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LINE Pay要上市了!從LINE Pay第一份公開財報,解密街口超羨慕的3大優勢
【觀點】LINE Pay要上市了!從LINE Pay第一份公開財報,解密街口超羨慕的3大優勢

第三方支付業者LINE Pay(連加網路)宣布,1月26日將登興櫃,每股348元。LINE Pay目前擁有超過1,200萬用戶,等於全台每2人就有1人是LINE Pay用戶,活躍用戶數近7成,背靠台灣人最愛用的LINE生態圈,成為台灣市占率最高的支付公司。

LINE Pay是怎麼達到獲利轉正的?潛力業務有哪些?台灣支付業者離LINE Pay又有多遠?從LINE Pay首份對外公開財報,或許能解答一二:

LINE Pay在台灣有1,200萬註冊用戶,是第一大行動支付業者,過去要想知道他們的財務和營運數字,除了官方主動揭露,就只能透過有限的周邊資料自行推估。終於,在他們公開發行後,有更多資訊得以一探究竟。

根據財報,LINE Pay從2021年開始轉虧為盈,2022年獲利4.4億元,EPS 8.04元,2023年上半年淨利也達兩億元,看來盈利紀錄有望繼續保持。

LINE Pay淨利變化.jpg
LINE Pay淨利變化(單位:億元)
圖/ LINE Pay公開說明書

從2021年這個轉折時間點來看,Covid-19疫情在台爆發應是其中一個關鍵催化劑。只是,在相同市場環境下,為什麼只有LINE Pay受惠顯著,且至今仍業績獨走?

各支付業者2023上半年比較.jpg
各支付業者2023上半年比較 (*業者部分收入來自票卡銷售和授權金)。
圖/ 公開資訊觀測站

LINE Pay為何能獲利轉正?有什麼原因?

原因一:疫情推動台灣行動支付進展,LINE Pay受惠最多

第一是規模。

該公司曾公布2021年前三季支付交易額為682億元,若全年保守以900億元估算,以該年度手續費收入回推,則對商家的平均手續費率約1.8%。

因LINE Pay是採信用卡綁定交易的支付形式,代表這1.8%的交易手續費,除了要扣除系統成本,還要再拆分一定比例予信用卡收單業者。如用該年度整體毛利率33%計算,那就是每一千元交易,LINE Pay實際可以留在口袋的只會有6元,利潤之微薄,可見規模對獲利之影響。

而疫情對行動支付的一大助益,就是使用規模的擴張。

原因二:LINE Pay線上商店布局完整,搶得先機

過去即便業者祭出補貼,消費者和商家也未必願意採用或導入行動支付,但疫情期間,為減少直接接觸,嘗試的意願自然提高,本來就在使用的人也會用更多。而在那當下,台灣最具知名度、有最多通路場景可使用,且還無須下載新App的LINE Pay,就是主要受益者。

而且相對許多行動支付服務是以線下使用場景為主,LINE Pay線上商店布局相當完整,包括momo、PChome等大型電商,還有許多中小型品牌電商等,皆早於疫前開通,即便進入三級警戒期間,民眾減少出門,LINE Pay依然存在消費者的支付選項,甚至成為主要的選擇。

不只一家電商業者觀察到,開通LINE Pay支付後,因為消費者可省去輸入信用卡號的步驟,成交量明顯受到帶動。

LINE Pay.jpg
從商家主動在收銀檯前標示「沒有LINE Pay」,不難想像消費者的詢問度之高。
圖/ He's note

原因三:銀行業出錢幫LINE Pay拱大業績

而且當LINE Pay在規模上取得顯著領先,消費者使用頻率也跟著提高,又會促使更多銀行業者將目標從原本追求成為「消費者從錢包第一張掏出來的卡片」,變成搶攻「 消費者在LINE Pay綁定的主要卡片 」的地位。

如台新Richart@gogo卡、凱基銀行魔Buy等,許許多多卡片都開始提供LINE Pay綁定消費的高額回饋。 這等於是銀行業者出錢幫LINE Pay拱大業績

LINE Pay手續費成長率狂飆8成,街口只有2成

實際就數據來看,LINE Pay的支付手續費收入在2021年成長了83%,隔年也保持近八成增長率。作為對比,電子支付龍頭街口在同期間的營收成長分別是三成和兩成。

而2023年截至上半年為止,LINE Pay手續費收入17.92億元,規模已超過2021年全年。這顯示出消費者使用習慣未因疫情趨緩而消失,而是愈用愈多。

但規模的快速擴大,不是LINE Pay轉盈的唯一因素。

LINE Pay營收變化.jpg
LINE Pay營收變化(單位:億元)
圖/ LINE Pay公開說明書

公開說明書指出,在支付手續費之外,LINE Pay的營收組成還包括 金融推廣其他

前項收入來源,是向發行LINE POINTS 點數回饋信用卡/簽帳金融卡之銀行收取服務費。簡單來說,就是中信LINE Pay卡、富邦J卡和聯邦賴點卡發出的點數回饋愈多,LINE Pay可以從中賺取的服務費也會愈多。

