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重房市管制來了!限貸令後為何還要緊縮?央行看到什麼警訊?關鍵問答一次看
史上最重房市管制來了!限貸令後為何還要緊縮?央行看到什麼警訊?關鍵問答一次看

央行決議升準不升息、祭出第7波選擇性信用管制,雖然擴大房市管制措施在預料之中,但這波出拳力道堪稱史上最重,不僅首次針對有房子、沒房貸族群納管,央行總裁楊金龍更直言「要給投資客、投機客一個lesson(教訓)」。

這次的房市管制決策對央行是很困難的決定,也承受很大壓力,究竟央行看到什麼警訊,即使壓力再大也要降溫房市,中央社整理楊金龍關鍵問答,讓讀者一次看懂。

央行9月19日理監事會決議調升存準率1碼,且祭出第7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共有4大措施,第1,新增規範自然人名下有房屋者的第1戶購屋貸款不得有寬限期。第2,自然人第2戶購屋貸款最高成數由6成降為5成,並擴大實施地區至全國。

第3,公司法人購置住宅貸款、自然人購置高價住宅貸款及第3戶(含)以上購屋貸款的最高成數由4成降為3成。第4,餘屋貸款最高成數由4成降為3成。最新房市管制措施於明日起實施。

問:央行看到什麼警訊,決定祭出最強力道的房市管制措施?

答: 今年8月底,全體銀行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率(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居高,達37.5%,接近2009年10月的歷史高點37.9%,而且現在銀行信用資源向不動產部門傾斜的情況比2009年更嚴峻。

過去房市過熱引發危機的狀況有個共通點,市場普遍認為房地產會一直上漲,尤其是1990年代日本資產泡沫破滅,以及跟2007年至2008年間的美國次貸風暴,均顯示不動產市場過熱引發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已有先例,當時有個狀況是社會大眾認為市場是efficient、有效率的,到達一個點後會自動調整,但反而沒有,市場直接垮下來。

這次央行頂著龐大壓力做出決策,是因為特殊時期必須有嚴肅措施,央行要釋放訊息,不能讓市場認為房市會一直往上走。

問:先前才剛鬧出房貸荒,為何央行還要再緊縮?

答: 房貸荒的問題不是資金不足,而是信用資源失衡,以銀行法第72條之2規定(銀行不動產放款比率紅線為30%,俗稱不動產放款天條)來看,國銀達到26%以上已經有21家,而且都是大銀行,很顯然,信用資源明顯傾斜到不動產、傾斜蠻大。

央行先前已對國銀做出道德勸說,為何只採道德勸說,因爲「讓大象轉身要小心,快速轉身會跌倒」,我們要讓他慢慢的、但也不能太慢。未來一年,會持續關注各銀行改善成效,並透過實地查核,督促銀行落實執行改善方案。

至於央行整體政策基調是否緊縮,就房地產來講,如果不動產放款集中度下降,就可以釋放資源給其他部門,特別是製造業;若信用資源順利移轉至具有生產力的部門,整體來講,也不能說是緊縮。

問:央行再度調升存款準備率1碼,會不會讓民眾更難申辦房貸?

答: 銀行本身有足夠的資金,央行調升存款準備率1碼,不認為會加重房貸荒現象。調整存準率的目的是希望讓銀行放貸更謹慎,也不會影響民眾首購需求,以及業者推動都市更新、危老重建、社會住宅以及企業建構自用廠辦等所需資金。

先前的房貸荒產生很多抱怨,但那些抱怨「至少有一半以上,是投資客跟炒房客在抱怨」,央行要給投資客、投機客一個lesson(教訓),不再是很容易想貸多少、就貸多少,也藉這次機會告訴社會大眾,房市確實必須cool down(冷卻)。

問:央行這次打房力道堪稱史上最重,是否也考量大環境將走向寬鬆,央行再不出手將錯失時機?

答: 國際環境確實朝寬鬆的方向前進,美國聯準會也已宣布降息,確實要把握緊縮的機會,「該做的時候,就快一點做」。

不過相較之下,台灣還是有緊縮的空間,特別是在房地產這塊。

央行發現,去年中以來,銀行不動產貸放衝得非常快、成長率非常高,代表銀行貸放的標準下降、比較寬鬆,這讓央行聯想到美國次貸風暴,當時金融機構對信用評等較低的借款者提供次級房貸,且核貸條件過於寬鬆,這是過去犯下的錯誤。

希望藉由這次政策實施,讓銀行對於不動產貸放更謹慎嚴謹,不要太過浮濫。畢竟房地產不像其他市場有修正機制,往上走的階段,一不注意就容易硬著陸,最好在適當時機、做適當措施,讓它軟著陸。

問:央行升準不升息、祭出房市管制,目前貨幣政策基調為何?

