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愛用的AI正跟你搶水喝!Google、微軟進駐蓋「耗水怪獸」台灣竟然零防備
你愛用的AI正跟你搶水喝!Google、微軟進駐蓋「耗水怪獸」台灣竟然零防備

自從去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在一般使用者面前,AI(人工智慧)就持續穩坐今年市場的熱門關鍵字。但幾個月過去,新的事實也隨之浮現:使用AI對地球環境來說,並不是毫無代價。

一億人瘋問ChatGPT問題 數據中心需要更多水降溫

根據加州大學河濱分校電機工程系的研究,問ChatGPT20個到50個問題,就會消耗掉500毫升的水。而如今ChatGPT在全世界,活躍用戶已超過1億人。

先不論全球用戶向AI提出多少問題,光是OpenAI訓練GPT-3模型,一個月就要消耗70萬公升的水,相當於1萬3千人的月飲水量,而且天氣越熱,數據中心就需要更多水冷卻。加州大學指出,若將同樣的訓練移到亞洲進行,耗水量會再增加兩倍。

為何耗水?因為所有的網路行為都要經過伺服器,為避免運算過熱,承載這些伺服器的數據中心,大部分的冷卻系統依靠水,將熱空氣通過冷水,產生水蒸氣後降溫。

「人們沒有意識到網路成本真實存在,」西班牙環境團體「你的雲端使我的河乾枯」發言人戈麥斯(Aurora Gómez)告訴彭博,「我們不知道觀看可愛貓咪影片會消耗多少水。」

AI Tool ChatGPT
問ChatGPT20個到50個問題,就會消耗掉500毫升的水。而如今ChatGPT在全世界,活躍用戶已超過1億人。
圖/ Photo by Mojahid Mottakin on Unsplash

我們正面臨一個可怕的情況:全球氣溫屢創下歷史新高,生成式AI卻讓運算量百倍成長,讓數據中心更加供不應求。

根據美國上市商業地產服務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統計,今年第1季,矽谷數據中心的空置率降到歷史低點,而且,租金比去年同期上漲逾四成。

對科技巨頭來說,當務之急是為數據中心尋找合適地點,而台灣正是首選之一。

「台灣具備地理優勢,多條連接美國和亞洲的深海電纜都經過此處,使台灣成為數據中心日益重要的地點,」Google台灣總經理林雅芳向《日經亞洲》表示。

根據《商業資訊》的報告,台灣確實是亞太區主要樞紐之一,共連接十四條深海電纜,也串聯歐洲、中東、非洲地區。

去年10月,亞馬遜在台灣完工的「本地雲(Local Zone)」設施,屬於小型數據中心;Google則是2013年就在彰化建起大型數據中心,後續又在台南、雲林收購逾40公頃的土地,預計再建兩座,將比彰化規模更大;微軟則選定桃園,預計在明年完工一座大型數據中心。

Google、微軟相繼進駐,台灣卻無配套管制

數據中心有多耗水? 根據Google7月發布的環境報告,去年旗下28座數據中心,共耗水196億公升,其中8成自淡水提取,等於全台灣1年飲水量,平均每座年耗水量相當於82萬人的年飲水量。

但台灣對這一座座耗水怪獸,卻是毫無防備。「國外都是用PUE(電力使用效率)管制數據中心,但台灣現在還沒立法,」一名參與數據中心用電評估的台電員工透露,「現在(正討論的)有兩種管制方式:一是針對數據中心提高電價、二是限制進駐規模,是比較有用的做法。」

另一方面,新加坡則為了護水未雨綢繆。它在2022年的市場比較報告中,被房地產顧問龍頭戴德梁行(Cushman & Wakefield)視為全球第2優異的設廠地,但新加坡擔心數據中心的耗能過大,直到去年才解除2019年以來的設置禁令。

新加坡要求要進駐的數據中心,PUE必須小於1.3;針對用電規模大於十百萬瓦(MW)的數據中心,則限制申請量,並鼓勵研發綠色數據中心,同時要求企業在申請時說明經濟效益。

