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比特幣銀行成真!對個人及企業有什麼好處?台灣有望躍升亞洲資管中心嗎?
【觀點】比特幣銀行成真!對個人及企業有什麼好處?台灣有望躍升亞洲資管中心嗎?

近十年,比特幣在投資及金融領域裡的地位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過去的投機商品,到如今被普遍視為「數位黃金」(digital gold),能做為一種對抗貨幣貶值的價值儲存媒介(store of value),屬於一種不會產生被動收入的新型數位資產 (digital assets)。

傳統金融的專家們也接受了如此定性,並直接影響其資產配置及投資決策,包括專業投資機構,就像看待黃金和其相關投資標的一樣。

高盛集團創先例:提供以比特幣為抵押品的貸款

但我們可能都忽略了一點,就是比特幣的數位本質,讓它和黃金有巨大的不同,尤其是比特幣的高流通速度、不受時空限制,以及可即時驗證(verifiability)的特性,讓它能快速達成最終結算(transaction finality),更容易成為一種高效的抵押物,因此,比特幣被稱為優質抵押品(pristine collateral)。

大部分人熟悉房產、土地、黃金、股票等資產及證券,可以拿來抵押換取現金,對於不同類型的資產,在大部分國家有相對成熟的評估、審核及放款機制。

以房屋抵押貸款為例,由於房地產是許多人主要的資產,在需要借貸時,房產由於有地域及長期市場行情做為參考,因此對於放貸方,可以鑑定其價值並以之為據,再根據貸款價值比(loan-to-value ratio, LTV)決定授權貸款的額度。

但是房產的價格,其實有主觀的空間,因為即使依照同一地區近期成交的房產來做為鑑價參考,每間房子也有獨特的條件和狀況,可能導致該標的在需要脫手時,成交價格有大幅變動。

加上房屋之所以稱為不動產,也是因為其變現的速度相對較慢,無法在發生問題,例如客戶貸款違約或其他因素需要拍賣標的時快速變現,緩解急需現金的問題。

這一點,比特幣卻近乎完美地解決了,比特幣有相對公開、透明的市場價格及交易數據,更重要的是,其充足的流動性,讓即使發生急需變賣換現金的情況發生時,能非常快速、有效地執行。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於2022年4月提供了第一筆 以比特幣為抵押品的貸款 ,這是 華爾街接受比特幣成為銀行貸款業務一環的最新跡象

比特幣大跌.jpg
比特幣有相對公開、透明的市場價格及交易數據,更重要的是,其充足的流動性。
圖/ DALLE

比特幣轉型關鍵:被動收入

世界並沒有停下來,圍繞比特幣的金融服務正在成形。比特幣抵押及借貸,將扭轉一件事:比特幣將從無被動收入,轉為可生成被動利息。

MicroStrategy(NASDAQ: $MSTR)做為當今持有最多比特幣的上市公司,也是自2020年來股價漲幅最高的上市企業,其董事主席Michael Saylor公開說道:「一旦銀行開放託管和持有比特幣,加上財務會計標準委員會(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會計準則通過, MicroStrategy就可能拓展進入比特幣銀行業務。」

原因為何?Michael Saylor補充道:「如此MicroStrategy將能夠從比特幣的借貸服務中,產生大量的流動性,MicroStrategy原來已經累積的大量比特幣資產,配合借貸服務,將可產生利息收益,正式成為比特幣銀行。」

比特幣銀行將成真,台灣有望成亞洲資產管理中心?

比特幣銀行的概念,具體來說有兩大重要元素,全儲備銀行及比特網路,這也正是台灣可掌握的金融創新機會:

  1. 全儲備銀行 :託管用戶數位資產,並透過區塊鏈技術追蹤,確保銀行不會違規動用用戶資產,是比起採用部分儲備(fractional reserve)的傳統銀行更讓客戶安心的銀行。
  2. 比特網路 :比特幣挖礦的硬體設施中,有九成挖礦晶片來自於台灣,甚至可以說比特網路產自台灣,透過比特網路,提供人們想要的:一個全年無休,穩定安全的跨國儲蓄轉帳系統。(引用自外貿協會黃志芳董事長、李牮斯資深顧問合著「變局中的抉擇」一書)

市場對比特幣銀行及其衍生業務的需求,很可能是台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一個重大機遇,尤其是隨著GAAP及IFRS會計準則的更新,更促成個人及企業持有比特幣也能 無縫銜接傳統的財務及稅務體系 ,進一步推升了比特幣金融服務的成長。

未來,我們將會看到比特幣銀行出現以下具體服務:

