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球市場面臨著高通膨、高利率、高風險等多重風險,這樣的情勢也影響著市場,更牽動全球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執行長)的決策方向。因此,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近期發表最新「台灣CEO前瞻大調查」,以此拆解全球產業動態。其中,可看出全球與台灣CEO在2024年最關心的3件事。
逾8成台灣CEO對產業有信心,但不看好全球景氣!為什麼?CEO應該關注哪3大議題
在此調查中,KPMG採訪了全球1,325位CEO,他們皆任職於年營收超過5億美元的企業,此調查涵蓋全球11處市場。其中,來自台灣的CEO有50位,並且橫跨科技、金融、資訊、製造業。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82%的台灣CEO對未來三年的「國家景氣發展」具有信心,與去年程度持平。在「所屬產業前景」的信心程度上,88%台灣CEO表示深具信心,略高於全球(78%)與亞太區(85%)。KPMG安侯建業執行長施威銘認為,這意謂著不論國內外環境如何變遷,CEO仍樂觀看待其企業發展,相信在動盪中創造新興商業模式並掌握新商機,企業定能逆勢成長。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景氣發展」信心程度,僅有52%看好未來全球經濟成長,低於全球(74%)及亞太區(56%),施威銘認為,CEO除了需因應上述諸多不確定因素,在國際情勢的詭譎多變,生成式人工智慧及各國ESG的監管要求、數位資訊網絡的攻擊或是供應鏈的挪移,都將牽動企業國際化的布局。
雖然企業已能在各樣危機中站穩腳步,但台灣CEO認為,仍需挹注更多資源並加以關注在 顛覆性科技 、 貿易監管 、 網路攻擊與安全性 三大議題,以防止企業成長停滯或營運下滑。
台灣CEO最怕什麼事?為何營運風險排名急速升高?
在「台灣CEO前瞻大調查」中,可以看到台灣CEO視「企業營運風險」為第一大風險(22%)。
KPMG安侯建業主席陳俊光認為,過去一年企業面臨高利率與通膨、國際戰事、ESG與AI法規的監管等多項影響經濟變動因素,使得企業營運風險更顯艱困。因此「企業營運風險」從2022年的第七名(4%)躍升為第一名,而過去兩年CEO所關注的「環境/氣候變遷風險」在這次暫居於前五大風險外。
陳俊光說,企業領導者要在多重危機下帶領企業突破各式考驗,實屬不易,因此營運風險也成為CEO目前最關切的議題。
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下,不論是暗潮洶湧的地緣關係所帶來的國際貿易緊繃、員工高度流動以至企業人才招募不易,或是因應全球淨零碳排要求所增加的稅費或營運成本,都是2024年CEO在營運風險管控上,需要更加審慎以對的課題。
台灣CEO視生成式AI為首要投資重點,但有背後2大隱憂
生成式AI在2023年襲捲全球,報告顯示,超過5成台灣CEO視生成式AI為首要投資要點,較全球(70%)與亞太區(67%) 略低。台灣CEO認為,AI處於剛起步階段,對於AI的決策方式有些疑慮,因此延緩了投資或導入的計畫;而有超過6成的CE期望在未來的3到5年內能夠看到初步的投資回報。
KPMG安侯企業管理董事總經理謝昀澤表示,台灣CEO對AI應用主要的決策關鍵,在於AI的投資到底是高成本的「生成式」科技軍備競賽,還是可以扭轉高通膨的「生產力」提升利器。
隱憂1:駭客攻擊越演越烈,Deepfake成首要恐怖威脅
另外,運用新興科技而衍生的資安風險不但不曾間斷,更越演越烈;只要AI熱潮持續,駭客攻擊就不會放棄。
其中,近期普遍引起恐慌的「深偽Deepfake技術」氾濫,更是眾多AI風險中的恐怖威脅。謝昀澤認為,深偽技術的氾濫不但造成假新聞、假影片、金融詐騙擴大等迫切危害,更是對身分識別、網路交易等基礎資安工程,帶來巨大「信任衝擊」。
因此,他建議企業需視資安為AI應用標配,除了政府對於AI治理法規及企業對於AI應用的管理規範外,所有的AI使用者,更需要學會「AI防深(偽)術」,與時俱進的內化AI資安素養。
謝昀澤提醒,「有圖有真相」的時代已經過去,「看片都上當」的現實已經存在,使用者要學會運用簡單的工具及知識明辨真偽,不要成為AI時代的第一個資安漏洞與破口,才能在AI大爆發的時代,共同防禦資安危機。
隱憂2:AI動搖著企業與個人隱私,也衍生道德倫理風險
也有超過7成台灣(74%)CEO認為AI潛藏危機正動搖著企業與個人隱私,57%全球CEO擔憂生成式AI衍生道德倫理風險。而台灣也有半數CEO認同生成式AI必須適當監管以平衡風險與效益。
KPMG安侯建業數位長賴偉晏認為,AI轉型與運用就是一個企業如何把資料透過模型訓練,轉移成其特有Know-How 並創建出商業價值的一個過程,簡而言之,AI 必需要能可見、可懂、可用、可運營並且可信賴,而這與資料輸入的品質息息相關,也因此數據治理勢必將成為實踐AI 創新與數位轉型的重要起始點。
他建議,CEO應重新思考如何建立資料系統維運的長期穩定度,以確保資料品質與運用成果。另外,創新科技的導入過程中,除了要積極協助員工在技能中的提升,也必需同步的考慮創新技術與既有人員、流程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以降低AI在轉型過程中的溝通門檻與成本。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