答: 貨幣政策整體來說目前還算balance,央行現在政策利率雖然跟16年前一樣高,但是像商業本票等市場利率已經比先前還要高。房地產部分的確是緊縮,希望讓銀行不動產貸款集中度下降,釋放信用資源到其他產業。

問:先前央行對於新青安態度是不要對財政部「越俎代庖」,為何這次對房市下重手推出第7波選擇性信用管制?

答: 央行這次檢視房貸數據並未侷限在公股行庫8家,而是檢視全體國銀34家資料。如果有一家觸及不動產放款上限,民眾申貸便會挪移到其他家,進而影響銀行的房貸審核能量,當市場整體亂起來時,財經部會包含央行、財政部、金管會都會一起考量做決策。

新青安方案已經有調整做更嚴格的審核,央行這次也是給國銀1年期間去做調整,希望銀行信用資源可以提供給最需要的那群人,兩者立場一致。

問:央行8月找國銀喝咖啡後,府院相繼出面安撫民心,府院是否伸手干涉央行決策?

答: 央行政策並不受政治干預,從一開始到現在為止,包括今天決策,行政院跟總統府都沒有介入。而且行政院院長卓榮泰在行政院會發言、新聞稿中,也多次表示感謝央行對於市場穩定安全機制預先做了努力。

問:美國聯準會(Fed)宣布降息2碼,隨著美台利差逐漸縮小,央行會放手讓新台幣升值嗎?

答: 新台幣匯率是由市場決定,如果新台幣在市場上會升值,央行不會去阻止新台幣升值。央行唯一會做的是延緩升值或是貶值的速度,「要擋資金力道是沒辦法的」。外匯市場很複雜,像今年初很多貨幣都對美元貶值,後來才又逐漸升值。

問:今年第4季有美國總統大選變數,央行怎麼看美國選舉結果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是否可能重新引發通膨隱憂?

答: 美國總統大選中,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和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的政見很不同,兩人對中國態度也有程度差異,至於對於金融市場的影響,這是很複雜的事情。央行會密切關注美國總統選舉對市場的影響,並謹慎因應。

延伸閱讀:限貸令是什麼?會讓房貸戶「斷頭」?限貸令懶人包:限貸來由、各家銀行貸款情況一次看

本文授權轉載自:《中央社》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健康知識普及,卻未讓選擇變得容易。琳瑯滿目的營養補充品與建議,加上網路上碎片化、標準不一的資訊,反而讓判斷成本提高,許多人因此在起步階段就裹足不前。

「很多人其實想掌握健康,卻在資訊洪流中忘了相信自己身體的感受。」VITABOX® 營養師溜溜觀察,當選擇焦慮與資訊混亂成為常態,人們反而忽略了最簡單的事——傾聽身體的聲音。VITABOX® 因此在 LINE 推出 「AI 健康配速員」,透過對話幫助消費者重新找回與身體的連結,從內在需求出發,打造簡單好上路的保健起點。

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開啟健康對話第一步

「大眾常見的保健問題其實高度重複,但過去客服量能有限,我們常常得讓客戶等上兩三天才回覆。現在有了 AI,能即時解答基礎問題,營養師則可專注處理較複雜的個案。」溜溜說明,VITABOX®「AI 健康配速員」是一套全年無休的對話系統,平均每日處理超過 600 筆提問,其中約 90% 可由 AI 即時解決,僅有 10% 需轉由真人營養師接手。常見問題如「孕婦能吃哪些益生菌?」或「睡不好該補什麼?」等,AI 均能提供清楚、專業的建議。

若遇到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問題,則可透過機器人自動回應+AI+營養師的分層機制,轉接給真人營養師進行後續諮詢,有效縮短等待回覆的時間,也提升整體使用體驗。「我們不是單純導入 AI,而是選擇用 AI 互動來實現我們相信的一種陪伴方式,讓對身體的好奇與理解,不必等待。」

VITABOX
VITABOX® 營養師溜溜表示,「我們希望 AI 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陪伴每個人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需求。」
圖/ 數位時代

啟用方式也極為簡單,加入 VITABOX® 的 LINE 官方帳號即可一鍵啟動。系統會先詢問性別、年齡等基本資訊;若使用者無法清楚描述問題,AI 也能進一步拋出問題、比對歷史紀錄,或透過選擇題的方式,引導釐清隱性需求與個人目標。