值得注意的是,從數據可以看到,這塊業務在過去兩年雖然維持兩位數成長,但動能已有趨緩跡象,占比也從2020年的16%,在去年減至13%。

畢竟,這三張卡分別是在2016年和2019年發行,距今都已有段時間,銀行推廣力道逐步減弱,是可以預期的。而後續若無新卡片發行,或新合作方案推出,則這塊業務的重要性還可能持續減低。

相對之下,「其它」這項收入則是在近幾年都展現出不俗的成長力道。

「寄生」LINE優勢,LINE Pay的潛力業務有哪些?

根據該公司說明,其它的組成來自 廣告行銷商品 等收入。

因寄生在LINE身上的「地利之便」,流量本來就是LINE Pay很大的優勢,以廣告作為流量變現的方式相當合理,且這塊業務的毛利率肯定比支付手續費高出許多,若營收能放大,對獲利會是大加分。

此外,該項收入自2021年起顯著增加,除了因為廣告業務增長,也可能與LINE Pay於該年度取得LINE POINTS發行商身分有關。這代表,扣除前述三家銀行合作發行的卡片回饋點數,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其餘LINE POINTS點數銷售所得,都可能認列在這一個項目中。

雖然「其它」收入占比在2022年僅5%,但獲利貢獻比重應高於此,且預期在未來,這項業務對LINE Pay的重要性還可能持續增加。

畢竟,台灣市場規模有限,支付交易的成長終究會遇到瓶頸,相信這也是為什麼LINE Pay今年開始在 跨境支付 這件事上著力更多,陸續宣布與境外業者簽約,就是希望透過海外來台旅客,擴大用戶基礎。

但境外旅客的人數和停留時間都有限,對LINE Pay更重要的,應該還是如何在支付這個基礎上,擴大非支付業務。而目前看來,行銷廣告就是主要發展方向,除了提供廣告導流和廣告曝光版位,他們也在開發提供商店使用的自助式行銷平台,以及票券服務。

LINE Pay.jpg
LINE Pay目前推出的「金融服務」,本質上仍是廣告。
圖/ LINE Pay

至於接下來會否如街口、全支付等業者,去嘗試金融方面的創新業務,目前尚不明朗。畢竟,金管會對金融創新的管制本就嚴格,加上LINE Pay目前仍是第三方支付業者,非電子支付機構,連提供基本的儲值、轉帳服務都做不到,要在這塊領域突破的難度也更高。

在金融產業裡,支付應該可以說是最容易與消費者建立關係,但也競爭最激烈、利潤最微薄的項目。當LINE Pay已經掌握與用戶對話這個關鍵入口,對金融產業的探索,難道真會甘於止步於此嗎?

這是營運數字公開後,LINE Pay另一個仍待解開的疑問。

延伸閱讀:虧損收斂6成,LINE Pay做了什麼?

本文授權轉載自:HE’s note

責任編輯:林美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遊戲商機、集點經濟,還能怎麼玩?家樂福 App 創新手遊《家有超市》領風潮
遊戲商機、集點經濟,還能怎麼玩?家樂福 App 創新手遊《家有超市》領風潮

促銷、折扣、集點換購早已成為零售標配,顧客對優惠不再陌生,卻也因此變得難以被打動。若想持續吸引目光,單靠傳統優惠不能只是基本配備,必須進一步創造差異化的體驗。

面對這樣的挑戰,家樂福選擇從「參與體驗」的角度出發,重新思考與顧客的互動方式。一般的集點換購模式,多半是在結帳時累積貼紙、等待兌換,如果集點不僅只是交易過程實現的獎勵機制,而能成為日常生活中具吸引力的行為,活動本身就有了新的生命。

為此,家樂福祭出「好選品 + 遊戲化」雙軸策略,不僅強化換購商品的吸引力,更嘗試讓集點換購活動變成一場好玩的任務挑戰——像在玩一款輕鬆上手的小遊戲,讓消費者在互動中獲得樂趣與回饋。

根據〈2025 Google 遊戲產業交流會〉觀察,近三年內 22 至 25 歲輕度玩家成長超過 5%,短時間、低門檻、無壓力的遊戲體驗愈來愈受青睞,尤其隨著手機普及、使用情境碎片化,這類療癒、好上手、有回饋感的休閒小遊戲遂登上日常消遣主流。

而今年,家樂福就在自家 App 推出小遊戲《家有超市》,讓消費者既能享受樂趣,還能在現實中獲得實質回饋。透過任務導向的玩法,讓會員每日打開 App、完成任務、參與抽獎;簡言之,多玩一點,就多得一點。

這場從集點換購切入、讓顧客互動變得更有趣、更具黏著力的遊戲化體驗,也為零售數位玩法開出新局。它為家樂福帶來了什麼驚喜成果?背後又藏著哪些零售經營新思維?

