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ChatGPT或其他生成式AI聊天,居然會引發對水資源的耗費?
兩個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事件,近期卻因為一份科技巨頭的報告而被聯繫在了一起。谷歌近期發布的2023年環境報告顯示,其去年的用水量同比顯著增加了20%,達到56億加侖(約212億公升),而其中絕大部分都被用於為該公司的數據中心散熱。
這並不是個案。2023年初,由OpenAI打造的ChatGPT火遍全球,成為人工智慧領域的現象級應用,也引發了全球網路公司的AIGC軍備競賽。
要對AI進行大量訓練,也就意味著需要更強的算力中心和與之匹配的散熱能力。在AI快速進步的道路上,對水資源的消耗也不斷加碼升級。
對此,有專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整體來看,目前數據中心耗水已經成為制約發展的因素之一,並呼籲盡快為數據中心用水建立一套規範、統一的標準與利用效率評價方法,「這將成為數據中心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標準工具之一」。
AI很「口渴」:聊10句天,ChatGPT可能要費500m的水
近日,科技巨頭谷歌發布了2023年的環境報告,其中一項數據引發了行業和市場的關注。
該報告顯示,在「用水量」這一項,谷歌在2022年消耗了56億加侖的水。
如果這樣說大家沒什麼概念,我們可以做一個更直觀的對比:有第三方統計顯示,56億加侖,約等於中國國內某一線城市全年的用水量,或者是全球每天飲用水的1/4。也有人稱,這水量相當於37個高爾夫球場的用水量,大概能裝滿一個半西湖。
更令人擔心的是,這一數字比谷歌去年的報告增加了20%。雖然谷歌表示,其目標是在2030年補充其辦公室和數據中心消耗的120%的淡水,不過根據這份報告,目前的補充率只有6%,與目標相去甚遠。
如此大的用水量,不禁令人好奇:作為一家科技公司,谷歌什麼業務如此耗水?答案是:為數據中心散熱。
報告顯示,在56億加侖耗水中,有52億(約196億公升)都被用於該公司的數據中心,顯示了營運大型數據中心要付出的環境成本。
有專業人士指出,用水量增長20%與谷歌計算能力的增長大致一致,而谷歌計算能力的增長主要是由人工智慧推動的。換句話來說,自去年ChatGPT和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火爆全球以來,谷歌的用水量也開始顯著上升,而對AI的大量訓練成了數據中心耗水的核心原因。
科羅拉多大學與德克薩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篇《讓AI更節水》的預印論文中也發布了訓練AI的用水估算,結果顯示,訓練GPT-3所需的清水量相當於填滿一個核反應堆的冷卻塔所需的水量。 ChatGPT(在GPT-3推出之後)每與用戶交流25~50個問題,就得「喝下」一瓶500毫升的水來降溫。
除了谷歌,另一個巨頭Meta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設了數據中心,僅2022年的用水量就超過260萬立方米(約6.97億加侖)。隨著全球人工智慧軍備競賽的持續升級,大量科技公司競相建設新數據中心,消耗的水量很可能會繼續上升。
海水、湖水、北極圈!數據中心為節水拼了
大洋彼岸的科技巨頭如此「吃電喝水」,中國人工智慧公司用水量情況如何呢?記者查閱了幾家人工智慧公司、數據中心的公開訊息,發現關於用水情況的訊息很少。
「此前我們對數據中心綠色節能的關注點主要在能源消耗方面,比如,耗電量以及電能利用效率指標是數據中心最受關注的標籤,水作為自然資源,關注的不多,並且用水量指標受氣候條件、溫濕度、水質等各方面因素影響大,統計比較少。」呂天文告訴記者。
近年來,隨著數據中心的規模越來越大,以冷水系統作為冷源的大型數據中心的耗水量、水源問題開始引發關注,如何減少數據的耗水量,降低WUE(水資源使用效率)值在業界被廣泛討論起來。 「整體來看,當前數據中心耗水已經成為制約數據中心快速發展的因素之一,國內很多地方已經將耗水作為了數據中心的重要考核指標。」中國通信工業協會數據中心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IDC圈創始人CEO黃超表示。
