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最「認真」交友軟體,上線3個月奪第一!團隊僅5人,員工竟從交友軟體找來?
全台最「認真」交友軟體,上線3個月奪第一!團隊僅5人,員工竟從交友軟體找來?

台灣5人小隊開發的交友軟體Pikabu,精心設計App功能來強調「認真交友」;憑藉精準的市場定位,Pikabu成功闖出名號,深受台灣年輕人歡迎。

台灣的線上交友風氣盛行,要進入此市場卻不容易。不但有各種產品推陳出新,還有外商憑藉著豐厚的行銷資源占據最主流的市場。由5名台灣年輕人開發的交友軟體Pikabu,卻從中殺出一條血路,並以清流的形象被網友譽為「用過最真誠的交友軟體」。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攤開市面上的交友軟體,幾乎都是讓用戶瀏覽照片來挑對象,「交友」變成幾秒內左右滑照片的戰爭。主打「內在優先」的Pikabu反其道而行,刻意模糊化用戶照片,讓用戶必須認真閱讀對方的自我介紹,再搭配可愛的柴犬AI聊天機器人,協助開話題、玩遊戲,引導互不認識的男女破冰聊天。

獨特的設計配上可愛清新的使用介面,讓Pikabu在競爭激烈的市場脫穎而出,2019年3月上線後用戶飛速成長,短短三個月內就登上Google Play交友類排行榜第一名。

5人小隊開發本土「真心交友」App

成立不到5年,Pikabu已營運得有聲有色。根據中國數據分析網站《點點數據》的「Google Play 下載/收入榜」,Pikabu今年1至11月的收入排名,在台灣數十款交友軟體中名列第4,扣除外商則排名第2,估計1至11月的總營收約為23萬美元,下載量高達7萬多次,這還不包括來自蘋果App Store的收入。

要開發交友軟體,自然要對產品相當熟悉。Pikabu的5個共同創辦人本身就是交友軟體的重度愛好者,其中兩位成員,甚至是從交友軟體招募而來。

身為聯合創辦人之一、同時擔任產品經理的蘇孟薇分享,那時他們玩過市面上所有交友軟體,卻還是覺得,沒有一款讓年輕族群可以「認真交友」的產品。「那時問了身邊朋友,滿多人是認真想找另一半,但他們如果用的不是『認真交友』的交友軟體,可能會因為交友目標不一致,覺得很難用。」

蘇孟薇回憶,5年前,儘管線上交友在台灣已經相當流行,社會大眾對交友軟體卻仍抱持負面觀感,認為網路交友膚淺、充滿詐騙。注意到市面產品與用戶需求存在落差,以及用戶對「認真交友」的期盼,創辦人曾天縱先後找來蘇孟薇、彭芮妍、徐瑨和張世杰組成了涵蓋產品經理、工程、行銷、設計的團隊,一起開發出這款標榜「正派清流」的交友軟體。

鎖定20代青年 「柴柴教練」助陪聊

蘇孟薇說,雖然交友軟體的開發成本不高,但進入市場的門檻非常高,因為交友軟體非常需要用戶,特別是女用戶;而台灣的交友軟體市場呈現大者恆大的趨勢,豐厚資金的業者可以投注行銷資源累積用戶數,因此,雖然有許多交友軟體不斷推出,卻常因資源不足經營不起來。在這之中,Pikabu找到「認真交友」的精準定位,成功打入市場。

要標榜「認真交友」,光打廣告是不夠的,Pikabu還做了許多貼心設計。先是模糊化用戶的照片,用3千多個內建標籤引導用戶以更多的文字來介紹自己,包括身形、興趣、感情、個性、穿衣風格等各種分類;透過點選標籤,用戶可以快速建立清晰易懂的個人檔案。