數據中心耗能可觀,管制用電只是基礎,各國也進一步要求用水規範。比如歐盟就規定,數據中心於明年3月起,要揭露用水資訊。

反觀台灣,目前就連測量PUE的公允機構都不見蹤影,用電效率、准入規模也都未予規定,連第一步的進駐管制都難以落實。即使台電對數據中心提高電價,仍遠低於國際電價水準,對於延緩建設仍緩不濟急。

雖然科技巨頭也努力研發節能的冷卻技術,但成效有限。微軟的Natick計畫,在2018年將伺服器投入海底冷卻,但離商業化仍有距離;Google雖然在2011年就曾嘗試以海水做為冷卻水,但是需要特殊管線防海水腐蝕,成本較高,目前仍大部分仰賴淡水。

除了海水,Google也希望透過水循環技術返還冷卻用水,目標是到2030年,還水量大於耗水量;微軟、亞馬遜也持續提升用水效率,但目前技術進步仍追不上數據成長量。

用AI省下的時間,是犧牲大量的水、電資源交換而來。若無妥善的設廠與使用規範,AI恐將淪為另一隻人類創造出的搶水怪物。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原文:你愛用的AI正跟你搶水喝!Google、微軟進駐蓋「耗水怪獸」台灣竟然零防

延伸閱讀:
你跟ChatGPT聊10句,要耗500ml的水!Google一份報告,揭露哪些水資源問題?
畜牧業要怎麼減碳排?B企:除用綠電,更讓牛羊改吃OO幫助消化

責任編輯:錢玉紘

關鍵字: #微軟 #ChatGPT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用50元硬幣大小的晶片決戰邊緣運算!鈺創科技以AI微系統概念,為百工百業插上智慧的翅膀
用50元硬幣大小的晶片決戰邊緣運算!鈺創科技以AI微系統概念,為百工百業插上智慧的翅膀

在生成式AI的浪潮下,「大模型+高算力」似乎已成為技術競賽的主軸。然而,當AI應用要真正落地,走進生活並進入裝置與第一線場域時,卻面臨高成本、高功耗與硬體無法升級等瓶頸。尤其在台灣這個製造與應用密集的環境中,產業真正需要的是兼具低功耗、高效率與易於整合特性的解決方案,也就是小而精、小而強的AI架構。這正促使鈺創科技提出以記憶體為核心的「記憶體驅動AI邊緣系統平台」(Memory-Driven AI-Edge System Platform)構想。

「我們要做的,不是一顆很炫技的晶片,而是一種AI新架構,讓現有系統都能以最輕量、最安全的方式,加上一顆AI的腦。」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表示。

一顆50元大小的AI腦,為裝置插上智慧的翅膀

手上的一枚50元硬幣,盧超群指著說:「這個AI微系統就只有這麼大而已。」他語帶驕傲地表示。這正是鈺創科技整合30年記憶體設計經驗與異質整合(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技術的成果結晶。其設計理念並非依賴大規模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資源,而是從「記憶體為核心」出發,將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與控制器進行深度整合,再透過「AI賦能器」的方式,成為主系統晶片(System on Chip, SoC)旁的一顆輕量協作處理器(Companion Chip)。

盧超群指出,不同於傳統以處理器為中心的架構,鈺創科技的「記憶體驅動」(Memory-Driven)設計能有效縮短資料傳輸路徑,大幅提升運算效率,同時顯著降低能耗與整體系統成本,這對於資源受限的邊緣裝置來說,是實現AI智慧化的重要突破。不僅如此,它還搭載鈺創科技獨有的遠端處理器通訊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與良品裸晶(Known-Good-Die, KGD)技術,在整體功耗與體積大幅下降的情況下,也能同時保有即時運算與AI推理能力。

換句話說,不需要拆解原有平台,也無須仰賴雲端計算,既有設備便能快速升級生成式AI功能。這不僅解決了硬體升級的痛點,更為終端裝置的資料隱私與自主運算提供堅實保障,尤其是在對即時性與安全性要求極高的工業和車用領域,其價值更是充滿潛力。盧超群形容這是「加翅膀」的概念,「你本來有輪子可以跑,我再給你加上AI的翅膀,讓你可以飛。這不是全面取代,而是一種共生的AI策略。」

