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 訪台時,蘋果(Apple)、Google、Meta、亞馬遜(Amazon)等許多科技巨頭的台灣供應商都接到客戶的詢問,想知道假如中國攻台,他們能否在其他地方確保供應?擔憂台海兩岸可能爆發衝突的疑慮,令科技界開始尋求將生產基地遷移到台灣以外的地區,然而要從供應鏈中剔除台灣,企業必須做好付出龐大代價的準備。
iPhone高度倚賴台灣!一台iPhone有36%成本是在台灣製造
身為蘋果核心產品的iPhone就高度倚賴台灣。從處理器、5G 調解器到Wi-Fi晶片、鏡頭等組件,都是由台灣供應商在台灣生產,估計一台iPhone有36%成本──近200美元──的組件是在台灣製造。材料分析公司閎康科技創辦人謝詠芬就表示,倘若有人攻打台灣,或者台灣出現嚴重損害,全球科技及電子產業都會遭殃。
去年12月,台積電位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廠房正式破土動工,代表著西方為確保供應穩定,開始推行「美國製造」。當時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共同出席祝賀這個歷史時刻,蘋果將首次在其晶片刻下美國製造的字樣。
台灣擁有完整供應鏈,若阿共打過來⋯⋯全球供應鏈將崩潰!
在先進晶片領域,以台積電為首的台灣廠商控制了全球過半的代工市場,蘋果、Google等科技巨頭都仰賴台灣企業將晶片設計轉化為實際的產品。不過根據分析公司Counterpoint的預測,倘若美國所有的投資計畫都順利進行的話,2027年時美國的先進晶片製造比率將從10%成長至27%,而台灣將從54%下滑至46%。
但先進晶片只是科技供應鏈的一小部分。「人們低估了台灣在供應鏈中的地位,不光是半導體,我們擁有非常完整的供應鏈。晶片、零組件、印刷電路板、外殼、鏡頭、組裝⋯⋯任何你想得到的都有。」一名仁寶電腦高階主管表示,如果台灣發生軍事衝突,全球供應鏈勢必崩潰。
日本愛德萬測試(Advantest)高階主管也透露,他們有為戰爭準備應變計畫,「 但假如台海真的發生衝突,我認為任何計畫都沒用,這對半導體供應鏈是世界末日。 」且除了從台灣遷移供應鏈,企業想與中國脫鉤,或者降低生產比率也不容易。雖然中國供應商大多聚集在技術要求較低的領域,但以蘋果為例,目前中國已是蘋果供應商來源最多的國家,前188個供應商中超過80%在中國設有工廠。
同時中國供應商正漸漸往更關鍵的領域拓展市場,立訊最初只是iPad的連接線供應商,2021 年打入iPhone組裝;京東方也突破過往韓國獨霸的領域,開始為iPhone 14生產OLED面板;舜宇光學在2023 年首度打入了蘋果的鏡頭製造商名單。
儘管蘋果正努力在印度、東南亞建立產能,但外界估計要要擺脫中國製造不容易,最快2025年才能有25%產能位於中國以外的生產基地,且必須做好準備支付更高的生產成本。
一名與鴻海關係密切的高階主管便指出,他們被蘋果要求完成一件不可能的任務:想辦法在其他國家用跟在中國、台灣時同樣的成本生產,「蘋果希望在印度組裝的iPhone和中國同樣成本,這怎麼可能?你得興建工廠、僱用新人,還有從國外運送零組件的額外物流成本。」科技業為了穩定想擺脫台海兩岸的供應鏈,但是否為伴隨而來的高昂代價做好了準備?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