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圖表別只會用長條圖呈現!缺點在哪?如何將數據轉換更清楚、有趣?
01

做圖表別只會用長條圖呈現!缺點在哪?如何將數據轉換更清楚、有趣?

千萬不要因為數字構成一個有趣事實,就認定非用圖表顯示不可。只要明白有些資料應該用文字簡潔解釋就好,這樣一來,就可以節省許多花費在裝飾無聊圖表的時間。

儘管長條圖的靈活性無庸置疑,但是有一個事實讓人難過,怎麼說才不失禮?說穿了,就是有點無聊,也因此它被貼上圖表界中「有價值但無聊」的標籤。這個封號貼切地捕捉西班牙加利西亞(Galicia)自治區視覺記者薩金.貢薩拉斯.維拉(Xaquín González Veira),對「分心男友」迷因的俏皮演繹。

LINE_ALBUM_數位時代_金融時報_p37-p44_230808_2
圖/ 商周出版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美編艾曼達.考克斯(Amanda Cox)曾接受《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專訪,她解釋:「資料視覺化世界中,有一派觀點主張,各種事物都可以做成長條圖。有可能真是如此,但也可能因此變成缺少歡樂的世界。」

沒有人想要一個缺少歡樂的世界,但是我們不該對自己或長條圖太過嚴厲,只需要明白濫用的兩大主因就好。

原因1:有些量的比較根本不需要視覺化

「中國2年內的鋼鐵產量,超過英國工業革命以來累積的總產量。」

這個驚人的事實是由《泰晤士報》(The Times)的經濟學編輯艾德.康威(Ed Conway)統計而成,讓人印象深刻又極具洞見。不過,真的有必要做成圖表嗎?讓我們試做看看。

LINE_ALBUM_數位時代_金融時報_p37-p44_230808_3
圖/ 商周出版

從這張圖表的幾何形狀中,你讀到什麼標題沒有交代清楚的資訊嗎?就算有,也很少。單位本身幾乎就已經大到幾乎不可能再費心細想;也很難看出中國的直柱比英國來得高,因為兩者的數字實在太接近了。

我們千萬不要因為數字構成一個有趣事實,就認定非用圖表顯示不可。只要明白有些資料應該用文字簡潔解釋就好,這樣一來,就可以節省許多花費在裝飾無聊圖表的時間和力氣。

原因2:真的需要視覺化時,長條圖有時並非量的比較的最佳選擇

長條圖在顯示量的比較方面很有成效,因為要求讀者只需要在單一範圍進行視覺解釋,也就是解讀組合長條的長度或高度即可。通常這是好事,因為容易解讀,再加上刻度等長,比較時就會變得快速而容易。

然而,將用以比較的所有數據之間的差異濃縮在單一軸線上,要是必須呈現的數據差異非常大,也就是好多個數量級,有可能會為讀者造成解讀的問題。

在《金融時報》新聞編輯部,我有時候會把這個極端大小的問題稱為「木星/冥王星問題」,但或許「太陽/冥王星問題」才是更好的標記。

在比較太陽系中個別天體平均半徑的長條圖中,其中冥王星遭降級成矮行星而被排除在外,因此引發爭議,但是我仍把它放進來和其他八大行星並列,與太陽相比。

LINE_ALBUM_數位時代_金融時報_p37-p44_230808_4
圖/ 商周出版

你可以從長條圖看出來,太陽超級大,因此讓木星看起來很小,但實際上卻不是如此,木星比地球大多了,而地球又比冥王星來得大。

視覺問題在於,我們的軸線為了容納太陽,只好誇張地向右一路延伸,但是這樣很難看清楚,並比較它和其他超小行星之間的差異。因此,如果你只想知道太陽的半徑有多大,這張圖就符合所需;但如果你是對比較所有天體的大小感興趣,就不必費事了。

帶有對數尺度的點狀圖

有一種做法可以處理資料集的極值,就是利用對數尺度(Log Scale)製圖。

請注意,對數尺度不能從0開始。因此,我們會使用點描繪數據,而不是傳統的長條圖和零基準線。

LINE_ALBUM_數位時代_金融時報_p37-p44_230808_5
圖/ 商周出版

一旦你注意到,在這種圖表的縱軸上,每個刻度都是前一個數值的10倍,當然就能讓我們比較圖表上的所有天體,也就是從最大的太陽比到最小的冥王星。

使用對數尺度意味著,我們需要思考圖表的受眾。對一般讀者來說,可能需要多一點思考才能解讀這種圖表;在科學界,使用對數尺度是家常便飯,不會引起什麼騷動。在《金融時報》,我們當然也用對數尺度,卻很少只是為了純粹的量的比較。因此它是一種解決方案,但不見得是必要做法,我們應該優先考慮其他選項。

從歷史找靈感

處理圖表中極端尺度差異的問題不是新議題,而且已經在整個資料視覺化的歷史上,帶來一些極具創意的解決方案。

美國社會學家威廉‧愛德華‧伯嘉‧杜博依斯(W. E. B. Du Bois)製作一系列出色的圖表,作為1900年巴黎博覽會(Paris Exposition)開創性貢獻的一部分。他創造許多十分搶眼的視覺作品,用以彰顯非裔美國人的進步,其中11號全頁插圖值得特別關注。

LINE_ALBUM_數位時代_金融時報_p37-p44_230808_6
圖/ 商周出版

這張圖顯示生活在都市和農村環境中的美國黑人數量,它只描繪4個資料點,但是你極不可能再看到另一張類似的圖表。事實上,它看起來不太像圖表,反而比較像是現代藝術作品。

主色調紅色螺旋代表生活在「鄉下和村莊」的黑人,很可能最先吸引你的目光。不過,或許不會引導你立刻就把它和生活在城市的黑人(較小範圍的線段部分)做比較;你的首要挑戰是解碼美麗圖像的視覺外觀,然後再做比較。

以下是依據杜博依斯所用的相同數字繪製的長條圖版本。

LINE_ALBUM_數位時代_金融時報_p37-p44_230808_7
圖/ 商周出版

就幾何圖形來說,確實比原圖精確易懂,但是有可能讓你流連忘返地再三琢磨,或甚至想要裱框起來掛在藝廊嗎?我想大概不會。11號全頁插圖的獨到之處部分在於吸引力,但並非用來替代每一張誇張延伸、過度使用的長條圖。

本文授權轉載自《金融時報首席專家的資料視覺化聖經》,Alan Smith著,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蘇柔瑋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