  1. 託管服務(Custody) :傳統銀行提供貨幣的保管服務,同樣地,現在已經有機構提供比特幣的安全存儲服務,傳統銀行也正摩拳擦掌進入這個領域。例如美國合眾銀行(U.S. Bank)、紐約梅隆銀行(BNY Mellon)、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等,都已開展或即將開展比特幣託管業務。
  2. 交易與兌換(Trade and Exchange) :比特幣銀行或類似平台允許用戶直接通過其服務買賣或交易比特幣,類似於傳統銀行處理外匯的方式。
  3. 利息與貸款(Interest and Lending) :一些平台現在對比特幣持有人提供利息,功能上類似於儲蓄帳戶。此外,用戶可以用他們的比特幣做為抵押來借款,在加密貨幣世界中引入了傳統金融的信用系統。例如在今年比特幣大會(Bitcoin 2024)上,能直接與美聯儲交易的24家一級券商(primary dealers)之一的華爾街巨頭Cantor Fitzgerald,也是國家、機構買賣美國國債的做市商,宣布了開辦比特幣借貸及金融服務。
  4. 綜合金融服務(Integrated Financial Services) :有些銀行和金融機構正在將比特幣整合到他們的服務中,允許在法定貨幣和加密貨幣之間無縫交易。例如萬事達卡(MasterCard)發行了多種可以用比特幣支付的信用卡。

目前進入比特幣金融業務的國際銀行如下表:

傳統銀行/金融機構 比特幣業務 開辦年分 屬地
U.S. Bank 託管 2021 USA
Goldman Sachs 抵押借貸 2022 USA
Deutsche Bank 託管 2023 Germany
Societe Generale 託管、交易 2023 France
HSBC 託管 2023 UK
Commerzbank 託管 2023 France
BBVA 託管 2023 Switzerland
DZ Bank 託管、交易 2024 Germany
BNY Mellon 託管 2024 USA
Standard Chartered Bank 託管 2024 UK
Cantor Fitzgerald 抵押借貸 預計2024 USA

(註:由於產業進展及法規變化快速,本表資料更新至2024年9月26日。)

比特幣銀行服務,對個人及企業有什麼好處?

一旦有了比特幣銀行服務,對於個人及企業將帶來深遠的影響:

持有比特幣的個人,可將比特幣交給合法合規且具備足額保險的銀行託管,獲取一定利息收益,或以比特幣為抵押物進行融資、貸款,繳納房貸、車貸等;對於企業來說,有了受監管的銀行提供服務,除了託管及借貸,將可帶來更便捷的財務及稅務優化選項。

曾提供多家企業財務優化策略的筌礸Sharon Ni顧問指出:

依據最新公告的國際會計準則,企業所持有的比特幣,在會計上可被認列為「無形資產」或「存貨」,並以公允價值計價,這時企業在財務上的可操作性將出現:

  1. 傳統的無形資產 ,必須依照會計準則分20年逐年在帳上貶值折價,而列為「無形資產」的比特幣,隨時有公開可查核的市場價格,不需要分20年貶值折價,而且有很大的機率會長期上漲,增加公司的資產,優化公司財報。當公司進行轉投資、併購或分割時,比特幣可大幅縮短鑑價時間,並將其做為無形資產作價投資。
  2. 將比特幣認列為「存貨」 ,企業可選擇在適當時機認列比特幣在公司帳上,計為當時存貨的價值,或售出存貨計入交易營收,優化庫存及買賣收益。當企業需要銀行授信時,做為「存貨」的比特幣增加了公司的流動資產並提高了短期償債能力,也就是說,企業可靈活運用比特幣在資產類別上的歸屬,調整資產負債表結構,針對銀行營授比優化。

當未來比特幣銀行及相關金融服務越趨健全,比特幣將可提供個人多元化的融資管道,並且更容易取得貸款,對企業而言,則能有多元工具提升財務結構與資本運作能力,進而提高企業競爭力。

piggy bank coin money
持有比特幣的個人,可將比特幣交給合法合規且具備足額保險的銀行託管,獲取一定利息收益。

金管會主委:打造具有台灣特色的資產管理中心

比特幣銀行的概念代表了傳統金融世界與新興加密貨幣領域的重要結合, 它提供傳統銀行業務無法提供的便利、安全與虛擬經濟整合性

隨著比特幣在全世界成為普遍採用的儲備資產、避險商品、結算工具及貨幣,也會大幅改變金融產業的景觀,比特幣銀行的角色可能會逐步擴展,並重塑我們對銀行的理解。

台灣有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和投資機會、有優質金融機構及龐大民間資金,金管會主委更表示: 不是要複製新加坡或香港經驗,而是在亞洲打造具有台灣特色的資產管理中心。

比特幣銀行的概念,正在形塑和落實中,若領先於趨勢導入,有很大的機會能幫助台灣彎道超車,躍升為具有主導地位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之一。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責任編輯:溫偉軒

關鍵字: #比特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在零售數位轉型浪潮下,顧客跨越線上線下,期待的是不中斷的體驗。但當據點與品牌日益龐雜,服務容易斷線,品牌該如何化解?

走過65年的恆隆行,代理超過29個國際品牌、據點遍布全台,為了突破這道難題,恆隆行打通零阻力的顧客關係路徑,實現品牌關懷。

多品牌、多通路的隱憂——體驗為何斷線?