接著,化身為柴犬的AI聊天機器人,會引導用戶和對方玩遊戲、一步步解鎖照片;同時,為鎖定20多歲的年輕族群,Pikabu在視覺上採用鮮豔的色彩,用可愛柴犬當作吉祥物,擔任用戶的「交友教練」,並在後續行銷上圍繞以柴犬的IP(智慧財產權)做周邊開發,加深用戶對「柴柴教練」的情感。

「你要做好行銷,你的產品一定要先做好。」聯合創辦人徐瑨表示,Pikabu把產品定位做好,差異度做出來;Pikabu的功能有特色,也就創造了討論熱度。「我們滿大一部分用戶,來自朋友互相推薦,他在這邊交到男女朋友,成功之後就會再推薦給別人。」徐瑨說。

現在,Pikabu的用戶還在持續成長。觀察到交友軟體的市場還沒飽和,展望未來,蘇孟薇說,Pikabu之後的營運目標,將以拓展新用戶為主,團隊也會關注AI技術在交友軟體上的運用,並維護用戶的資訊安全與隱私。「我們會持續經營柴犬IP,並在市場面與時俱進,持續因應市場需求。」

本文授權轉載自:今周刊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浪潮下的眼睛革命:信驊科技如何用一顆晶片,看見產業未來
AI浪潮下的眼睛革命:信驊科技如何用一顆晶片,看見產業未來

當前智慧製造與AI應用正加速深入產業現場,影像監控的功能已從單純的錄影與回放,進階為結合AI技術的即時感知與判斷系統,為產業升級提供核心助力。以伺服器管理晶片(BMC)站穩腳步的信驊科技,這回瞄準更具應用想像力的產品:全景影像處理晶片,並透過結合AI與邊緣運算的技術升級,推進為「沈浸式影像AI視覺晶片」。

「我們希望從『看到』進化到『理解』。」信驊營運長謝承儒說。回首三年半前,他帶著在半導體產業的深厚經歷加入信驊,接下當時仍在探索商業模式與初始階段的Cupola360全景影像晶片(以下簡稱Cupola360)。面對信驊在既有伺服器管理晶片領域的成就,想在這個明星產品之外開拓新天地,無疑是技術與營運思維的雙重挑戰。而這場轉型,不僅是產品的升級,更象徵IC設計公司在AI時代中角色的重新定義。

從「賣晶片」到「賣方案」,破格思維為產品找到新出路

過去的監控系統畫面多以分割格呈現,資訊破碎且不直覺,常讓管理者疲於辨識。信驊推出的Cupola360,試圖以更貼近人眼的視覺邏輯,重構監控系統的觀看方式。不同於傳統攝影機拼圖式的影像拼接,這顆晶片能即時整合來自多個方向的畫面,以最符合人體的視角,提供使用者一體成形、無縫切換的全景視覺體驗。

「Cupola360就是扮演眼睛的關鍵角色。」謝承儒說,晶片若是單獨販售,對於終端使用者來說不僅延長了產品落地時間,也無法將Cupola360的優勢有最大程度地發揮。「你不能用過去那套賣IC的方法賣Cupola360。」想打破框架,謝承儒不僅掌握產品特性,也從自身經驗洞察產業現場在視覺巡檢上的關鍵痛點,進而找到最佳切入點。

他進一步指出,在高科技製造業、傳統工廠乃至大型設施管理中,人工巡檢普遍存在低效、不易標準化的問題。人員巡檢耗時費工,且常因操作不一致、記錄不完整而產生誤差,嚴重影響管理者對產能、設備稼動率甚至異常狀況的判斷。謝承儒舉了一個例子,倘若工程師未確實記錄與機台互動的時間,管理者可能錯估產線使用率,進而做出錯誤的投資與調度決策,這無形中都將造成企業營運的巨大成本。

意識到這些痛點,謝承儒為Cupola360找到了市場的定位與價值,成為管理者的現場分身,同時亦可解決巡檢不便、人為記錄失真、跨廠區監管成本高昂的問題。為降低市場導入門檻,信驊團隊自己打造攝影機硬體與軟體平台,將360度視野、即時影像拼接與AI模組整合成一站式解決方案,讓潛在客戶能一眼看懂產品的功用,並快速理解如何落地應用。

