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策會MIC預估,台灣2023年半導體產值為3.37兆元台幣,2024年則有機會衝破4兆元大關。然而,隨著《氣候變遷因應法》上路,碳稅徵收在即,業者也在煩惱該如何減碳以降低成本。
晶圓龍頭台積電號召供應商進行碳盤查,甚至開設工作坊提供協助,同時承諾2030年的碳排放回到2020年水準、2050年將達成零碳排放。一名台積電設備供應商告訴《數位時代》:「現在如果不做,訂單一定減少。」
全球廢棄物再生商機,上看1.7兆美元
半導體廠也面臨著來自客戶的壓力。蘋果(Apple)推出《供應商行為準則》,要求供應商必須在2030年之前達成100%碳中和,否則就和蘋果這個大客戶說再見。
致力於推廣永續的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在《循環經濟如何對抗氣候變遷》的報告中指出,45%的碳排放和製造業有關,「必須仰賴循環經濟才能達成淨零碳排。」
研調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預估,全球廢棄物處理商機至2030年將高達1.7兆美元。減碳的作法很多,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余佩儒指出,除了使用綠色能源和減少用量,循環經濟也是重要的一環 ,這意味著新的再生商機將隨之出現。
檢視半導體的生產歷程,一片晶圓從開始鍍膜到最終的測試,中間會經過上百道製程,用到的液態化學品及產生的固、氣體廢棄物種類繁多,加上不同的化學物質之間產生的效應不同,能否混合處理?處理後要如何做到合乎品質的再生產品?後續該怎麼銷售?都是一道道待解難題。
這涉及廠區建設初期的規畫。以廢溶劑為例,過去半導體廠的排放的管線分流項目少,溶劑全都混在一起,若想回收還要想辦法分離出不同化學品,以實際的執行面來說並非易事。
「以前就是大排這樣整個出去,到10年前都還是這樣,直到近5年大家才開始很care(在意)環保設備。」無塵室工程商聖暉工程發言人梁鈞幃說。如今,半導體廠會在建置時根據不同的化學物質拉出專線,同時引進能回收再利用的設備,如朋億提供對光阻液進行回收再利用的機台。
半導體廠目前針對廢棄物再生的處理選擇分為2種:自己做或交給外部廠商處理。
前者如台積電攜手中科打造零廢中心,目標為每年減少14萬噸園區外廢棄物處理量能;聯電也斥資新台幣18億元在南科成立「循環經濟資源創生中心」,於2025年啟用,包含將污泥轉化為螢石提供給鋼鐵業、廢液轉和為工業用異丙醇等項目,每年將減少1.5萬公噸的半導體廢棄物。
下游的封測大廠日月光也設立「資源再生中心」,讓廢塑料、廢液、廢膠條、包材和研磨廢水等製程廢棄物回收再利用。余佩儒透露:「對於再生這一塊,日月光很開放,也積極在尋找新的解決方案。」
外部廠商方面,例如從成功大學發跡的成信實業,擅長將製程中的二氧化矽廢棄物再製做成封裝材料;衛司特科技則練就一身「液中求銅」本領,能從台積電廢液中煉製出一根根銅管,作為原料售出。
余佩儒分析:「新的廢棄物會一直增加,現有的技術絕對是不夠的,大家還是會需要更多創新的解決方案提供者。」
小廠爭環保財,須控風險+穩通路
不過,小台廠要吃半導體再生商機必須把握2大重點,包含保密和風險可控,以及找到穩定的通路。一名處理業者透露:「如果是先進製程,連廢棄物都要保密處理,因為可以反推用了什麼材料。」
首先,余佩儒指出,現在的大廠大多秉持著願意給機會的態度,但須經初期嘗試後才會擴大採用。一方面可降低洩密疑慮,同時也能控制風險,「很多都是專案處理的客製化狀態,廠商之間也會簽好保密協議。」
其次,一定要先找到通路。台鎔董事長陳麗麗直言:「能夠商業化 、降低成本,才能真正推動循環經濟。」她分享,曾看過團隊把產品做出後,因為苦無買家最終竟隨意傾倒,「台灣都是碰到這個問題,依照法規6個月到了,這些商品又會被打回原形,變成廢棄物。」她還強調,要做循環經濟的生意,成本也必須考量在內,「如果因為再生製程結果耗費更多能源,就必須再三考量。」
民間業者在努力,法規也必須跟上。一名封測高階主管指出,台灣對碳排的作法是採自願減量,意即政府不會給予固定的碳排額度,而是鼓勵業者自行採取減碳行動,「這會讓大家根本不曉得再生商品的好處,就不會有一定的『碳價值』。」
簡單來說,在沒有政府單位的公開基準下,企業即使已進行自我碳盤查,也很難去和別的產品相比,「有些產品可能只有1的碳,對手可能是10,但因為沒有基準我們就不會知道買哪一個比較划算。」該名主管說。
半導體作為台灣的主力產業,高污染的特性讓走向零廢變得迫切。大廠能在途中收穫創新解方,小廠則能切入市場大賺「環保財」,創造雙贏的同時,也待政令的加速成形,才能及時趕上新商機的列車。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