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Netflix開台、甚至國際串流平台歷史至今,仍高懸為全球最高觀看時數的現象級韓國影集《魷魚遊戲》,在千呼萬喚終於快要出來的第二季上檔之前,真人實境秀(reality show)版本《魷魚遊戲:真人挑戰賽》率先全球上線,極其精細地復刻了第一季遊戲的玩法、規則和經典場景,令人驚呼之餘,也像是為大家暖身重新回憶第一季的情節,準備第二季的到來,可以說在策略上Netflix這著棋下得天衣無縫,而究竟《魷魚遊戲:真人挑戰賽》執行成果如何呢?本文將盡量在不暴雷的狀況下,讓您知道「真人挑戰賽」是一個什麼樣的實境秀。
遊戲關卡有復刻也有小轉折 漂亮之處讓人擊節讚賞
《魷魚遊戲:真人挑戰賽》完全復刻了劇集的經典場景,美術細節上都幾乎做到一模一樣,包括劇中的宿舍、裝滿鈔票的透明圓球,蒙面守衛、遊戲場設計等等,都讓人要以為參賽者是真的走進了戲劇的世界。那麼理所當然的,幾個讓觀眾印象最深刻的關鍵遊戲關卡,也都要在真人挑戰賽中復刻--而最大的挑戰就在於,大家都看過劇了,如果遊戲關卡真的全部照舊,對參賽者和觀眾而言當然就會失去新鮮感,甚至因為既有的理解造成比賽的不公平。
第一關「一二三木頭人」完全復刻劇集的玩法,也不成太大問題,這本來就是一個雖然所有人都知道規則,但仍然考驗臨場反應與肢體的關卡。但後面幾個關卡,原本的知識都會影響到遊戲的行進與公平性,因此必須說節目最精彩的就是在碰糖、彈珠這兩個關卡前後加上的「小轉折」,讓這兩個關卡非常精彩,既復刻了劇集的精彩張力,又帶出參賽者最真實的一面。
而拔河這個過於殘酷考驗先天力量的關卡,改成陸戰棋這個美國小孩常玩的策略棋戲,則是相當聰明的在地化。
此外,在相較無關於劇集的遊戲上,一種是著重「命運」和「機率」,完全不讓參賽者有努力的機會。另一種則著重於「考驗人性」、甚至刻意要引出「黑暗人心」的設計,參賽者能夠在特定狀況下掌握其他人的淘汰權,這確實符合了原劇集所要強調的「每個人在這個遊戲中都會走向自私自利,最終只能顧到自己」的精神,和第一種一起卻都讓遊戲的優秀玩家更容易無理遭到淘汰,雖然增加了賽局的詭譎,但也落下病根。
「Diversity」上很成功 但缺乏明星參賽者
雖然節目企劃和製作本身筆者認為已經全力以赴,拿出了旗艦規格應該要有的實力和企圖心, 但當節目變成實境秀而不是戲劇的時候,「角色」在哪裡,有沒有充滿「drama」的明星參賽者,仍是一個實境節目最關鍵的所在。
如《魔鬼的計謀》裡河錫辰和軌道的對決,尤其是不但擁有超高習能力,還同時擁有明星顏值的河錫辰這樣的重點參賽者,能為節目拉抬不少聲勢,也能創造出節目中的張力橋段。早期的金東載這樣的聰明狂人也是,如果他繼續留在節目,一定會讓節目更加好看。
雖然《魷魚遊戲:真人挑戰賽》海選過程是向全世界徵人,但仍然需要高度的英語能力,所以最終其實456個參賽者仍以美國佔大宗,其他英語系國家如英國、澳洲等佔一些,真正來自其他國家者幾乎沒有。
而在美國徵選上,可以看到節目仍然非常遵守多元(diversity)原則,許多參賽者不僅是少數族裔或移民,LGBT族群數量也相當不少,在年齡上也是盡量做到各年齡皆有,遊戲也注意到不以力量為決勝關鍵。相對的,這似乎也巧合地讓節目少了一些主流關注的俊男美女,加上遊戲過程許多是完全憑運氣的隨機淘汰,節目組似乎也很難延續押寶在特定參賽者上,尤其在這個遊戲裡一有出色表現就可能因為受人注目立刻被其他人針對淘汰,這都讓這次的真人挑戰賽在打造人氣明星上略顯力有未逮,否則它甚至可能比《魷魚遊戲》本身更快引起出現象級流量和聲量才對。
從目前上線後的實際數據看來,真人秀在Netflix強力推播與大IP的保值下,當然在許多國家都有上到Top 10榜單,但有榜首的主要只有英語系的美國、英國,其次是保加利亞、愛沙尼亞等國,最多的名次分布在3-7名,在台灣則明顯表現不佳,僅上榜到8、10,在主要的其他亞洲國家,也是在英語最普遍的新加坡名次較佳,有到2、4名,在香港約3-6名、馬來西亞5-7名、菲律賓6-9名 (值得一提的是日韓甚至都沒有上榜!),只能說是表現差強人意。
而在IMDB僅有可憐的5.7分,可見過多倚賴「命運」的關卡設計或最後出線的贏家,似乎都沒能讓觀眾心服口服,尤其最後一集關鍵遊戲的選擇,真的是普遍受到吐嘈,可能也導致分數不佳,若拿來跟《魔鬼的計謀》高達8.2的IMDB評分相較,評價上就顯得岌岌可危了。若評價口碑持續走弱,這兩週的刷榜就只是IP和推播的烘抬,恐怕很快會消失在片海之中。
參考資料:netflix、flixpatrol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