好選品勾住人心,遊戲機制拉長互動

在集點換購普及、邊際效益逐漸下滑的零售市場中,單靠集點回饋幾乎難以再創新鮮感。有鑑於此,家樂福選擇不拚折扣,而是精準出牌——打出「有感選品」與「數位體驗」雙王牌。

首先,換購商品必須有足夠的吸引力。一直以來,廚具系列都是換購活動中的人氣品項,與量販通路的客層有著高度關聯。家樂福近期與法國品牌 Menastyl 合作,推出一系列強調收納便利與簡約設計的鍋具,鎖定小家庭與年輕族群。從「消費者在意什麼」出發,精準切中生活應用需求,為集點換購創造實質吸引力。

家樂福與風靡法國品牌 Menastyl 合作,推出輕巧堆疊、收納省空間的鍋具成功吸客。
家樂福與風靡法國品牌 Menastyl 合作,推出輕巧堆疊、收納省空間的鍋具成功吸客。
圖/ 家樂福

其次,家樂福嘗試將數位體驗融入集點換購活動中。集點活動雖然常被用來提升顧客回訪與忠誠度,但要持續吸引消費者參與並不容易,關鍵在於如何賦予其新鮮感與使用動機。為了提升集點活動的趣味性,家樂福將集點機制結合遊戲化,於 App 内推出一款角色扮演休閒小遊戲——《家有超市》。玩家在其中扮演超市店長,透過合成商品和解鎖寶箱來完成各項任務,累積的鑽石可用來兌換優惠券或參加扭蛋抽獎活動。此外,遊戲場景中不難看出南僑讚岐、桂冠、好萊牙膏等品牌元素,讓品牌在虛擬環境中入駐,此舉拓展了零售與品牌之間,透過實現“零售媒體”的一環,共同給到消費者互動體驗的新界面。

從集點到體驗,《家有超市》提升顧客黏著力

從每日簽到到完成任務換回實體回饋,家樂福不只拋出誘因,更著眼打造可持續參與的體驗。透過遊戲化設計,將原本只在交易瞬間發生的回饋機制,轉化為日常互動,強化顧客的集點動機與品牌黏著度。

於是,會員不再只是集點兌換的使用者,而是每天願意開啟 App 的參與者。此外,也不能忽視消費者對「誠意」的敏感度,此次活動選品具吸引力,流程設計簡單且回饋實在,就是因爲這樣在實用與情感兩端都建立起信任,也使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更為穩固長久。

家樂福 App 《家有超市》讓集點換購變好玩,每天登入經營自己的專屬超市,完成任務抽好禮。
家樂福 App 《家有超市》讓集點換購變好玩,每天登入經營自己的專屬超市,完成任務抽好禮。
圖/ 家樂福

以 Menastyl 鍋具換購結合《家有超市》小遊戲為例,活動期間即成功吸引近 9 萬人參與,總登入超過 146 萬次,其中近 2萬人至少回訪 7 次——代表用戶不只是點進來看一次,是真的「玩了又玩」;扭蛋抽獎次數則超過 62 萬次,優惠券兌換率達 30.8%,遊戲用戶更穩定佔 App 每日活躍用戶數 8%——這代表參與者不僅止於體驗遊戲流程,而是有實際導流至通路兌換,形成後續消費轉換,會員黏著度與顧客參與度皆有感提升。

從集點升級到數位串聯,家樂福 App 打造全方位會員體驗

隨著家樂福 App 從滿足基本的會員功能進化到品牌與消費者之間互動的橋樑,整合即時優惠、多元支付與個人化推薦模組,提升使用便利性,透過 App 內建小遊戲養成會員每日打開 App 的習慣,也有機會為後續 O2O、OMO 的行銷活動提供更穩定的數據洞察。

透過遊戲化設計,在消費之外持續創造打開 App 的理由,家樂福的成功經驗正為數位零售開拓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但這場遊戲,或許才剛開始。當零售品牌對消費者不再是僅僅販售商品,而是著力於經營接觸、培養習慣、創造停留,會員經濟的布局也隨之變得更為複雜。如何有效應對消費者互動的多樣性,無疑是所有零售品牌都面臨的一大挑戰。而家樂福又會怎麼玩?令人拭目以待!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