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小心!麥當勞開手搖飲店,揭速食巨頭都想要的3商機
台商小心!麥當勞開手搖飲店,揭速食巨頭都想要的3商機

速食巨頭麥當勞為什麼要開起「手搖飲店」?

2023年12月初,美國麥當勞開了一間名為「CosMc's」的外帶店,顧客在那買不到漢堡、薯條,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飲料,包括莓果薄荷綠茶、肉桂咖啡冰沙、巧克力棉花糖夾心餅冷萃咖啡等等,這是它暌違超過20年的全新子品牌,並計畫2024年再在美國開9間店。

看上飲料商機的,不只有麥當勞。

百勝集團旗下的墨西哥速食塔可鐘(Taco Bell)2022年底推出頂部撒上了吉拿棒碎片的奶昔,速食品牌盒子裡的傑克(Jack in the Box)也推出珍珠奶茶。

速食巨頭們不務正業做起飲料,因為這條賽道的成長比餐點更快。

根據餐飲業諮詢公司Technomic,2022年飲料和點心連鎖店營收比前1年成長超過14%,相比之下,同期間漢堡連鎖店只成長4.7%。

此消彼長的數據背後反映3大趨勢:

滿足年輕客群社交需求

第一,飲料更能滿足年輕人想要頻繁增加生活樂趣的需求,因此成為速食品牌想要搶年輕客群的利器。

市場調查公司Morning Consult2022年底調查1千名13到25歲的美國年輕人發現,超過6成的人過去1個月內曾嘗試至少1種新飲料,高於他們嘗試新零食、餐廳裡新菜色的比例。

年輕人更重視飲料,Morning Consult分析,是因為他們不再把吃東西視為只滿足基本生理需求,而是也重視「有趣」,而單價低、容易入手嘗鮮的飲料就成為首選。

更重要的是,飲料能滿足社交性。「飲料的場景很多元,」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李培芬指出,不管是朋友一起在路上逛街,還是聚會,飲料都能適切的鑲嵌進這些社交場景。

下午茶需求活化離峰時段

第二,飲料更能滿足人們想在下午快速吃點東西的用餐需求。

「一天三餐的日子已經過去了,」食品公司雀巢(Nestlé)在2022年一篇名為〈全天候用餐趨勢〉的報告中寫道。

該報告指出,疫情、在家上班徹底改變人們的用餐習慣。疫後,雖然有些人重回一天吃三餐的習慣,但卻有更多人持續彈性的工作、生活形態,變成「草食性動物」,像牛、羊一樣,將用餐時間平均分布在一天的不同時段,少量多餐。

例如,早餐原本被稱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RI,越來越少人坐下來吃一頓豐盛的早餐,超過5成的人形容自己吃的早餐是迷你早餐、早晨零食。

相比之下,美國《QSR雜誌》指出,餐廳在下午的人流增加,因為一種新的用餐場景誕生:人們想在一天忙碌的空檔開車去買點點心充電一下,而便於拿取的飲料、烘焙食品就成為首選。

對於麥當勞來說,瞄準人們下午的新用餐需求,也有助於它活化餐廳離峰時段、提升運轉率,藉此增加營收。

過去,麥當勞已經滿足人們三餐甚至宵夜的需求,唯獨下午時段的人流較冷清。「透過CosMc's,我們正在探索如何解決下午3點(店面人流)低迷的狀況。」該公司表示。

客製飲料,難度低利潤高

第三,飲料調飲所需的技術較低,能夠提供高度客製化的選項,滿足人們日益高張的客製化需求。

台灣的手搖杯能夠調整糖度、冰量、配料,而CosMc's提供的客製化選項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一款薑黃香料拿鐵提供多達15種客製化選項,顧客可以選擇4種奶類、8種糖漿、2種溫度、以及是否多添加濃縮、奶泡。

這是因為,客製化已經變成大生意,2022年星巴克就曾公開,光是顧客多添加在飲料上的烤香草糖漿、白巧克力摩卡醬等客製化選項,每年已經帶來10億美元的高利潤額外營收。

「本土覺醒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李培芬評論麥當勞推出手搖飲料店的意義,「我認為,這是美國大型龍頭業者開了第一槍。」未來,將會有越多大型國際餐飲業者投入到飲料的領域。

這對於近年加速進入歐美市場的台灣手搖飲業者來說,是風險、還是機會?

李培芬認為,目前在美國有百餘店的台灣業者,仍有優勢,因為這群人更善於研發會暴紅的飲品,而且善用較小店型創造高營收。

相比之下,麥當勞目前的飲品研發仍局限在原本的速食業邏輯,而且囿限於品牌,開店成本足足比台灣業者多1倍以上。但,還是得小心有一天國際巨頭試出心得,挾其龐大資源反撲的可能。

延伸閱讀:麥當勞推新品牌CosMc’s,對尬星巴克!不賣薯條,怎麼拯救下午3點「慘時段」?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台股上看2萬點,資深投資人卻把錢放到債券現金⋯有錢人看到什麼苗頭?

不畏台海緊張砸50億設點!IBM為何高雄徵才千人?

責任編輯: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