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媒體問答開場還有20分鐘,黃仁勳卻提早邁出休息室,站在南港展覽館偌大的4樓長廊上,標誌性的皮衣格外受矚目,吸引大批媒體蜂擁,要求合照的人潮更是不曾間斷。社群擴散是絕佳的公關操作。連續2年,整個台灣幾乎都是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的舞台。
他絕非傳統執行長,從不做1對1會議,而是領導60位高階主管向他直接報告,對表現欠佳的員工很少開除,「我寧可折磨他們,讓他們可以成就非凡。」對他而言,與熟悉的人一起共事、歷經苦難並成長,是輝達邁向卓越的關鍵。
AI為黃仁勳帶來無限風光,卻鮮少人檢視他走過的漫漫長路。究竟這位全球最有價值企業的男人,是抱持著怎樣的信仰,一路奮戰至今?
在OpenAI橫空出世前,黃仁勳拖著輝達走了近10年,背後支撐的,是對AI工業革命的深信不疑。
近期與金服務商Stripe執行長克里森(Patrick Collison)對談時,黃仁勳重申了對新工業革命的願景:「在上一次工業革命中,人類將水加熱後變成蒸氣,透過機器將蒸氣轉換成電子;而這次新的工業革命,則是輸入電子,最後產生符元(token)。」
AI模型是由各種符元組成的,黃仁勳既認為AI推動了新工業革命,那麼符元理應要被大量製造,「我們需要一種新工具來產生符元,那就是GPU(繪圖處理器)。」符元組成的AI模型催生了人工智慧,可應用於各種領域中,「這些符元被重新表示成如蛋白質、語言、化學物質、圖片、影片和機器人關節。」
而量產符元的資料中心,則被他喻為「AI工廠」。從這個角度來看,作為AI平台的輝達無疑是最強大的軍火商,從GPU、設計平台、開發軟體到生態系一應俱全。如同電力是人類上個世紀的重要資產,符元也將是下個10年有價的存在,「也許你現在聽起來很奇怪,幾年後一切都說得通了。」
「強心臟」遊說金主,押寶AI十年告捷
除了發展技術,黃仁勳還必須全力說服作為頭號利害關係人的董事會,強調他的洞察,全都經過層層嚴謹的邏輯推論而得。
全球已建造數兆美元價值的資料中心,但隨著CPU(中央處理器)的算力逐漸走到盡頭,加速計算勢在必行。這成為他堅持多年、反覆檢驗過的核心理念,「董事會相信了這件事,因為他們看見我對這項趨勢如此深信不疑。」
換個角度,則不免讓人生疑:這是固執,抑或是強大決心?兩者僅有一線之隔,黃仁勳表示,為了避免剛愎自用,他經常檢驗自身的中心思想,確認問題仍未被解決,市場缺口依舊存在,「至今我還是會這麼做。」
《紐約客》引述一名深度學習學者卡坦察羅(Bryan Catanzaro)的比喻,將持續研究神經網路的學者稱之為「荒野中的先知」。可見得AI過去是多麽地被市場忽視,黃仁勳仍頂下來自華爾街投資者質疑的壓力。「10年過去了,他(黃仁勳)是對的。」 卡坦察羅說。他同時也是輝達早期實習生,目前則擔任應用深度學習研究部門副總裁。
如今,輝達掌握著全球95%生成式AI的市場,語言模型發展則是輝達市值能否邁向4兆美元的重點。「我認為ChatGPT讓計算(computing)民主化;但Llama 2民主化了生成式AI。」黃仁勳說。
即是如此,AI模型的發展仍處早期階段,黃仁勳提出2點佐證:第一、模型的準確度每年會提升1倍;第二、人類為運用模型達到更精準的結果,勢必需要迭代模型,「我認為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黃仁勳的AI長征,印證著矽谷流傳的「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假裝它直到你成功)。」他也仍不忘化身最佳傳教士,呼籲大眾應該更積極地使用AI,「你不會因為AI失去工作,而是因為使用AI的人而失去工作;公司不會因為AI而倒閉,而是因為其他使用AI的公司而倒閉。」
黃仁勳
輝達共同創辦人,1963年出生於台南、1972年移居美國,擁奧勒岡州立大學電機工程學士及史丹佛大學碩士學位。擔任執行長已30年,是科技產業在位時間最長的執行長,也是當今最成功的華裔創業家,目前身價新台幣3.6兆元。
責任編輯:謝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