記者注意到,近日,北京市發展改革委修訂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數據中心項目節能審查的若干規定》,其中就新增了關於引導數據中心充分利用再生水的內容:再生水輸配管網覆蓋範圍內的數據中心,設備冷卻水、機房加濕等非生活用水應採用再生水。
呂天文向記者介紹稱,為了節約寶貴的自來水資源,很多企業嘗試用各種方法為數據中心散熱,例如,微軟曾嘗試部署海下數據中心,Facebook數據中心選址北極圈附近,阿里雲千島湖數據中心使用深層湖水製冷,「但上述方法總是會帶來新的問題,目前中國國內數據中心的用水主要使用的還是自來水,近幾年政府層面更鼓勵數據中心企業利用中水。」
AI競賽升級,專家呼籲建立數據中心用水標準
今年以來,AIGC的爆火使得科技公司競賽正不斷加碼,中國大模型創業也進入狂飆,來自AI公司、大廠的創業派,以及來自高校、研究機構的學院派加速湧入「百模大戰」 ,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圖研究報告》顯示,截至今年5月末,全國參數在10億規模以上的大模型已發布79個。
數據中心作為傳輸、儲存、處理數據資源的新型基礎設施,其用水量隨著AI競賽的升級也迎來新一波增長,「AI大模型訓練需要算力更高,相應的能耗也就更大,AI晶片和AI伺服器的發熱量相比傳統伺服器也更大。數據中心的水消耗最主要還是用來蒸發散熱了,所以隨著能耗、發熱量的增加,耗水必然會增加。」黃超向記者介紹。
在採訪中,呂天文建議相關部門盡快為數據中心用水建立一套規範、統一的標準與利用效率評價方法,這將成為數據中心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又一關鍵標準工具。
「目前國內對WUE指標還沒有廣泛的統一標準,現在較多聚焦在PUE層面,但其它如晶片耗能的控制、算法層面的節能,以及我們討論的耗水問題,都不是簡單的PUE能夠代表的。」黃超表示,進一步節能至少需要在數據中心選址、供配電設計、可再生能源利用、餘熱回收、雨水/廢水利用、晶片節能、軟體節能等全方面去做,最終實現在整體層面上的節能。
液冷有望逐步成為製冷領域主力
在高密度、高能耗的數據中心龐大需求下,製冷領域技術的革新也開始湧現,一個加速的趨勢就是「液冷」,有望逐步成為製冷領域的主力。
液冷技術是指使用液體取代空氣作為冷媒,與CPU、芯片組、內存條以及擴展卡等發熱部件進行熱交換,帶走熱量的技術。相比於傳統的風冷技術,液冷技術的製冷效率更高,可有效降低製冷系統的運行能耗,使數據中心PUE達到1.3 以下。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條件差異大,各地數據中心的製冷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製冷技術的普適性很重要。」呂天文認為,液冷技術恰恰能無視海拔、地域的差異,同時餘熱還可以創造經濟價值。
從市場規模來看,根據賽迪顧問的數據,2019年中國液冷數據中心市場規模為260億元,預計2025年可達到1283.2億元以上。記者注意到,出於數據安全的保護,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供應方面存在一定的地域壁壘,目前國外廠商的產品的應用主要以其本國市場為主,中國市場的主要玩家有曙光數創、華為、阿里巴巴、浪潮信息、廣東合一等。
呂天文告訴記者,得益於中國AI具體實踐、5G創新應用的快速推廣,中國公司的液冷技術目前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前列,國外掌握液冷技術的企業比較分散,其產品還處於比較早期的技術性驗證階段,投入商用的相對較少。
他判斷,由於風冷技術適用於中小規模的中低密度數據中心,因此不會完全被取代,未來,風冷和液冷將會共同發展,出現一段共存的局面,長遠來看,液冷產品的市佔會不斷擴大,逐漸成為主流。
黃超同樣認為,當前液冷是面對AI高密度需求的最佳製冷方式,「但這項技術還處於起步階段,面臨初期部署成本高、產業鏈不完善、客製化要求高、機房建設要求高等眾多問題,還需要產業進一步解決。」
本文授權轉載自:網易科技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