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半導體如何落實DEI?成為一個半導體人才,需要有哪些特質?
【觀點】半導體如何落實DEI?成為一個半導體人才,需要有哪些特質?

近期我在關注半導體業界的實際就業情況時,發現一有趣的統計數字: 女性在技術支援與操作的人數佔比達到59% ,但在 管理階層這一比率卻僅為6%

這個數字差距背後有其社會結構的因素,從學生數量比例來看,過往 理工相關科系的男女比例差異,持續延伸到就業市場與職場人口組合 ,並且長期以來奠定了職場上男性權力結構的深厚根基。

而隨著近年各大企業開始積極搶才,「女力」崛起,半導體業界也開始調整人才政策,而逐步落實多元共融已是全體共識,今日半導體人才培育上除了專業考量外,勢必更加看重其創新能力,以及如何透過不同領域的人才交互激盪出多元觀點,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女性在半導體領域的重要性將越發關鍵。

girl reading-.jpg
從學生數量比例來看,過往理工相關科系的男女比例差異甚大
圖/ unsplash

SEMI自2018年起,每年舉辦「半導體女力座談會」與推進職場的多元共融(DEI),帶著「對未來世界的想像」和「女性在半導體、高科技業內能有更多貢獻的期盼」,長期幫助各階段的半導體女性從業者,從莘莘學子到職場中堅。

SEMI持續扮演著影響企業成長、產業推進、科技進步等關鍵角色,致力於鼓勵女性發揮勇氣和影響力,建構更加共融的環境,讓所有人都能充分展現潛能,共同推動半導體產業的進步。

半導體推進DEI!許多企業已將「性別比例」納進策略指標

今年我們在業內的許多朋友們在座談會分享時,都紛紛指出企業在人才培育方面,已陸續將性別比例納入策略指標。

例如,SEMI會員公司代表就分享自己服務的公司,高階管理的女性員工佔比高達30%,並且在培養中高階女性領導人方面投入更多資源。企業有意識地透過一連串人才策略的制定,逐步打破傳統性別權力結構,促進內部多元對話,而這一切都將成為內部創新的重要基礎。

只有理工背景才能進入半導體產業?

此外,針對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多元共融,也是許多年輕學子在邁向社會新鮮人時所面對的第一道難題,「只有具備理工背景才有機會進入半導體產業?」

我以近期大眾熱議的 AI(人工智慧) 為例,除了持續支援技術發展所需要的電腦電子運算知識外,還需要 社會學、心理學不同領域的專業 來共同探討AI行為模式。

而今年在業界女性領袖的對談中,也有將近半數以上來自於非理工相關的不同學科背景,因此在面對職場挑戰時,如何將看似劣勢的條件轉化為突顯個人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創造新的機會,才能為個人職涯擘劃出更清晰的藍圖。

女性在半導體產業有優勢?

在活動現場時,許多人提問「是什麼讓女性在半導體產業中具有獨特的優勢?」我認為,女性在成長過程中,往往經歷不同角色的轉換,並在過程中培養了強大的 溝通能力、同理心和快速適應環境的心理 ,這些都是半導體產業所需的關鍵特質。

wonen ai-.jpg
女性所具備溝通能力、同理心和快速適應環境的的心理,這些都是半導體產業所需的關鍵特質。
圖/ pixabay

此外,女性的責任心、溝通能力以及為團隊努力的精神,也為半導體產業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創造力。

半導體人才必須具備哪些人格特質?

我相信在多元共融的目標下,無論性別為何,關鍵人才都具備以下幾個共同人格特質。

特質一:具備主動探索、學習的軟實力

首先,「願意探索新領域的學習動力」必不可少,具備主動探索、學習的軟實力,在科技創新、AI快速發展世代裡,將會是必備能力。

特質二:尋求對應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者,「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職場上同樣重要,遇到不確定性或新挑戰時,能夠積極思考解決方案,而非被動等待,並在過程中努力尋求對應的資源,才是能持續推動企業前行與進步的中流砥柱。

特質三:能否找到錯誤根源

第三,「問責、當責(Accountability)」的能力,這項技能考驗著我們能否以更廣泛的視角來看待問題的根本。當有錯誤發生時,很可能來自部門、流程,甚至策略上的疏漏。而具備找到錯誤根源的特質,並勇於承擔並積極改善,才會是企業珍視的關鍵人才。

最後, 「Break boundary and know your limit.(打破限制,並了解自己的極限)」 是我想送給新鮮人的一句話。

在突破限制的過程中,我們會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定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樣的認知使得工作和生活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使得我們能夠更融合地保持在一個「平衡點」。

期待看到更多女性、男性、超越性別界線的未來人才,在半導體領域中嶄露頭角,為產業的蓬勃發展和創新作出更大的貢獻。讓我們挺身而進!持續深化融合,引領產業不斷向前邁進。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溫偉軒、林美欣

關鍵字: #半導體產業 #DEI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跨場景、跨平台、跨境|中國信託以全方位服務滿足超維金融時代下的支付需求
跨場景、跨平台、跨境|中國信託以全方位服務滿足超維金融時代下的支付需求

