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硫磺味,加上此起彼落的機器運轉聲,新北金山區四磺子坪先導電廠1MW(千瓩)20日正式商轉,位於北部大屯火山群,驗證了火山也能發電,為台灣的地熱產業寫下新篇章。
台灣首座火山型地熱電廠商轉,年發電量可供1500家戶使用
從建築業起家的將捷集團,當年意識到台灣能源自給率低,2018年入股投資結元能源,投入地熱發電建置,2021年11月在宜蘭清水啟用台灣首個商轉的民營地熱電廠,裝置容量4.2MW,投資金額達7.65億元。在將捷集團的投入後,讓關閉近30年的清水地熱電廠重新啟用。
時隔兩年,第二座四磺子坪地熱電廠接棒商轉發電。將捷集團創辦人林長勳說,「地熱發電我們走在最前面,一路真的很艱辛,因為很多法源還不是很充足,必須邊走邊修正,很多行政單位也幫忙我們開路。」
四磺子坪地熱電廠耗資3億元打造,年發電量可達640萬度,足以提供1500戶家庭用電需求,案場面積約0.17公頃。雖然地熱發電前期鑽探的風險較高,但地熱發電優勢在於可以24小時穩定發電,且設備僅需渦輪發電機、熱交換器、冷凝器、管線,案場占地面積小,對環境的衝擊不大。
什麼是地熱發電?原理怎麼運作?
地熱發電是運用來自「生產井」的地熱水,經「蒸發器」加熱工作流體產生蒸氣,進而推動「渦輪機」發電,而使用完的蒸氣會透過「冷凝器」還原成液態,進入到「回注井」。透過這種氣體與液體間轉換,持續重複熱能的循環。
隨著企業對綠電需求浮現,目前結元開發的地熱電廠走再生能源躉購制,由台電以特定費率長期購電,前十年每度電費率高達7元;結元能源副總林伯耕表示,因應電力自由化趨勢,未來銷售模式會走向跟企業簽署購售電合約,特別是目前中小企業有綠電的需求。
火山地熱發電最大挑戰:硫磺泉具腐蝕性,長期下來管線受損
放眼地熱電廠周圍,可以看到正在冒熱氣的山頭、還有硫磺結晶,象徵地底下蘊藏豐富的地熱能源。
不過大屯火山地熱跟宜蘭清水地熱要克服的挑戰不盡相同。清水地熱主要是碳酸泉,需解決管線結垢的問題;而四磺子坪地熱因為有硫磺泉帶有強烈的腐蝕,長期會造成電器設備、管線受損,是目前技術團隊最大的挑戰。
據現場人員說明,四磺子坪地熱因應設備腐蝕,會視情況定期歲修,並上特殊塗料維護;此外,若碰到地熱管線破損、引發蒸氣外露,機器設備會自動跳機,啟動保護機制。
目前台灣地熱關鍵設備仍須仰賴國外進口,四磺子坪先導電廠的蒸汽渦輪發電機設備,採用以色列地熱設備商ORMAT設備,一路上ORMAT團隊也提供結元在經驗、技術上的支持。
結元能源總經理林伯修有感而發地說:「過去大家認為大屯火山的地熱技術不可行,透過我們的驗證後,接下來可放大腳步,把北部最大的地熱案場大屯火山群一一建立起來。」
為台灣地熱起示範作用,政府修改法令催油門
同一地點遠眺山上,第二處「硫磺子坪地熱電廠4MW」也如火如荼開發中,它是四磺子坪先導電廠的4倍大,可供應6000家戶年用電量,預計2025年完工。
「雖然5MW(指四磺子坪+硫磺子坪)裝置容量小,但卻是台灣地熱發電重要一步,」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指出,截至目前台灣地熱發電約7.29MW,目前向能源署申請的地熱開發計畫共24個,累積裝置容量約61.75MW。
看好地底下蘊藏豐富的地熱能量,鄭文燦提到,「台灣淺層+深層地熱可開發量達40GW(百萬瓩),如果能充分運用,約占台灣三分之二的電力供應。」
為加快開發地熱的速度,今年5月經濟部進行地熱專章修正,以3大方向明確地熱開發的行政程序。目前能源署也成立「地熱發電單一窗口」,持續推動24個地熱開發案。
- 中央與地方等相關部會建立聯審機制,加快行政程序。
- 水權年限從原先2-3年增加至20年,使水權與電廠年限匹配,降低開發的不確定性。
- 要求發電後進行尾水回注達90%,讓地熱與溫泉產業可以共融。
台灣推動能源轉型,設定2025年地熱發電上看20MW,鄭文燦說,除了氫能外,具備「基載」特性的地熱,是下一階段推動重點。將捷兩座成功商轉的地熱電廠起了帶頭作用,「地熱阿伯(指林長勳)你放心,你的努力是值得的,」鄭文燦強調。
責任編輯:蘇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