「過去只要把好產品賣出去就好,但現在顧客期待的不只是商品,而是完整的體驗。」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恆隆行同時兼具代理、品牌與零售三重角色,若仍停留在以「產品為中心」的模式,隱憂很快浮現。

五年前,恆隆行在全台已有逾70個專櫃,各自經營 LINE 帳號。顧客跨櫃位或跨品牌諮詢時,因難以全面控管,提供風格一致、資訊齊全的回應,是一大挑戰;售後服務需要完整資訊,轉介客服的流程變冗長。

Omnichat
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
圖/ 數位時代

「顧客明明都是恆隆行的消費者,卻可能在不同櫃位得到不同解答,這就是必須解決的阻力!」陳思樺坦言,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對一個代理29個品牌、橫跨多通路的企業而言,零散不僅削弱體驗,也消耗內部人力。

這些挑戰讓恆隆行意識到,唯有在建立「一致性的品牌信任感」,並確實實踐「無阻力服務」,才能贏得顧客信任。

恆隆行從品牌關懷出發,打造零阻力的流暢服務體驗

帶著這樣的決心,恆隆行在2024年展開整合計畫。最核心、也是最棘手的任務,是將原本分散在各門市的70至80個 LINE 帳號,收斂為單一入口,並以三合一選單架構,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甚至是品味生活的多元需求。

Omnichat
恆隆行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將客服與門市串聯起來,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以及提升生活品味的多元需求。
圖/ 恆隆行

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客服與門市首次真正串聯起來。當顧客有維修需求時,櫃位人員能即時將案件指派至後勤單位,免去層層等待;顧客掃描 QR Code 綁定熟悉的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獲得建議與售後協助。現在,無論是客服維修或門市選物顧問,都能透過這個入口實現服務——從獲客、購買、售後保固到清潔耗材加購,任何階段都能延續一致體驗。

「顧客不只是收到推播,而是能延續自己的旅程,甚至和服務人員建立起信任連結,這就是品牌關懷。」陳思樺表示,這套架構也讓數據真正發揮作用。透過 Omnichat 與 91APP 串接,恆隆行得以整合瀏覽紀錄、點擊行為與線上線下購買紀錄等第一方數據,優化行銷推播,避免過度打擾,並累積更完整的洞察。

更重要的是,透過單一帳號的整合,成功打造出一個兼容多品牌、多銷售通路、多行銷管道的 LINE 官方帳號,在各品牌仍能保有個性化的溝通語氣與內容之際,仍統合進「One hengstyle」會員體系。換句話說,不論消費者來自直營門市、外部通路,或線上電商購買,最終都會成為 One hengstyle 會員,持續接受個人化服務。

恆隆行
恆隆行顧客掃描門市 QR Code 綁定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透過LINE官方帳號獲得後續建議與售後協助,打造暖心OMO服務。
圖/ 恆隆行

除了打通任督二脈,對外要無阻力,對內也要滑順。系統架構要保持彈性,能符合恆隆行內部跨部門協作。以前客服沒有系統可以評估,現在則可利用跨部門報表功能,幫助第一線人員即時掌握進線數與處理時長,讓服務品質有跡可循。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

隨著系統上線,成效很快浮現。數據顯示,恆隆行直營門市顧客中,每三人就有一人持續在線互動,顯示他們不再是「買完就走」,而是因服務價值留下來。隨著好友數持續成長,恆隆行官方帳號的封鎖率穩定維持在 31% 以下,遠低於零售品牌平均 65%。更重要的是,LINE 官方帳號帶來的轉換率比整體平均高出35%,每月新增線下綁定超過5,000筆,逐步累積成跨品牌應用的基礎。

這些成果不僅改善了顧客體驗,也提升了內部效率。陳思樺表示:「對外,顧客的問題能更快解決、售後不中斷;對內,櫃位人員負擔減輕、效率更高,這就是我們想實現的零阻力!」她補充,為深化品牌關懷,恆隆行持續優化服務腳本,確保顧客在不同場景中都能延續信任。「我們要的不是短期的 fancy campaign,而是長期的對話與陪伴。」

未來,恆隆行除了以第一方數據為核心,持續為各品牌打造專屬體驗,把洞察應用到服務腳本與行銷策略,後台報表也將強化分流與品質監控,讓內外流程更順暢。同時,也期待與 Omnichat 探索 AI 應用,例如將電話需求無縫轉接至 LINE、讓自動化回覆更具人味等,把「零阻力服務」推向更多場景。

Omnichat 台灣總經理翁忻閎回顧過往經驗指出:「很多單位一開始並不理解為什麼要改變,我們就透過 workshop 與教育訓練,協助內部釐清痛點、建立共識。」但他也強調,成功的關鍵不只在技術,而是企業轉型的決心以及統合方向的能力。「品牌要先想清楚,究竟希望帶給顧客什麼樣的一致體驗?內部目標是否對齊?」

他認為,唯有基礎建設完善、方向一致,OMO 才能真正落地,而 AI 等新技術也才能在這些基礎上發揮價值。恆隆行的轉型便是一例:將分散的服務觸點收斂為單一旅程,最終轉化為零阻力的品牌關懷。當顧客在任何節點都能感受到信任與連結時,零售商才真正掌握了主動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