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燈初上》、《模仿犯》、《人選之人-造浪者》等強檔一齣齣大爆發,展示台劇新風貌。不過,榮景乍現,背後卻潛藏產銷失衡的危機。
在90分鐘的訪問中,《模仿犯》一詞只出現2次、好萊塢出現了17次、韓國出現了55次。
改編自日本知名推理小說的影集《模仿犯》,在Netflix上線後躋身非英語節目第2名,成為台灣首部打入全球收視前10名的台劇,甚至在巴西、羅馬尼亞、希臘等意想不到的市場也開出紅盤。雙人搭擋曾瀚賢、湯昇榮,再一次用成績證明了瀚草影視(下稱瀚草)的實力。
他們當然對《模仿犯》的成功感到驕傲,但在討論台劇與瀚草的未來時,一次成功、兩次成功遠遠不夠,離好萊塢或韓國都太遙遠。 距離太遠的結果,就是對於危機沒有敏感度,OTT平台帶來的衝擊就是最好的例子。
國際OTT平台把內容為王的概念推到新高峰,讓影視從業人員相信,只要是最好的內容,就有人願意採購,紛紛提高製作預算與品質,「結果就是美國打個噴嚏,台灣就颱風。美國可能早就感冒了,我們卻沒有敏感度。」湯昇榮說。國際OTT平台因應經濟情勢調整策略,或是在台灣採購戲劇的數量不如預期,就讓許多從業人員面臨困境。
國際賽找即戰力!前期就該聯手「洋將」
湯昇榮認為,解方是把思維提升到國際格局,「在台灣做好(一部戲)再賣出去,這個商業模式要調整。不能只從local(本土)的角度想事情。」
具體來說,瀚草會持續跟國際OTT平台合作,因為這是證明實力符合國際標準的方式,還能吸引國際資金的挹注。同時,把眼光放到其他海外市場,不僅是單純地賣劇、賣版權,而是要在更前期就展開合作,「簡單來說,就是結合不同的市場,去打全球市場啦。」湯昇榮說。
為什麼現在是跟海外市場合作的好機會?
因為每個國家本土的OTT平台,都面臨國際OTT平台帶來的競爭壓力。二軍想要扳倒一軍,就需要更好的內容來突破重圍,「台灣可以成為策略的一環,我們也收到不少的邀約。」湯昇榮說,目前瀚草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地都有合拍或合製的案子在洽談中。
看齊韓國CJ闢新路,推「野草」激勵好題材
瀚草也預計在美國設立製作公司,更貼近全球影視娛樂內容的中心,「學也好、模仿也沒關係,我們要先跟他們有一樣的思維。」曾瀚賢說。
他提起今年4月,Netflix宣布將在4年內投資韓國25億美元,製作更多韓劇、電影與實境秀的新聞,並從2個層面解讀:一是Netflix在向好萊塢喊話,宣示「不是非你不可」;二是韓國不會停下腳步,「美國有6大影業,為何CJ(韓國娛樂龍頭)要去當第7大?因為它知道,不能只是美國龐大供應鏈的一環。韓國是從很大的格局思考。」 考量到韓國、台灣影視產業發展路徑的不同,可以把韓國當成前車之鑑,但絕對不是一味模仿。瀚草一方面與國際OTT平台合作、二方面跟海外市場有更多連結都是在前線開疆擴土,在台灣還有更多備齊糧草的工作要做。
舉例來說,在題材面先準備得更充分,如果有需要就能隨時補上。瀚草投入影視作品提案比賽「野草計畫」,就是為了刺激出更多優秀的題材,以成本新台幣6,000萬元拿下3.6億元票房的《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就是誕生自野草計畫。
「要前進,不外乎2個方向:做深、做廣。做廣就是我們的眼界;做深,就是適合的議題,交給適合的團隊去深化。」湯昇榮說,瀚草也在2022年整合升級為瀚草文創(GrX Company),並與推出系列驚悚電影的「紅衣小女孩公司」、《華燈初上》導演連奕琦的「無界限公司」,以及演員温昇豪為首的「六魚文創」等公司組成戰略聯盟。
在更遠的未來,瀚草有更大的期望,「台劇要變成『世界的台劇』,就需要做出品牌。台劇品牌的定義是什麼?是包容、是想像力、是翻轉刻板印象?我還不知道,只有不斷持續投入、生產內容,慢慢把台劇的品牌定義出來。」曾瀚賢說,「直到到那個時候,我才會覺得台劇復興了。」
瀚草影視
成立: 2008年
瀚草文創創辦人: 曾瀚賢
瀚草文創董事長: 湯昇榮
特色: 憑《麻醉風暴》掀起台灣職人劇風潮,後續多部作品皆成功與Netflix合作推出。目前積極朝完整的工作室(studio)前進,升級為瀚草文創,旗下囊括多家製作公司。
製作台劇: 《模仿犯》、《誰是被害者》、《茶金》、《麻醉風暴》系列。
責任編輯:錢玉紘、謝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