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輝達(nVidia)發表2024年會計年度第二季(2023年5月1日-2023年7月31日)財務報告,營收、獲利以及對第三季財測等數字,非常亮麗,大幅超越許多分析師的預測。
輝達第二季營收高達135.07億美元,季成長88%,年成長101%,高於分析師預估的125億美元。
今年5月,輝達發布第一季財報時,對第二季營收即表達樂觀的看法。當時輝達預估第二季營收可達110億美元(正、負2%),較第一季成長53%,與2023會計年度第二季的67.04億美元相較,成長64%。
「資料中心」部門撐起輝達的營收,更超越過去的老大哥英特爾
輝達在第一季財報的樂觀財測,讓大家眼睛為之一亮,股價隨之攀高,頓時成為市場的焦點,輝達的A100、H100 GPU供不應求,DGX AI超級電腦系統也成為熱門的產品。
輝達第二季財報出爐,營收大幅超越財測,顯示全球各大公司、機構等,加緊採購輝達產品,努力建置自己的AI運算平台。
撐起輝達第二季營收激增的功臣是「資料中心」部門的營收,A100/H100、A800/H800等GPU皆列在此部門之中。
第二季輝達資料中心部門營收達103.23億美元,較第一季的42.84億美元,成長141%,較2023年第二季(會計年度)的38.06億美元,成長171%。
輝達第二季的營收,已經超越英特爾第二季的營收(129億美元),輝達資料中心部門的營收,更是大幅超越英特爾資料中心部門的營收(40億美元),這是以前大家「想都不敢想」的狀況。
以往英特爾是全球第一大半導體公司,獨霸資料中心市場,如今光環退落,被輝達「超車」,令人訝異不已。
AI助力,讓「通用用途運算」典範轉移至「加速運算」平台是超越關鍵
輝達之所以能夠「一飛衝天」主要是拜「典範轉移」之效。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稱「平台」約每15年轉移,目前正是平台轉移之際。首先是「AI平台」轉移成「生成式AI」平台,開啟AI的新境界。
其次是由於「AI平台」的轉移,促成「運算平台」的轉移,新的運算時代已經來臨,由「通用用途運算」平台轉移「加速運算」平台。
這種「運算平台」轉移的意涵是傳統CPU的重要性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GPU在運算平台的角色愈來愈重要。
由此可推演出輝達的市場前景愈來愈佳,而英特爾則必須推出新產品系列,因應加速運算平台趨勢,否則市場前景會愈來愈黯淡。
輝達淨利成長更驚人,但除資料中心部門其餘乏善可陳
輝達不僅營收成長驚人,淨利的成長更是令人驚豔。
第二季依「一般公認會計準則」(GAAP),淨利達61.88億美元,年成長率高達843%。毛利率達70.1%,較去年同期增加26.6個百分點。稀釋後的EPS達每股2.48美元,年成長率高達854%。
在優越財報的激勵下,輝達股價持續上漲,股價屢創新高。
8月29日輝達股價盤中達490.81美元,創歷史新高。以收盤價487.87美元計算,輝達市值衝高到1.204兆美元,居全球第六,僅次於蘋果、微軟、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Alphabet(Google控股公司)以及亞馬遜公司,是全球「兆美元市值俱樂部」的最後一名。
坦白說,輝達第二季財報,全賴資料中心部門,其餘部門乏善可陳。
「遊戲部門」營收為24.86億美元,年成長21.7%。「專業圖形應用部門」營收為3.79億美元年減23.6%。「汽車部門」營收為2.53億美元,年增15%。「OEM及其他部門」,營收為0.66億美元,年減52.9%。
展望第三季,輝達預測營收將達160億美元(正、負2%),優於先前分析師預測的126億美元。以160億美元計,年成長率達170%,因基期已高,季成長率為18%。
輝達業績瓶頸,卡在台積電CoWoS的產能嚴重不足
輝達業績「火爆」的向上趨勢,將可延續到明年。市場對輝達AI GPU A100、H100、A800、H800的需求高漲,處於嚴重供不應求的狀況,到明年都無法滿足。
目前輝達GPU供應鏈的瓶頸,為台積電先進封裝CoWoS的產能嚴重不足,無法滿足輝達的需要。
預估今年台積電CoWoS產能約12.6萬片,明年可望擴增到24.5萬片,為了應付暴增的需求,之後會持續擴增。今年7月,台積電決定在銅鑼科學園區投資900億元,設立先進封裝廠,預計2027年開始量產,月產能達11萬片。
原本台積電的CoWoS產能,足於應付客戶需求。然而ChatGPT問世後,激勵生成式AI百家齊放,大家爭先恐後,投入生成式AI市場。為了建立基礎設施,輝達GPU成為必備的設施,頓時市場瘋搶A100/H100、A800/H800。
美國管制高階晶片輸出中國,這將對輝達的業務前景造成重大影響。目前A100、H100供不應求,即便是降階版的A800、H800(配合美國管制高性能晶片出口中國)也造成中國客戶的「瘋狂」下單。
美政府對中國晶片禁令的分寸拿捏,將影響美商在中國的市場地位
目前美國政府尚未宣布「升級版」對中國高階AI晶片的禁令,因此目前中國市場的管制,對輝達沒有影響。
不過輝達認為,中國市場占美國科技市場約三分之一的比重,中國作為美國零組件供應來源,以及美國產品終端市場的地位,是無可取代。
目前中國業者已經開始生產自有晶片,並且與輝達在市場具領先地位的遊戲、繪圖、AI處理器等領域競爭。如果中國無法向美國購買晶片,中國只會加快自行製造晶片,美國必須非常小心。
中國是科技產業全球非常重要的市場,如果美國公司無法與中國做生意,將對美國公司造成巨大的損失,讓美國失去在中國市場領先的地位,而且可能一去不回。
半導體是美中「科技戰」的核心,美國不會輕易卸下已頒布的管制,然而在商業的考量下,「過度」限制美商在中國的業務,將造成美商的損失,如何取得平衡,端賴美國政府的「智慧」。
美國商業部長雷蒙多近期訪中,企圖建立兩國經貿合作的工作小組,希望能在管制與市場間,建立溝通管道。然而美、中兩國各有盤算,美中的半導體市場爭議恐無法在短期內,取得令雙方滿意的解方。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