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跨界搶醫療商機!VR助攻培訓菜鳥醫生、減輕疼痛,還有哪些應用?
Meta跨界搶醫療商機!VR助攻培訓菜鳥醫生、減輕疼痛,還有哪些應用?

Meta的VR技術逐漸深入醫療領域,為培訓醫師和治療患者提供新的可能性。近期就有醫師使用虛擬實境(VR)裝置事先模擬手術,這種方法被證明比傳統指導更有效。許多醫學院甚至已將VR納入訓練課程的一環。此外,VR還被應用於減輕疼痛,透過讓患者置身在擴增實境的環境中舒緩痛苦。

協助手術訓練的影片

能夠協助手術的模擬,但依然屬於小眾應用

在俄亥俄州代頓市,一位名為Jake Shine的醫師,在動反置式人工全肩關節置換術(Reverse Total Shoulder Arthroplasty)之前,就與另一名主治醫師透過Meta Quest 2來練習手術。Shine表示,「透過這樣的過程,真的可以微調一些步驟並學習該做什麼」。而最後手術也順利完成,他甚至表示這比讓主治醫師在現實情況下指導還要來得更有效率。

《CNBC》報導,對Meta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來說,消費類的VR不但燒錢又小眾,負責VR的Meta Reality Labs從去年至今就慘賠高達200多億美元。但如今的案例證明了其在醫療保健領域的價值。許多醫學院都將VR納入訓練的其中一環。俄亥俄州代頓市的Kettering Health Dayton最近就將VR納入第一年骨科住院醫師課程的必修。

美國已經有醫學院將VR納入必修訓練中
圖/ VIVE

Kettering Health Dayton的骨科培訓計劃主任班伯格(Brent Bamberger)表示,「在80年代末,我接受培訓的方式基本上是閱讀書籍。當時沒有影片,除了參加講座外,也可能幸運地有標本實驗室或其他實驗室進行實際操作,但主要是通過觀察學習的」。羅徹斯特大學的退休教授米勒(Richard Miller)認為VR是一非常有用的管道,讓住院醫師在不用馬上面對手術室壓力的情況下磨練技能。

一年級住院醫師達布爾(Reem Daboul)認為這類型的裝置雖然無法複製進行手術時的身體感官,但還是非常有用,因為可以更快熟悉手術的步驟,防止在學習的路上「繞遠路」。

還能紓緩疼痛?怎麼一回事?

除了協助手術的模擬訓練外,VR科技在醫療保健領域中還有一項意想不到的用途——舒緩疼痛。洛杉磯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的衛生服務研究主任斯皮格(Brennan Spiegel)表示,當一個人受傷時,除了皮肉上的痛苦外,也有情感上的痛苦。這些訊號分別被發送到大腦中不同的部分,而VR可以用來壓制這些訊號。

VR可以用來壓制身體中的疼痛訊號
圖/ shutterstock

斯皮格認為,「當你身處一個如夢似幻的虛擬現實(Cyberdelic)中,會漸漸忘記疼痛的感受」。而其所屬的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也正準備推出一個虛擬平台,幫助有胃食道逆流、焦慮疾病、成癮以及圍停經期(Perimenopause)問題的患者。

《CNBC》指出,同樣開始重視的還有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 VA),已經透過在160多個設施中使用延展實境(Extended Reality, XR)來幫助患者進行疼痛管理、行為治療還有認知復健等用途。

在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負責該項目的專案經理羅林斯(Caitlin Rawlins)也分享了實際案例,一名80多歲的患者剛接受了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痛到連類鴉片藥物都無法舒緩,但是在VR環境中待了幾分鐘後,他卻告訴羅林斯他感覺不到腿的疼痛了。

術後的痛楚連類鴉片都無法舒緩,但卻靠VR做到了

還有另一名認知能力下滑的患者,透過VR來減少對於精神病藥物的需求。戴上裝置後,患者在虛擬的自然場景中穿過樹林、攀岩甚至與動物互動。羅林斯表示,「這些撼動人心的時刻都是真實發生的」。

VR不只是視聽娛樂設備,健康領域還有更多應用

不論是手術模擬還是減緩痛苦,都需要倚賴VR設備的協助。而在不同機構任職的兩人皆表示,使用哪一款設備並不是重點,只要有支援他們所需要的軟體就可以。斯皮格還認為,有許多購買這類頭戴式裝置的人,僅把這些裝置視為娛樂設備而已,對於健康方面的應用一無所知。

一款模擬手術的VR遊戲

《CNBC》報導,雖然Meta已經確認了醫療保健領域在未來會作為一重點市場,甚至還發布相關案例與培訓醫師的影片,但從整體的發展情況來看,似乎還沒有遊戲娛樂產業重要。舉例來說,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的軟體雖然可以在Meta Quest商店中找到,但必須到商店中的應用實驗室才能發現,相對不直觀。

米勒也認為,儘管VR在醫療保健領域具有優勢,但成本問題也是一大考量,因為要確保軟體能夠頻繁的更新,以應對最新的醫療規範和手術科技。

資料來源:CNBCoculus

責任編輯:錢玉紘

關鍵字: #VR_AR_MR #meta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