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初最知名的製圖大師,是已故的天才科學傳播家漢斯.羅斯林(Hans Rosling),也是全球暢銷書《真確》(Factfulness)的作者。他善用散布圖,不過對他來說,這只是資料視覺化設計的起步。讓我們仔細看看,2006年讓他發表的TED演講「你所見過最好的數據統計」(The best stats you’ve ever seen)一舉成名的經典圖表。
這張圖表以傳統散布圖形是開始(請留意x軸上的對數尺度)。
這裡很容易看出正相關:收入較高的國家,預期壽命也較長(請留意,圖表右下角看不到任何國家,這裡原本要標示預期壽命短的富國)。
隨著羅斯林塗上顏色彰顯地區分組情形,圖表呈現變得更有趣,無須仰賴地圖,就能標示出地理空間關係。例如現在可以看見既貧窮又短命的非洲各國,與既富有又長壽的美洲國家之間的差異,儘管兩大陣營之間存在一些明顯重疊。
羅斯林的圖表下一階段的演變是,依據各國人口總數修改每一點的大小,這麼做讓我們同時看到各國人口總數的比較,以及世界各地收入和預期壽命人口數量的總體分布。
羅斯林的圖表對世人的最後一大影響是,他體認到國家的情況隨時間變化將是論述的重要部分,為此轉而製作動畫。他熱切地相信世界越變越好,因為人們變得更富有、活得更長壽,因此最終版完整移動的泡泡圖(Bubble Chart)讓我們目睹這一幕。請留意,從1989年起,中國的泡泡開始膨脹,收入和預期壽命相對其他國家出現重大改善。
受限於實體書的呈現方式,只能看到一幕幕的「電影膠片」,不過羅斯林製造的視覺效果,在移動流暢的螢幕上無疑是一大吸引力,讓他這場TED演講已獲得超過1,500萬觀看次數。
所以儘管羅斯林的動畫泡泡圖,在誕生之初只是標準的散布圖,對照《金融時報》視覺詞彙所涵蓋的九大統計關係,至少顯示以下五種:
• 相關性 :散布圖上的x/y軸。
• 量的比較 :依照比例縮放的圓圈,顯示各國人口規模。
• 地理空間 :每個圓圈都根據它在世界區域的所在位置著色。
• 分布 :軸線組合和依照比例縮放的圓圈則是善盡本分,顯示全球GDP和預期壽命的整體分布。
• 隨時間變化 :動畫元素讓我們得以看到圖表資料的演變。
這裡有一個關鍵是,羅斯林在圖表中增加資訊,而不是剔除或簡化,因此引發廣泛的大眾興趣,在數據溝通領域裡,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善用泡泡圖是羅斯林研究工作的直接成果,近幾年使用大增,它們的能耐已經超越描述簡單的相關性。
本文授權轉載自《金融時報首席專家的資料視覺化聖經》,Alan Smith著,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