「像是近期討論度較高的 NMN,不少人打成 NNN、MNM,所以我們也特別訓練 AI 的語意理解與錯字判讀能力,能親切引導確認:『請問你是想問 NMN 嗎?』即使輸入有誤,也能繼續獲得正確資訊,讓使用者感受到 AI 的理解與體貼。」溜溜指出,AI 的價值不只解答問題,還要能夠預判可能的模糊與錯誤,比使用者先想一步,做到主動理解、精準回應。

整合知識圖譜,打造 AI 與營養師的雙軌協作

這套 AI 系統由大型語言模型(LLM)驅動,結合 VITABOX® 多年累積的產品資料、CRM 數據、真實客服對話、營養學與醫學期刊,建構出可持續學習的健康知識圖譜。不同於傳統「問一答一」的機制,AI 採用語境分層邏輯,先從作息與飲食習慣切入,層層推進至保健建議,再進一步提供產品推薦,並不直接導向消費,反而強化使用者信任與參與感。

「我們不是在打造冷冰冰的機器人,而是塑造一個有溫度的健康夥伴。」溜溜強調,VITABOX® 延續 Make it Simple 的核心精神與一貫的品牌語調,講究準確,也講究陪伴與信任。

VITABOX
有了「AI 健康配速員」多問一點,營養師也能專注處理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專案。
圖/ 數位時代

為強化資訊安全與建議品質,AI 系統由營養師與產品團隊共同把關,建置完整的風險識別與回應邊界。當提問涉及藥物、疾病診斷等超出 AI 處理範疇時,系統即自動提醒使用者就醫或真人諮詢,避免誤導。

為了讓整體設計貼近使用者,VITABOX® 將 AI 健康配速員直接整合在 LINE 平台上,無需額外下載 App 或開啟網站。「我們並不改變使用者的習慣,而是在他們最自在的地方,陪伴他們開始健康對話。」

「AI 健康配速員」於 2024 年九月正式上線,初期封測滿意度不到五成,經三個月優化調整後,2025 年第一季提升至 98.7%。溜溜分享:「我們收到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用戶回饋,有顧客表示被『一秒就收到回覆』嚇到,覺得回覆既『精準』又『貼心』;也有顧客雖然猜到是機器人,卻仍感謝 AI 的『悉心回應』,甚至有人說:『你們的服務系統真的很好,跟真人營養師一樣厲害!』這些回饋顯示,AI 的回覆品質已能與真人營養師無縫銜接,讓顧客在體驗上幾乎沒有落差。」

最令人驚喜的,是品牌導入 AI 後,整體轉換率提升了 13%。「原本只是想減輕客服壓力、解決顧客的問題,沒想到竟然也助攻銷售轉換,真的是意料之外!」

愈簡單、愈不容易,VITABOX® 的選擇與堅持

AI 強大而即時,那還需要營養師嗎?溜溜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AI 是輔助,不是替代。它能處理多數標準問題,但人與人之間的細膩互動與臨床判斷,是 AI 做不到的。」她舉例,曾有使用者一開始以為是退化性問題,後來經過營養師協助釐清生活與補充習慣後,才發現另有可能的影響因素。這類交叉比對與個別化觀察,仍需仰賴營養師的經驗和引導。

因此,VITABOX® 保留「一鍵切換真人諮詢」的設計,當問題超出 AI 範圍,系統會即時轉由專業營養師接手。AI 專注於初步引導與問題分流,營養師則投入更具判斷力與價值的個案管理與產品研究。

VITABOX® 也是目前業界少數以 AI 提供「專業智能健康輔助」的品牌,跳脫傳統 FAQ chatbot,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對話設計。「健康的選擇,就是多問一點。多問一點,就能往健康的理想更靠近一點。」溜溜笑說,有了 AI,就不用擔心麻煩別人,什麼問題都能安心提問。「當營養師不用再回答重複問題,就能更聚焦在專案開發、營養規劃、檢測優化等工作。」

這樣的設計思維,也與一直以來的品牌理念相呼應。不上通路、不靠代言的 VITABOX®,始終專注於天然成分(A.A. Clean Label 無添加)、加乘配方(VITASYNERGY®)、安全驗證(SGS、BSI)與永續包裝(FSC 紙材、環保油墨)。從產品研發到服務設計,一以貫之地實踐「Make it Simple」的初衷。如今,「AI 健康配速員」更讓「今天開始享受健康生活」成為每個人都能實踐的行動起點,把保健變簡單,也更容易開始。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