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日前接受《彭博》訪問,發表他對台灣的看法。他認為,台灣距離美國9,500英里(約15,286公里)以外,但僅距離中國68英里,美國要捍衛在地球另一端的小島非常困難。
川普認為,「台灣確實100%奪取了美國的晶片事業,認為台灣應向美國付費。」「我不認為我們這樣做和保險有什麼不同。為什麼?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
他更說,「我們有多蠢,他們拿走我們所有的晶片事業,他們非常有錢。」
言下之意是,川普認為美國保護台灣,就宛如美國提供台灣保險,台灣必須付「保險費」。
「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MAGA)」,是川普的競選口號以及執政時的中心思想。很多人認為川普是商人性格,基本思維是以利益為主的考量,所有的事都可談,只要條件有利己方,一切皆可行。
川普治國一切以美國利益為優先,而且他往往「心直口快」想到就說出,所幸他的幕僚在執行面會有較多的考量,這也讓川普經常修正自己的講法,這在他就任總統期間經常發生。
也許這幾年來,台積電成為國際媒體的寵兒,很多知名國際媒體經常報導台積電在晶圓代工市場的傑出表現,讓川普直覺台積電「技壓」美國廠商,「搶」美國公司的生意,「搶」美國人的就業機會,因而心生不滿。
川普的想法是,美國過去在半導體產業叱吒風雲,怎能讓台灣獨領風騷?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直覺上認為台灣奪取美國100%的晶片生意。
台積電真的搶走美國晶片事業嗎?真實情況是什麼?
通常在統計半導體市場,是以 最終晶片出貨金額 來計算,晶圓代工是晶片製造中的一環,因此晶圓代工不列入整體晶片市場的統計中。舉例而言, 全球十大半導體公司排名不會有台積電 ,只有輝達、英特爾、三星電子等有「晶片成品」的公司。
因此儘管川普認為台灣奪走100%美國晶片事業,實際的情形並非如此,美國仍是半導體產業的老大。
2022年美國半導體產業占全球48%,高居第一。其次為韓國占19%,日本與歐盟各占9%,並列第三。台灣占8%居第四,中國占7%居第五。
2023年美國半導體產業占全球50.2%,較2022年上升2.2%,高居第一。其次為韓國占13.8%,較2022年大幅下滑5.4%,主要的原因是記憶體市場不佳。歐盟占12.7%,較2022年上升3.7%,主要原因是車用、工業用半導體市場穩健,居第三。日本則占9%,與2022年持平,居第四。中國占7.2%居第五,台灣占7%居第六,主要原因是手機、消費電子、記憶體市場衰退。
由此可見美國仍「喊水會結凍」穩居半導體市場老大,川普「錯把馮京當馬涼」,誤會大了。
蘋果、輝達之所以強大的關鍵,是有台灣作為背後推力
台積電是「特級打工仔」,為很多美國公司生產先進晶片,創造美國公司高額營業額及利潤。例如蘋果公司仰賴台積電的先進製程,生產性能高超的處理器,創造iPhone、iPad、Mac電腦等優異的性能,為蘋果公司創造出鉅額的利潤。
輝達、高通、超微甚至英特爾等美國公司,都在台積電代工生產晶片,台積電為他們創造出領先全球的產品。
台灣(應該是指台積電)沒有搶走美國的晶片生意,而是在背後為美國晶片生意「出力的推手」。
為了讓美國再次偉大,川普在他任內(2020年間)力促台積電赴美設廠,相信他應該有印象,不過為了選舉「語不驚人死不休」,川普將台灣描述為需要美國保護的對象,不僅遠在萬里之外,又搶走美國的晶片生意,因此台灣必須付出代價。
其實,台灣早就付給美國「代價」,台積電的晶圓代工扶持許多美國IC設計公司,讓它們的產品在全球市場發光發熱, 沒有台積電、就沒有這些「平地而起」的IC設計公司 ,輝達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台灣付出的代價是以優異的技術製造出複雜的晶片,讓美國公司「馳騁全球」,獲取鉅額的利潤。
面對新的政治局勢,台積電要注意什麼?
面對一位「反應、行事超快」可能成為下一屆美國總統的川普,因應之道是超前部署,在川普尚未獲得大位前,進行遊說,讓他了解台灣狀況。台積電等公司,應向川普解說半導體生態系以及供應鏈角色。
相信台積電應該已經開始對美國兩黨總統候選人,及參眾兩院議員進行遊說,以確保台積電不會被誤解、不會被「扣帽子」。
除此之外,台積電也要慎防被扣上「 壟斷帽子 」。
7月18日,台積電在法說會提出「晶圓代工2.0」(Foundry 2.0),重新定義晶圓代工產業範疇。除了原有的晶圓代工外,再加入了封裝、測試、光罩製作與其他,以及所有除了記憶體製造外的整合元件製造商。
這樣定義的目的是將晶圓代工產業的規模擴大,依此定義2023年全球晶圓代工市場規模將由1,150億美元,提高到2,500億美元。台積電的市占率由60.3%下降到27.7%。
這可讓台積電市占率超高的數字,變得不那麼顯眼,不過這種定義方式能否獲得大家共識,仍在未定之天。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