在實際應用層面,這顆晶片的最大突破不只來自硬體設計,更來自於一種嶄新的AI運算思維──視覺導向記憶體(Vision-Oriented Memory, VOM)技術。簡單來說,就是讓機器不再只「看到影像」,而是能「聽懂場景」的關鍵創新。

從影像到語意:讓AI真正「理解場景」並即時行動

現場說明如何將影像內容轉化為文字,以提升AI在智慧應用中的理解與反應速度。
現場說明如何將影像內容轉化為文字,以提升AI在智慧應用中的理解與反應速度。
圖/ 數位時代

舉例來說,以保全場景的網路攝影機發生異常為例,過去往往只發出警報,還需人力再去翻看影像辨識,既耗時又費力,但若能導入VOM技術,系統可即時將畫面影像以文字化方式標籤出來,如「左上角有一名戴帽子的人走進來」,有效減少誤報並提高反應速度。此外,在智慧機器人應用中,VOM技術則能讓機器人精準理解周遭環境的動態變化,例如「貨架上少了3個藍色盒子」,進而做出更精確的判斷與協作行為,大幅提升自動化效率。這種「影像語意化」的轉譯能力,將成為工業自動化、零售門市、智慧監控等領域的重要人機介面革新。

盧超群進一步指出,這種以記憶體為基礎、貼近任務特性化的設計,也為邊緣AI運算帶來新的效率模型。與其將所有任務丟上雲端處理,不如讓裝置本身就具備一定的感知與語意運算能力,使AI不僅強大,更能即時、節能且安全,這也呼應了當前AI發展從雲端走向邊緣的趨勢,而鈺創科技的解決方案將成為推動AI應用廣泛落地的關鍵推手。

鈺創科技以這顆AI微系統作為主題,向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申請114年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下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盧超群表示這不僅是晶片的創新,更是一種能被多場域導入、易於整合且可廣泛擴散的AI架構策略。

「我們提供的不是單一產品,而是一種讓既有系統升級AI功能的解決方案。」盧超群指出,在晶創IC補助計畫資源的資源挹注下,不僅能讓公司擴大研發量能,也加速推動與軟體業者、新創團隊及終端應用方的合作對接,進一步將創新技術拓展至智慧家電、工業設備、服務業終端等百工百業。這樣的發展策略,也讓鈺創科技的晶片自一開始便具備可插拔、可搭載、可快速部署等模組化思維,成為推動AI普及化過程中的「加速器角色」。

不只晶片創新,更是主權產業的戰略佈局者

鈺創科技展現其在AI微系統領域的創新與領先地位。
鈺創科技展現其在AI微系統領域的創新與領先地位。
圖/ 數位時代

從打造這個AI微系統的概念便可看出,鈺創科技的發展歷程從來不只是為了追隨趨勢,而是在每一個技術躍進的節點上,選擇為台灣半導體產業開創另一條路。盧超群有感而發地表示,從1999年提出KGD概念、2004年於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大會(ISSCC Plenary Talk)發表系統積體電路(System IC)解決方案,再到近期推動異質整合與生成式AI應用的結合,鈺創科技始終扮演著最接地氣的創新者角色。正是這份堅持,讓鈺創科技不隨波逐流,反而能開闢出獨特的技術道路,為產業帶來真正具差異化的解決方案。

也正因如此,盧超群始終強調「主權產業」的概念。他直言,若AI是全球未來20年的鑽石產業,那麼台灣不能只有護國神山,還必須擁有屬於自己的產品、平台與價值鏈,才能藉此掌握從設計到應用的一條龍自主能力。

「台灣擁有設計能量與製造基礎,理應能做出最適合邊緣裝置與在地應用的AI微系統,這不只是為了競爭力,而是責任感。」他說。展望未來,鈺創科技也提出「Six-I's」作為下一階段技術布局藍圖,亦即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半導體(Semiconductor)、異質整合(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記憶體內嵌(DRAM-In)與個人智慧(Personal Intelligence)等6大面向。其廣泛的涵蓋範圍,將從雲端到邊緣端展開全方位布局,試圖在AI浪潮中建構出屬於台灣自己的創新戰略陣地。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鈺創科技
- 創辦人:盧超群
- 核心技術:專精型緩衝記憶體產品、USB高速傳輸產品及3D感測影像產品
- 資本額:新台幣32億5600萬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鼓勵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