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肯鞋今天上市,IPO定價每股46美元!揭「醜鞋大翻身」背後故事
勃肯鞋今天上市,IPO定價每股46美元!揭「醜鞋大翻身」背後故事

「>德國涼鞋製造商勃肯(Birkenstock)預計在周三(11日)將以股票代碼「BIRK」,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勃肯IPO(首次公開募股)定價為每股46美元,以IPO價格計算,公司估值約為86億美元。
>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指出,勃肯及其承銷商考慮到市場波動,因此保守地選擇了接近目標區間中間的價格。

勃肯也成為在Arm、Instacart、Klaviyo之後第四家最近在美國進行IPO的主要公司。

尋求上市的勃肯鞋,其實曾被外界嘲笑模樣醜陋,但卻越賣越好,怎麼做到的?

《慾望城市:華麗下半場》裡,愛鞋成癡、時尚成癮的凱莉.布雷蕭(Carrie Bradshaw)為緩解背痛穿上了一雙勃肯鞋,這個畫面揭示了這雙曾經被嘲笑模樣「醜陋」的涼鞋,近年走上時尚潮流的事實,而這有著250年歷史的德國涼鞋品牌,現在更傳出即將上市。

勃肯鞋_01
圖/ shutterstock

根據《每日電訊報》報導,與LVMH董事長貝爾納.阿爾諾(Bernard Arnault)關係匪淺的私募股權公司L Catterton,正考慮讓勃肯(Birkenstock)以60億美元的價格上市,已經與高盛、摩根大通接洽當中。而L Catterton在兩年前收購了勃肯的多數股權。

儘管是有著超過兩百年歷史的涼鞋品牌,勃肯的業務狀況仍在上升當中,《彭博社》的資料指出,勃肯2023財年上半年營收達到約6.5億歐元,已經是2019財年營收的7.7億歐元的84%,而2023財年上半年約2.25億歐元的EBITDA,更已經大幅超越2019全年1.6億歐元的水準。

勃肯鞋更是2022年最受歡迎的時尚產品之一,《衛報》引述時尚電商Yoox的報告,聲稱勃肯的Boston Clog就是當年最暢銷的鞋款,由於熱門款式銷售一空,二手平台上甚至開出原價2倍以上的售價。

勃肯進攻時尚領域,精挑細選合作品牌

身為有著超過兩百年歷史的經典品牌,勃肯儘管並沒有經歷破產等存亡危機,但仍然隨著時間有所起起浮浮,曾經獲得嬉皮群體的歡迎,也曾被嘲笑醜陋不時尚,但現在卻越賣越好,甚至數十年前的經典款依舊銷售強勁,更將勃肯推到了上市的邊緣。

而勃肯鞋之所以能夠在多數十年後仍然受到大眾歡迎,還從以舒適為主的機能鞋走上時尚的舞台,成為時尚潮流的代表之一,或許就歸功於他們對產品初衷的堅持,以及與時尚界合作的大膽創新。

成立於1774年的勃肯,從18世紀末期開始一直以銷售舒適的鞋墊為主要業務,為了讓不起眼的鞋墊能讓更多人看見,便在1960年代推出首款涼鞋,多年來一直以舒適的鞋墊為主要品牌訴求。

勃肯鞋_02
圖/ shutterstock

堅持舒適好穿的初衷,不代表勃肯鞋不能時尚。2012年,時裝設計師菲比.費洛(Phoebe Philo)在Céline 2013春季系列中,用一雙奢華毛皮內襯的Birkenstock Arizona,為這個過去被認為不酷的品牌帶來一種「醜但時尚」的全新詮釋,在時尚圈引爆話題,多位知名設計師都跟上這股勃肯鞋的潮流,替這個品牌的復甦吹響號角。

也是在同一年,勃肯家族首度將管理大權交與了經理人,由馬庫斯.班斯伯格(Markus Bensberg)及奧利弗.雷卡特(Oliver Reichert)一同領導公司。在新高層的領導下,近年勃肯趁著受到時尚圈矚目的機會,與品牌或知名設計師合作推出新產品,例如與設計師品牌里克.歐文斯(Rick Owens)合作推出小牛毛打造的勃肯鞋,更首次登上了巴黎時裝週。

而面向高端的1774系列,更擔負起與奢侈品牌合作進攻時尚領域的重責大任,好比說去年就以《慾望城市》新影集為契機,與主角凱莉.布雷蕭最愛的品牌Manolo聯名推出售價達810美元的奢華涼鞋產品。

勃肯鞋-manolo
勃肯去年與高端鞋履品牌Manolo Blahnik合作推出精品鞋款。
圖/ Manolo

「邀請有影響力和創意的人和我們共襄盛舉,這就是1774的目的。我不需要錢,我要他們源源不絕的能量,以及對品牌的觀點與詮釋。」雷卡特解釋。

儘管想合作在時尚圈獲得聲量,勃肯並非來者不拒,雷卡特透露,他們推掉了高達80%的合作邀約,合作的產品必須要能彰顯品牌的理念,胡亂合作只會傷害品牌的DNA,換句話說只有1+1>2的合作,才會獲得勃肯方面的首肯。

永遠當雙好穿的鞋,用戶口嫌也會體正直

但在打入尖端時尚市場的同時,勃肯沒有忘記最初推出涼鞋的用意,依舊固守對舒適的承諾。

「鞋墊是我們一切的框架和指導原則。」目前擔任勃肯唯一執行長的雷卡特指出,「無論我們做什麼,都不會在品質和功能上做出任何妥協。從比喻上來講,勃肯鞋代表了一種負責任、明確的生活態度。」

勃肯鞋曾被世人認為不好看、一點也不酷,但根據勃肯的資料顯示,過去10年裡勃肯鞋的銷量成長了四倍之多。雷卡特形容,勃肯鞋就像「藥」一樣,良藥雖苦口,但能夠讓身體更健康,而勃肯鞋就是雙腳的「良藥」。

勃肯美國執行長大衛.卡漢(David Kahan)也認為,品牌對舒適的追求,是他們贏得年輕消費族群青睞的原因之一,「我認為這讓我們在消費者間有著更高的公信力,千禧一代──這些新消費者來到勃肯也是因為想要尋找貨真價實的東西。」

綿延多年的新冠疫情,更成為勃肯鞋大賣特賣的良機。雖然疫情下人們減少出門,但不代表鞋子賣不出去,尤其是以舒適為賣點的勃肯鞋。疫情期間服飾的休閒化,讓勃肯鞋成為遠端辦公的「居家良鞋」,雷卡特表示,「雖然待在家裡、不用去辦公室,人們依舊關注他們的桌子、椅子、褲子──還有鞋子。」

一雙為走路而生、穿著舒適的涼鞋,正是勃肯擄獲消費者最關鍵的核心,雷卡特認為即使消費者嘴上說討厭,身體對舒適的鞋子依舊很誠實。「(你喜不喜歡產品)對我們並不重要,因為一旦你拿到鞋子就會穿上它,然後成為回頭客,所以你總有一天會成為我們的顧客。」雷卡特信心滿滿表示。

資料來源:TelegraphForbesMarmindCBSINC

延伸閱讀:帶有原汁原味腳印!賈伯斯的勃肯鞋曾「見證」蘋果許多關鍵時刻

責任編輯:蘇祐萱

關鍵字: #企業經營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