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的Copilot賺錢了!高管一句話暗示「毛利轉正」,財報也能看出端倪
微軟的Copilot賺錢了!高管一句話暗示「毛利轉正」,財報也能看出端倪

生成式AI需要消耗大量算力、成本高昂,究竟企業能否從中獲利?微軟(Microsoft Corp.)旗下GitHub剛剛給出答案:AI自動編碼助理「Copilot」不再是實驗性質,已開始創造獲利。

Semafor 9日報導,GitHub執行長杜麥克(Thomas Dohmke)接受專訪時表示,「我們對Copilot日益成長的正向毛利感到很滿意。」他說,「銷貨成本,也就是每位用戶執行Copilot所需消耗的總成本,目前已低於我們訂定的價格。」

Copilot是第一款運用ChatGPT開發商OpenAI旗下AI模型的消費者產品,能協助軟體開發人員編碼,跟Gmail提示用戶字詞的方式差不多。

GitHub 2021年剛發布Copilot時,還是免費、實驗性質的產品。杜麥克並未透露Copilot的毛利是在何時轉正,但暗示該公司為了因應需求,一直都在打造基礎建設。

OpenAI等業者的AI模型需要繪圖處理器(GPU)來協助運行,基本屬於資本密集的投資。GitHub在11月8日發表數款新產品,大幅增加Copilot在公司產品線扮演的角色。Copilot Chat預計今(2023)年12月廣泛釋出,功能將從原本的自動完成(autocomplete)再進化,開發人員甚至可開始將之視為一起工作的同事。

另一個全新功能,則將允許企業把自家的編碼資料庫與Copilot連結。舉例來說,一名剛進公司的菜鳥軟體工程師,可透過Copilot取得現有編碼的建議。不只如此,工程師編碼時,可直接透過Copilot整合第三方服務,處理軟體產品的不同面向。

GitHub宣布的所有新產品,很可能會導致微軟伺服器相關的運算成本大增。然而,該公司並未漲價。Copilot單一帳戶每個月仍要價10美元、年費為100美元,企業用戶則是每月每戶39美元。

這暗示,GitHub已找到具有經濟效益的方法來提供服務。對此,杜麥克說,這是一連串事件的組合所造就的:「GPU愈來愈快、愈來愈有效率,模型也進一步優化來解決問題。另外,利用模型及GPU打造的應用程式,也變得更加聰明。」

微軟甫因OpenAI宣布一系列重大更新,11月8日收盤(363.20美元)刷新歷史最高紀錄。

微軟雲端事業夯

微軟10月24日公布的第一季度(7-9月)財報顯示,「智慧雲端」(Intelligent Cloud)部門營收年增19%至242.6億美元,高於StreetAccount調查的分析師預估值234.9億美元。智慧雲端部門涵蓋Azure公共雲、SQL Server、Windows Server、Visual Studio、Nuance、GitHub及企業服務。

Q1期間,Azure雲端事業營收跳增29%,優於CNBC及StreetAccount調查的分析師預估值26%。相較之下,谷歌(Google)母公司Alphabet 10月24日盤後卻公佈,第三季「Google Cloud」營收僅年增22.5%至84.1億美元,成長率至少創2021年Q1以來新低。

Investing.com資深分析師Jesse Cohen表示,投資人對Google雲端平台相對疲弱的表現感到失望,擔憂該公司可能會進一步落後Azure及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AWS)。他說,財報暗示,AI產品已開始對微軟的營收及每股盈餘成長做出貢獻。

延伸閱讀:解析|Google財報才發布,市值跌掉一家AMD!兩度冤家路窄,微軟為何笑了?

本文授權轉載自:MoneyDJ理財網

責任編輯:錢玉紘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