AI加持下的現場分身,不是監控更是判斷與決策工具

Cupola360 整合 AI 模組,從影像即時判斷到工業應用。
Cupola360 整合 AI 模組,從影像即時判斷到工業應用。
圖/ 數位時代

如今,Cupola360不只能為娛樂活動現場帶來全景的體驗,更成功打進製造產業工廠端,如鴻佰科技AI伺服器燈塔工廠、臺鍍科技熱浸鍍鋅廠等,協助第一線人員提升管理效率。「但我們想讓Cupola360從看清楚邁向懂得判斷。」謝承儒說。正是這樣的推進,讓團隊必須整合AI技術,同步拉高產品開發所需的成本資源。因此信驊選擇申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下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希望藉由計畫補助加速升級,並串連更多場域端的合作資源。

「我們是個資源相對有限的團隊,晶創IC補助計畫幫助我們打通開發節點,鏈結更多場域與合作夥伴,讓產品不只存在於實驗室,而能快速落地。」謝承儒說,即便是上市公司,面對新產品線的龐大研發投入與市場開拓,政府計畫的協助仍至關重要,尤其在建立產業生態系、提供資源整合方面,扮演了加速器的角色。

信驊在導入AI技術後推出的「沈浸式影像AI視覺晶片」,除維持即時全景拼接與低功耗優勢外,進一步整合AI推論能力與客製化模型載入平台。這意味著客戶可以針對不同場域,如車流偵測、人流分析、機台運作識別等,快速導入符合需求的演算法,並大幅減少對雲端資源的依賴。

謝承儒表示,信驊不是在做監控,而是在幫助產業看得更清楚並做出更精準的判斷決策。這些應用遠不止於人流統計或安全監控,更深入到營運管理的核心。例如,工廠產線上不同操作人員的互動時間、無效待機狀態,甚至是否專心工作,都能透過Cupola360搭配演算法清楚掌握。而在公共空間的場域中,它能精確計算人流密度、移動熱區;在智慧城市的街口,則可協助辨識違停車輛、交通瓶頸與車流動線,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這套解決方案具備極高的彈性與擴充性,對於強調資安保密的客戶,信驊只提供晶片與模組,讓系統整合商或客戶自行決定部署邏輯;對沒有開發能力的客戶,則能直接採用信驊設計的完整方案。謝承儒更透露,Cupola360未來將積極與混合實境(MR)技術結合,在全景影像上疊加即時數據,提供超越肉眼的感知與資訊視覺化,讓管理者能從遠端「親臨現場」,並快速掌握一切所需的資訊。

走入百工百業現場,加速產業轉型腳步

謝承儒期望,讓AI晶片成為各行各業的「第二雙眼」。
謝承儒期望,讓AI晶片成為各行各業的「第二雙眼」。
圖/ 數位時代

「我們讓邊緣運算最需要的算力留在最該發揮的地方。」謝承儒自信地說,只要有了沈浸式影像AI視覺晶片,設備就能擁有一雙能處理各種外界訊息的眼睛。這項產品不只為信驊開啟第二成長曲線,也向業界展示來自晶片設計起家的台灣公司,也能走向平台思維與系統整合的道路,成為真正能解決痛點、創造場景價值的科技夥伴。

從晶片到平台,從靜態監看到即時判斷,從單一市場到百工百業,Cupola360不只是信驊的一次勇敢挑戰,更是AI時代下一場「重新定義看見」的產業實驗。隨著這雙「AI之眼」在各行各業加速落地,也讓人們對於一個更智慧、更高效的未來擁有更加清晰的想像。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信驊科技
- 創辦人:林鴻明
- 核心技術:伺服器遠端管理系統單晶片、電腦與視訊延伸系統單晶片、360度影像專用處理晶片
- 資本額:新台幣3億7800萬元
- 員工數:135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