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研發「常溫常壓超導體」LK-99,臨界溫度127°C!成功關鍵在哪?
南韓研發「常溫常壓超導體」LK-99,臨界溫度127°C!成功關鍵在哪?

一篇名為「第一個常溫常壓超導體」的論文出現在了預印本網站 arXiv 上,立即引發了熱議。

這篇論文的研究團隊全部來自韓國,其中是高麗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凝聚體物理、先進材料等。第一作者Sukbae Lee,是量子能源研究中心(Quantum Energy Research Center)的 CEO 兼研究員,長期從事高溫超導領域的研究,Ji-Hoon Kim 是量子能源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也是本次超導樣品合成工作的完成人。

下載
圖/ 網易科技

「常溫常壓超導體」真的成功了?南韓科學家是怎麼研發的?

他們改良了一種具有鉛磷灰石結構的化合物,用 CuCu2+ 取代了 Pb2+,誘發了微小的晶體結構畸變(表現為 0.48% 的體積收縮),這導致了材料界面處超導量子阱的形成,使得其具備了超導性,超導臨界溫度在 127 攝氏度,即 400K 以上,而且在常壓下就具備超導性。

他們將這種材料命名為 LK-99。通過臨界溫度(Tc)、零電阻率、臨界電流(Ic)、臨界磁場(Hc)和邁斯納效應,都可以證明 LK-99 的超導性。具體來看,他們在 389K(約 125℃)下進行試驗,出現了電壓等於 0 的情況,由此認為在這一條件下電阻等於 0。

常溫常壓超導體LK-99有哪些特性?

LK-99 外觀呈灰黑色,與典型的超導體顏色一致。研究團隊也給出了它的晶體結構,LK-99 具有三維結構,金屬離子被[PO4]四面體包圍,形成了間隔 6.514Å 的圓柱體結構,由於銅離子的半徑(87pm)比鉛離子的半徑(133pm)小,因此會在三維網路中產生應力,這直接導致了超導性的出現。

常溫常壓超導體
圖/ sciencecast

LK-99 的熱容曲線也證實了這一點,它不遵循 Debye 模型。同時,LK-99 的 EPR 在全溫度範圍內都出現類似迴旋共振(cyclotron resonance)的訊號,這是二維電子氣體量子阱的特徵,這也證實了鉛離子和磷酸鹽界面上存在超導量子阱(SQW),這是 LK-99 具有超導性的關鍵。

量子阱是指與電子的德布羅意波長可比的微觀尺度上的勢阱,它是是一個奈米級的薄層,可以將(準)粒子(通常是電子或空穴)限制在垂直於該層表面的維度上,而其他維度的運動則不受限制。這種限制是一種量子效應。

此前英國劍橋大學的約瑟夫森從理論上預言了穿過隧道壁壘的超導電流,即著名的效應,這意味著電子通過隧穿在量子阱之間移動時,電阻將為零。LK-99 中量子阱間隔預計在 3.7 Å~6.5 Å,此時量子阱之間的隧穿效應很可能發生,因此使得這種材料具備了超導性。

下載 (1)
圖/ 網易科技

美國之前也研發室溫超導,但遭打臉

今年 3 月,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家迪亞斯聲稱自己合成的一種含鑥化合物在 1Gpa 的壓力下實現了室溫超導,但該實驗結果未能得到其他研究團隊的復現,南京大學聞海虎團隊更是通過詳實的數據,在 Nature 雜誌上發文否定了這一結果。但看起來,似乎韓國團隊的實驗結果比的發現更加可靠。

他們提供了一段影片,展示了 LK-99 的邁斯納效應,影片中一塊材料被放在磁鐵上後,保持懸浮狀態。這是物體轉變為超導體的特徵之一,即邁斯納效應。這些都是研究中所沒有的。目前來看,韓國研究團隊這一突破性進展還有待同行進行檢驗,方知真假。

如果實驗結果得到驗證,那這將是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在磁浮、核融合、量子電腦等多個領域,室溫超導材料的應用將誘發革命性的創新,有望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

延伸閱讀:核融合技術成真!潔淨能源真的要用之不盡了嗎?「人造太陽」是怎麼回事?

本文授權轉載自:網易科技
責任編輯:蘇祐萱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Workday人工智慧如何助企業優化人才管理策略,推動未來工作模式?
Workday人工智慧如何助企業優化人才管理策略,推動未來工作模式?

