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全台首座火山地熱電廠,熬4年開始供電!將捷集團怎麼讓火山也能發電?
直擊|全台首座火山地熱電廠,熬4年開始供電!將捷集團怎麼讓火山也能發電?

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硫磺味,加上此起彼落的機器運轉聲,新北金山區四磺子坪先導電廠1MW(千瓩)20日正式商轉,位於北部大屯火山群,驗證了火山也能發電,為台灣的地熱產業寫下新篇章。

台灣首座火山型地熱電廠商轉,年發電量可供1500家戶使用

從建築業起家的將捷集團,當年意識到台灣能源自給率低,2018年入股投資結元能源,投入地熱發電建置,2021年11月在宜蘭清水啟用台灣首個商轉的民營地熱電廠,裝置容量4.2MW,投資金額達7.65億元。在將捷集團的投入後,讓關閉近30年的清水地熱電廠重新啟用。

延伸閱讀:清水地熱電廠荒廢30年重啟,拚24小時穩定供電!幕後推手怎麼看綠電商機?

時隔兩年,第二座四磺子坪地熱電廠接棒商轉發電。將捷集團創辦人林長勳說,「地熱發電我們走在最前面,一路真的很艱辛,因為很多法源還不是很充足,必須邊走邊修正,很多行政單位也幫忙我們開路。」

將捷集團創辦人林長勲
將捷集團創辦人林長勳表示,地熱發電將捷走在最前面,這條路十分艱辛,因為很多的法源還不是很充足,必須邊走邊修正。
圖/ 蔡仁譯攝

四磺子坪地熱電廠耗資3億元打造,年發電量可達640萬度,足以提供1500戶家庭用電需求,案場面積約0.17公頃。雖然地熱發電前期鑽探的風險較高,但地熱發電優勢在於可以24小時穩定發電,且設備僅需渦輪發電機、熱交換器、冷凝器、管線,案場占地面積小,對環境的衝擊不大。

新北四磺子坪先導地熱發電廠商轉_2023_11_20_蔡仁譯攝-21.jpeg
地熱發電優勢在於可24小時穩定發電,且設備僅需渦輪發電機、熱交換器、冷凝器、管線,案場占地面積小。
圖/ 蔡仁譯攝

什麼是地熱發電?原理怎麼運作?

地熱發電是運用來自「生產井」的地熱水,經「蒸發器」加熱工作流體產生蒸氣,進而推動「渦輪機」發電,而使用完的蒸氣會透過「冷凝器」還原成液態,進入到「回注井」。透過這種氣體與液體間轉換,持續重複熱能的循環。

四磺子坪地熱發電示意圖
四磺子坪地熱發電採雙循環發電系統。
圖/ 陳映璇攝影

隨著企業對綠電需求浮現,目前結元開發的地熱電廠走再生能源躉購制,由台電以特定費率長期購電,前十年每度電費率高達7元;結元能源副總林伯耕表示,因應電力自由化趨勢,未來銷售模式會走向跟企業簽署購售電合約,特別是目前中小企業有綠電的需求。

火山地熱發電最大挑戰:硫磺泉具腐蝕性,長期下來管線受損

放眼地熱電廠周圍,可以看到正在冒熱氣的山頭、還有硫磺結晶,象徵地底下蘊藏豐富的地熱能源。

新北四磺子坪先導地熱發電廠商轉_2023_11_20_蔡仁譯攝-8.jpeg
新北四磺子坪先導地熱發電廠周圍,可以看到正在冒熱氣的山頭、還有硫磺結晶,象徵地底下蘊藏豐富的地熱能源。
圖/ 蔡仁譯攝

不過大屯火山地熱跟宜蘭清水地熱要克服的挑戰不盡相同。清水地熱主要是碳酸泉,需解決管線結垢的問題;而四磺子坪地熱因為有硫磺泉帶有強烈的腐蝕,長期會造成電器設備、管線受損,是目前技術團隊最大的挑戰。

據現場人員說明,四磺子坪地熱因應設備腐蝕,會視情況定期歲修,並上特殊塗料維護;此外,若碰到地熱管線破損、引發蒸氣外露,機器設備會自動跳機,啟動保護機制。

目前台灣地熱關鍵設備仍須仰賴國外進口,四磺子坪先導電廠的蒸汽渦輪發電機設備,採用以色列地熱設備商ORMAT設備,一路上ORMAT團隊也提供結元在經驗、技術上的支持。

