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大砍650人!Xbox部門今年第3度裁員,為何收購「動視暴雪」後主機仍賣不動?
微軟大砍650人!Xbox部門今年第3度裁員,為何收購「動視暴雪」後主機仍賣不動?

繼今年稍早微軟(Microsoft)對遊戲業務裁員 1,900 人之後,近日宣布再次大規模裁員,裁減Xbox遊戲部門約650名員工,這將是自2023年10月收購動視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以來的第3次裁員,總裁員人數來到2550人。

Xbox執行長菲爾史賓塞(Phil Spencer) 在一封公司備忘錄中表示,這次的裁員是為了組織業務以達成長期成功,「作為調整收購後團隊結構和管理業務的一部分,我們決定在微軟遊戲部門裁減約 650 個職位。」

他進一步說明,此次裁員主要影響的是公司職能部門和支援性職位,「 沒有任何遊戲、設備或體驗被取消,也沒有任何工作室因此遭到關閉 」。

在今年年初的裁員計劃中,微軟已接連關停了多間遊戲工作室,如音樂節奏遊戲《完美音浪》(Hi-Fi Rush)開發商 Tango Gameworks和射擊遊戲《血色降臨》(Redfall)開發商 Arkane Austin,相關員工也連帶被解僱。

值得注意的是,微軟不斷在削減Xbox的成本,而新一波裁員的背後原因,可能是來自Xbox遊戲部門的營運壓力,因微軟花了690億美元收購動視暴雪,為了控制成本並整合動視暴雪,遊戲部門現在面臨更大的壓力來提供回報。

動視暴雪
微軟於2023年收購遊戲公司動視暴雪。
圖/ Activision Blizzard Facebook

Xbox遊戲機銷量下滑!收購動視暴雪抬高遊戲營收成長

史賓塞近期堅稱,微軟的遊戲經銷權「正變得愈來愈強大」,Xbox遊戲機的玩家數量也達到了歷史新高,在今年2月宣稱擁有3400萬名玩家用戶,然而Xbox遊戲機的銷售在最近一季度大幅下滑。

根據微軟財報,硬體收入年減42%,相比第一季下降了 7%,且在此之前的幾季也一直在穩定下降。另外,與去年同期相比,雖然遊戲內容銷售營收整體表現不錯,甚至創下季度記錄,不過很大程度上是收購動視暴雪所帶來的成長推動。

遊戲收入年增44%,但其中48個百分點是來自於收購的影響,這表明Xbox這類非動視暴雪相關的業務表現不如去年。

疫情紅利結束,全球遊戲業走入「寒冬」,失業人數暴增

儘管微軟遊戲部門的裁員引起了高度關注,但實際上,整個遊戲業都處於低迷狀態。在全球疫情期間,遊戲產業曾歷經一段繁榮時期,但隨著疫情逐漸平息,就業人數也大幅下降。2024年,遊戲產業共有超過11500人失業,這個數字超過了2023年10500人、2022年8500人的總和。

不只微軟面臨裁員風波,美國遊戲引擎商Unity在今年1月宣布大規模裁員25%,影響全球1,800 名員工;日本Sony在2月也宣布裁員,解僱900名PlayStation部門員工;任天堂(Nintendo)美國公司的測試部門進行團隊重組,裁員人數超過100名;世嘉(SEGA)因需求下降和通貨膨脹等因素,裁撤歐洲和英國團隊多達240員工,以及關閉多間遊戲工作室。

PlayStation
Sony在今年2月宣布裁員,影響900名PlayStation部門員工。
圖/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宣布裁員後,微軟也釋出新的遊戲進展規劃。10月將推出動視暴雪旗下的《決勝時刻:黑色行動6》(Call of Duty:Black Ops 6),作為首款在Game Pass遊戲訂閱服務上線的《決勝時刻》相關遊戲。

不僅如此,微軟也正打算將自家遊戲進駐到競爭對手的平台上,像是《印第安納瓊斯與偉大的圓環》將在12月上架至PC和Xbox,不久後也會登陸PlayStation 5。微軟還傳出將推出Xbox手持遊戲機的消息,並宣布將推出下一代Xbox遊戲機。

儘管遊戲部門面臨裁員和業績下滑的雙重壓力,但史賓塞仍然對未來充滿信心。他認為,微軟遊戲部門的多平台策略,將有助於為微軟的遊戲業務帶來更多的收入。

延伸閱讀:Disney+祭出限時優惠!年費下殺近5折「每月僅140元」,優惠期限、訂閱步驟一次看
OpenAI發布2款o1系列新模型!推理能力大勝GPT-4o,可解決複雜數學、編碼難題

資料來源:《The Verge》、《IGN》、《FORTUNE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蘇柔瑋

關鍵字: #微軟 #Xbox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