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及對支付工具的使用需求,間接促使金融支付服務在近年來出現許多重大變革,從主動融入生活場景、串連數位實體通路,讓服務無所不在、再到如今因應超維金融時代到來,支付服務走向「超越維度、微至個人」,已成未來必然趨勢。

根據《2023數位金融大調查》報告,所謂超維金融意指,金融服務不只要跨越客群、通路和場景等各個面向,更要確保服務維度可以細緻到滿足每一位消費者的不同需求,而在超維金融時代下,如何讓每一個人都能隨時隨地使用自己喜好的支付工具進行交易,成為金融業者發展支付服務的重點。

一直致力提供完善金融商品與服務的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以下簡稱中信銀),從跨場景、跨境與跨平台三個面向出發,發展出多元、便利及優惠的支付服務,不只符合民眾希望金融服務可以跨維度與個人化的期待,領先趨勢的佈局策略,亦讓中國信託成為支付產業裡的領導品牌。

跨場景|打造超優惠的支付生態圈

從跨場景的角度出發,中信銀的佈局策略是,積極與不同場景的領導品牌合作,包括航空、交通、電信、百貨、電商、外送、社群與公益等,提供符合消費者需求且最優惠的支付生態圈。

在跨場景支付生態圈,中信銀除了提供包含辦卡、刷卡、累點、折抵、查詢資訊等無斷點支付服務,更整合合作夥伴力量創新刷卡回饋機制,讓民眾在消費的同時也能享有超值優惠。中信銀與LINE Pay合作發行聯名卡,並推出刷LINE Pay卡便可獲得LINE POINTS點數回饋的創新機制,不只突破傳統聯名卡只能回饋紅利點數或現金的框架,LINE POINTS可以折抵消費、購買LINE貼圖或是電子票券、捐款、轉換成其它點數或航空哩程的使用彈性,也讓LINE Pay卡成為台灣民眾最愛用的信用卡之一。

此外,中信銀除了與台灣中油合作發行中油聯名卡,更進一步協助台灣中油推出台灣第一個行車交通電子錢包「中油Pay」,並創新推出中油 Pay綁定中油卡先儲值再加油最高可獲得6.8%回饋,及加油時自動優先折抵紅利金的服務模式,成功獲得廣大開車族的肯定,創下發卡量近130萬的佳績。

跨平台|整合最多元的商戶金流服務

就跨平台的角度來看,中信銀則推出整合多元支付工具的商戶金流服務。根據《2023數位金融大調查》,近五成消費者認為,在不同通路使用不同支付工具是一件相當不方便的事情,此外,不同年齡階層消費者偏好使用的支付工具亦不一樣,由這兩點調查結果來看,商家必須提供多元化支付工具,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並帶來好的交易體驗。

為協助商戶跟上多元支付趨勢,中信銀事先串起刷卡機、行動錢包等不同支付工具,讓收單金流服務可以跨越不同平台,不僅為商家省下自行整合的時間與成本,也提供消費者自由選擇付款方式的彈性。目前中信銀的收單金流服務共有手機刷卡機、多元支付刷卡機及雲端收款三種,商戶可以根據自身的營運型態及應用場域做選擇,輕鬆跟上多元支付趨勢。

手機刷卡機則是透過「中信行動刷卡APP」將手機或平板化身為刷卡機,消費者可以使用實體信用卡、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智慧手錶等支付工具感應付款,適合移動收款商戶,也適合沒有實體門市或門市空間有限的商戶。多元支付刷卡機整合20種以上支付工具,且同時具備刷卡、感應及掃碼等各種功能,商戶只需要一台設備就能滿足不同消費者的支付需求。雲端收款則讓商家可以發送付款連結給消費者,消費者點選網址後輸入信用卡相關資訊,就能完成付款。

DSC04898-2.jpg
透過中信行動刷卡APP,可將手機或平板輕鬆化身為刷卡機, 無論消費者使用的是實體信用卡、Apple Pay、Google Pay、 Samsung Pay、智慧手錶等,都可以透過支付工具感應付款、快速結帳,適合移動收款商戶。
圖/ 中國信託

跨境|發展更便利的跨境支付工具

站在跨境的角度,中信銀看準跨境電商網購趨勢,且觀察現行主流跨境支付工具的種種不方便,例如:使用ATM/Web ATM轉帳必需重覆輸入資訊、使用超商繳費要特地走一趟便利商店等,中信銀近年積極與跨境業者合作推出更便利的台幣存款帳戶支付(ACL)服務,為民眾提供跨境支付新選擇。

目前,中信銀已經於淘寶APP上推出ACL服務,淘寶會員只要綁定中國信託台幣存款帳戶,日後購物結帳時,便能直接從銀行帳戶扣款,無需重覆輸入轉帳帳號等資訊,也不必特別出門,既安全又便利,而且手續費只有1%,亦沒有其他額外費用,交易成本比起傳統支付工具還要低。

面對超維金融時代的到來,中信銀除持續擴展跨場景支付生態圈、與更多境外業者合作,以及協助更多商戶建構便捷且安全的收款服務,還會依照消費者對金融服務的期待–超越維度、微至個人–與時俱進的完善支付體驗,實踐「客戶在哪裡,我們的服務就在哪裡」的承諾。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Be Young and Beyond  引領台灣破浪的創業家們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