結元能源總經理林伯修有感而發地說:「過去大家認為大屯火山的地熱技術不可行,透過我們的驗證後,接下來可放大腳步,把北部最大的地熱案場大屯火山群一一建立起來。」

為台灣地熱起示範作用,政府修改法令催油門

同一地點遠眺山上,第二處「硫磺子坪地熱電廠4MW」也如火如荼開發中,它是四磺子坪先導電廠的4倍大,可供應6000家戶年用電量,預計2025年完工。

硫磺子坪發電廠
遠眺山上另一座「硫磺子坪地熱電廠4MW」如火如荼開發中,它是四磺子坪先導電廠的4倍大,預計2025年完工。
圖/ 陳映璇攝影

「雖然5MW(指四磺子坪+硫磺子坪)裝置容量小,但卻是台灣地熱發電重要一步,」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指出,截至目前台灣地熱發電約7.29MW,目前向能源署申請的地熱開發計畫共24個,累積裝置容量約61.75MW。

鄭文燦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提到,台灣淺層+深層地熱可開發量達40GW(百萬瓩),如果能充分運用,約占台灣三分之二的電力供應。
圖/ 蔡仁譯攝

看好地底下蘊藏豐富的地熱能量,鄭文燦提到,「台灣淺層+深層地熱可開發量達40GW(百萬瓩),如果能充分運用,約占台灣三分之二的電力供應。」

為加快開發地熱的速度,今年5月經濟部進行地熱專章修正,以3大方向明確地熱開發的行政程序。目前能源署也成立「地熱發電單一窗口」,持續推動24個地熱開發案。

  • 中央與地方等相關部會建立聯審機制,加快行政程序。
  • 水權年限從原先2-3年增加至20年,使水權與電廠年限匹配,降低開發的不確定性。
  • 要求發電後進行尾水回注達90%,讓地熱與溫泉產業可以共融。

台灣推動能源轉型,設定2025年地熱發電上看20MW,鄭文燦說,除了氫能外,具備「基載」特性的地熱,是下一階段推動重點。將捷兩座成功商轉的地熱電廠起了帶頭作用,「地熱阿伯(指林長勳)你放心,你的努力是值得的,」鄭文燦強調。

延伸閱讀:新北、宜蘭藏地熱大寶藏!將捷集團為何從建築跨足綠能?全球最大地熱商也來台

責任編輯:蘇祐萱

關鍵字: #綠電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以AI驅動智慧轉型  中華電信打造產業升級新引擎
以AI驅動智慧轉型 中華電信打造產業升級新引擎

人工智慧技術正在加速企業的進化。中華電信早在2016年就制定了AI策略,不僅用來優化自身營運,還透過「內服外推」的策略,將實戰經驗轉化為產品與服務,例如智慧客服、法遵審閱和跨國語譯等,幫助企業在AI 2.0時代掌握人機協作的優勢,發揮AI的最大綜效。

從辨別式到生成式AI技術 驅動人機協作新紀元

2016年,AlphaGo的出現象徵著辨別式AI技術的成熟。人工智慧不僅能「看懂」、「讀懂」,甚至能「聽懂」人類的語言與行為,讓語音辨識、影像分析、文字理解等應用進入金融、製造、醫療與安防等產業。例如,金融業利用辨別式AI優化信用評估、詐欺偵測與風險管理;醫療業提升診斷疾病的能力;製造業用於品質檢測與預測性維修;安防業則透過人臉辨識與行為分析提升安全性。

隨著生成式AI與大型語言模型(LLM)的迅速發展,AI 2.0時代隨之而來。現在,不僅文本、圖像、影片、聲音、程式、數據與物件可以自動生成,還催生了代理式AI的出現。中華電信研究院院長蘇添財表示:「從辨別式AI、生成式AI到代理AI,人工智慧不僅具備成熟的數據分析、影像識別、語音合成能力,還具備語意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正朝著認知智慧邁進,能理解、思考、學習以及創新,開啟了人機協作的無限可能。」

