考慮消化的方法。但可以確定的是,原本年初預期台電今年再虧損2,785億元,在國際能源價格回檔之際,虧損幅度有機會再縮小。
曾文生
現職: 經濟部政務次長兼台電代理董事長
學歷: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士
經歷: 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局長、高雄市政府經濟發展局專門委員、高雄市政府顧問
責任編輯:謝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