近年台灣半導體、科技產業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要維持產業競爭力,僱主品牌和良好的人資策略不能忽視。同時,台灣社會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化,伴隨世界經濟局勢瞬息萬變,也讓企業面臨愈來愈嚴峻的產業人才荒挑戰。

「市場變化快速,人才斷層將成為當今企業關注的議題。」Workday台灣區總經理許耀邦(Bond Hui)表示,企業必須抛棄僵化的職場職能定義,把人才視為技能的組合,才能更加靈活地運用員工專長。「人才是企業最初、也是最終的資產,過去被低估的HR價值正在翻轉,如今透視人才技能與挖掘人才潛力,將是致勝關鍵。」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最新發布的「2023年IMD世界人才排名報告」指出,以「投資與發展人才」、「吸引與留住人才」及「人才準備度」三大指標所組成的世界人才競爭力評比中,台灣整體排名較前年(2022)下降1個名次,排名全球第20名;其中,在「吸引與留住人才」指標中排名第21名,顯見台灣企業在徵才、留才策略上仍有進步空間。

Workday台灣區總經理許耀邦(Bond Hui)
Workday台灣區總經理許耀邦(Bond Hui)
圖/ Workday

人才管理,從技能出發

Workday是一家領先的企業人力資源及財務管理解決方案供應商,其平台以人工智慧為核心,幫助客戶提升員工表現、加強工作效率,推動業務永續發展,至今已累計全球逾萬間企業使用,包括超過一半的 Fortune 500強。

聚焦台灣,根據Workday在亞太區數位敏捷度指數調查則指出,台灣有七成企業處於數位轉型緩慢、或停留在戰略階段,數位敏捷度仍須提升。憑藉近20年的實務經驗與洞察,Workday發現許多企業的職業發展途徑過於單一且不夠靈活,導致許多員工因為無法提升職能或實現個人目標,不得不考慮跳槽。

技能是未來工作模式的基礎,而Workday Skills Cloud將會是台灣企業創造差異化優勢的關鍵。透過Workday Skills Cloud,企業可以利用機器學習打造由技能主導的企業策略。目前,全球有2,000多家採用 Workday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的客戶已部署Workday Skills Cloud,因應企業需求實踐人才管理、培養職涯成長和發展,快速回應市場需求。

許耀邦解釋,「Workday為企業打造『以技能為基礎』的策略,其實就是打破只考慮畢業門檻的窄化思維,改以『Skills as currency』的觀點——把人才技能當作貨幣一樣,賦予投資與佈局的價值,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與挑戰。」換言之,人才管理將從過去人為主觀的管理方式,透過數位轉型轉變成數據驅動思維,讓員工數據能轉化為業務策略,更科學且有效率的應對挑戰。

科技先行,加值三大管理面向

如Workday整合式人力資源管理平台(Human Capital Management,HCM)幫助企業深入了解其人才管理需求,透過履歷等既有資料,Workday HCM可推斷人才潛在技能,協助企業領導者快速辨別出所擁有技能與職缺相符合的潛在人才。

Workday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 (HCM)
Workday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 (HCM)
圖/ Workday

更進一步的,還有Workday為企業建構的「技能雲」(Workday Skills Cloud),透過機器學習自動生成員工技能標籤,並隨著員工發展持續更新數據,讓企業能即時有效的盤點人才庫、掌握人才技能戰力,並精準的制定出基於技能的人才策略,包括獲取人才、調動人才、員工精進等三大方向。

許耀邦舉例,如某企業客戶需要在一個月內快速組建新團隊,對於跨區的國際企業而言並非易事;然而,透過Workday解決方案,即可一鍵盤點全球人才庫,即時挑選人才組成專案團隊,分配任務。

「Workday以一致的操作方式管理數量龐大的客戶數據,每年處理逾6,500萬名用戶的8,080多億條系統指令。透過訂閱制及聯邦學習(Federated Learning ,一種跨裝置或伺服器的機器學習),Workday可為各個地區或產業的客戶提供獨一無二的數據及系統介面,同時確保遵從隱私及監管條例。如此基於嚴謹與真實的人才數據,讓AI模型得以持續產生有用及可信的結果。」

許耀邦補充,從招聘、到職的各個階段,科技的力量不容忽視。在未來,可期待生成式AI幫助人資生成精準的職位描述(JD),或公司政策懶人包及FAQ、職涯發展建議報告等,不只幫助員工更順利地完成工作,也有助於企業與員工的溝通,更科學的掌握員工狀況與判斷決策。

員工心聲,建立意見表達平台

以人為本,是Workday的企業文化,也是產品核心。如Workday Peakon Employee Voice即是一個智慧型意見表達平台,為員工提供匿名的意見表達管道,培養積極主動的工作氛圍。透過10分制的問卷調查和評論,鼓勵員工分享工作體驗、對工作的期待等。接著,由系統透過心理學計算機制,自動判斷員工情緒與身心狀況,幫助企業即時掌握員工狀態,並即早關懷員工、預防潛在風險。

Workday 美國總部大堂
Workday 美國總部大堂
圖/ Workday

「擁抱一個小改變,就有機會帶來龐大的效益。」面對新時代的挑戰與機遇,許耀邦說最重要的還是企業要勇於踏出第一步,「數位轉型絕對不只是把紙本電子化的表面工作,基於想要更敏捷、更美好的決心,才能真正跟上時代,吸引卓越人才,實現美好未來。」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