然而,相較於個人使用者對生成式AI的積極採用,企業在導入AI方面仍較為謹慎。多數企業會從相對明確、風險可控的場景開始,例如客服自動化、智慧助理、文件摘要、行銷內容生成、知識庫查詢等,逐步評估資料安全、法遵框架與投資報酬率。

中華電信
中華電信研究院院長蘇添財
圖/ 數位時代

蘇添財指出:「AI導入不僅是IT專案,更是組織文化與營運流程的變革工程。」他提醒企業,若要真正發揮AI的效益,除了精準找出業務痛點、決定AI應用範疇,還需積極參與導入過程,並確保AI應用服務上線後,員工願意且滿意使用,才能發揮商業價值。

蘇添財進一步引用BCG《AI Radar Survey》指出,高達86%的企業相信人類與AI的協作將是未來的主流。協作模式多樣,有些企業讓AI成為決策輔助者,人類仍握有關鍵監督權;也有企業建構AI代理人(AI Agent)主動處理流程,只在例外情況轉交人工審核。「這些模式的共通點是,AI不再只是支援系統,而是決策與執行流程的共同參與者。」

「內服外推」策略 推動AI應用落地

身處AI變革的關鍵時刻,中華電信一方面在內部導入AI以優化營運效率、推動流程自動化,另一方面將實戰經驗轉化為產品與服務,協助客戶加速數位轉型。目標是透過「內服外推」的雙軌策略,加速AI落地,讓AI創造具體可見且有感的商業價值。

中華電信早在2016年就開始規劃與建構AI賦能的智慧客服、智慧聲控、智慧分析、智慧安防、語音助理與新興應用,並陸續推出20多個AI應用服務,例如IVR語音導航、MOD聲控助理、電信大數據分析、智慧交通、科技執法、AI總機等,並獲得市場的廣泛好評。

以智慧客服為例,中華電信透過語音辨識、語音合成、語意理解、多輪對話、知識管理、語音核證、對話分析等核心技術,開發出文字機器人、語音機器人、外撥機器人、值機應答助理、客戶心聲分析、訂位助理、掛號助理與智慧總機等服務,協助公部門、餐飲、旅遊、電商、製造、金融、醫療、物流等超過30家客戶優化客服效率與體驗。

蘇添財表示:「2016到2022年間,我們的重點不僅是打造AI應用服務,更是透過持續的實務應用與實戰經驗,全面提升『人才』、『平台』、『技術』與『資料』等方面的能力,例如員工對語音合成、影像辨識、自然語言處理(NLP)與數據分析的掌握度,為未來做好準備。」

隨著生成式AI的出現,中華電信也從AI 1.0(辨別式AI)階段邁向AI 2.0(生成式AI)階段,不僅鎖定智慧客服、智慧法律、新興應用、元宇宙、防詐資安、Copilot等六個領域,推出生成式AI賦能的產品服務,例如台灣第一個代筆遺囑生成服務、跨國即時語譯與仿聲服務等。此外,中華電信也將AI技術導入電信網路,研發智慧維運助理、自治網路、網路數位分身等服務,提升網路品質並降低維運成本。在客服領域,透過自然語言處理結合客服知識庫,能在5秒內提供一線客服人員所需的精準答案與參考資料,協助即時解決客訴問題,減少10%的客戶等待時間。同時,推出AI企業年報審閱服務,審閱人員只需匯入公司年報與相關法條,即可完成AI年報審閱工作,節省超過80%的人工作業時間,法規審閱精準度超過95%。

展望未來,中華電信將持續以「內服外推」的雙軌策略優化AI產品與服務,成為企業AI轉型的最佳夥伴。蘇添財表示,將因應AI技術的發展,深化在體現智慧(Embodied Intelligence)、多模態AI(Multimodal AI)、領域化模型(Domain-Specific Models)、可解釋AI(Explainable AI)、空間智慧(Spatial Intelligence)、人型機器人(Humanoid Robotics)、AI擴增開發(AI-Augmented Development)等領域的能力,目標是提供在地客製、可控可信的智慧應用,滿足各領域與產業的需求,攜手夥伴與客戶共同將想像轉化為價值,共建智慧新未來。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