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媒體報導,華為在中國法院向聯發科提出涉及行動通信技術之專利訴訟,儘管聯發科於7月19日對此事已發布重訊聲明,該案已進入司法程序不予評論,對公司無重大影響,仍引發外界關注。
科技大廠之間因專利糾紛告上法庭時有所聞,華為這次向聯發科提起侵權訴訟有哪些考量、以及值得關注之處?後續又可能如何發展?
華為狀告聯發科3大盤算
盤算1:建立新專利收費模式,拓展財源
此次華為提告侵權訴訟格外受到注意的是,這是華為首度鎖定晶片商,而非終端產品廠商提出訴訟, 意味著華為欲建立新的專利費收取模式,從向終端產品廠商收取專利許可費,轉而向上游晶片設計廠商收費。
假如真如華為所願,聯發科究竟需要付給華為多少專利費?
中國媒體《快科技》以華為官方公布的專利費收取標準試算,若華為按照每台5G手機2.5美元的終端專利許可費率上限,向聯發科收費,那麼聯發科僅今年一季的5G手機晶片,就需要向華為支付1.325億美元(約新台幣43.5億元)的專利許可費。
若再算上4G手機、Wi-Fi 6、物聯網相關晶片,聯發科一季可能就需支付超過2億美元(約新台幣65.6億元)專利許可費,一年下來可能超過8億美元(約新台幣262.8億元),以聯發科2023年營收4334.4億元來看,約占6%。
不過,一切仍須視後續訴訟及協議結果而定。
盤算2:華為手機處理器市占居後,壓制聯發科領先氣勢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指出,華為這次提出侵權訴訟,亦具有壓制聯發科市占領先氣勢的作用。
根據研究機構Canalys統計,2024年第一季全球手機應用處理器(AP)市占率,聯發科以39%高居第一,其後依序為高通25.7%、蘋果6.8%、紫光展銳8.9%、三星6.2%。不過華為旗下的海思市佔僅2.7%、位居第六。
盤算3:不再被美國單方面壓著打,中企亮劍反擊
另一方面,美中科技戰持續延燒,專利訴訟也成為華為和其他中國企業,回擊美國及盟友的常用武器。
無獨有偶,中國記憶體大廠長江存儲近日告上美國加州法院,指控美光侵犯其3D NAND Flash、DRAM等11項專利,要求法院勒令停止美光在美銷售侵權產品,並支付專利使用費。這是自2023年11月以來,長江存儲第二度在美控告美光侵權,外界解讀,此舉意在取得和美國政府抗衡的籌碼。
長江存儲於2022年底,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在先進製造設備及技術的取得上受到限制,隨後,中國政府則以禁止政府單位電腦使用美光的記憶體產品作為反制 。
劉佩真表示,隨著美國總統大選越來越接近,某種程度上中國會開始採取較為激進的動作,包括侵權訴訟的模式,期望在科技戰被美國一面倒制裁的局面中,尋求突破的契機。
華為聯發科專利訴訟案後續發展?
根據中國媒體《科創板日報》報導,研調機構Omdia首席分析師楊光指出,華為手中擁有許多專利,肯定要尋求授權變現,價格談不攏透過訴訟來尋求最終協議,也是業內經常採用的辦法。至於訴訟的結果,或為雙方和解、或為一方向另一方支付一定的授權費用。
先前華為和高通(Qualcomm)也曾針對專利糾紛長期談判,雙方於2020年簽署協議,當時以華為向高通支付18億美元(約新台幣591.1億元),終止自2017年以來的專利糾紛。楊光認為,華為和高通的談判中,可能高通更站主動地位,但對於聯發科,華為是優勢的一方。
聯發科於手機晶片的高市占率,一大部分來自小米、Vivo、Oppo等中國客戶,因此聯發科的處理應對不可不慎。而專利訴訟要有結果通常歷時甚久,值得持續留意後續發展。
資料來源:Tom’s Hardware、快科技、科創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