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ssan撐不住!裁員9,000人、減產25%、淨利暴跌94%⋯日產汽車為何陷入存亡危機?
Nissan撐不住!裁員9,000人、減產25%、淨利暴跌94%⋯日產汽車為何陷入存亡危機?

日產汽車(Nissan)於11月7日宣布重大重組計劃,震驚全球汽車業界!

重組計畫包括 大幅削減全球生產量25%、全球裁員9,000人,並下調年度獲利預測 ,導致8日東京股市早盤一度大跌10%,創下自2020年10月以來的最低價,最終收盤跌幅則為6.05%。

日產汽車的全球員工總數約為13萬人,裁減9,000名員工約占總員工數的6.9%。

成立於1933年的日產汽車近期業績不佳。據《彭博社》報導,日產汽車7日公告, 今年上半年的淨利暴跌94%,並在過去六個月內燒掉了4,483億日圓(約新台幣942億元)現金 ,這迫使日產出售部分三菱汽車公司(Mitsubishi Motors )持股。

日產目前在三菱的持股比重約34%,計劃透過東京證券交易所賣掉約約三分之一,以周四收盤價計算,價值約686億日圓(約新台幣144億元)。

針對公司獲利表現不振, 日產汽車執行長內田誠(Makoto Uchida)宣布將從本月起放棄一半的薪酬。 內田也對投資者表示,日產受到「不僅是外部挑戰,也包括我們自身的問題」,暗指中國汽車製造商的急速崛起,以及日產訂定了過於激進的銷售目標。

「達成我們的銷售目標將是一個挑戰,」內田表示。「我們需要重建實力,讓我們能朝著更積極的方向前進。」

日產現在預計,本會計年度(至明年3月底)的營業利益,將由7月時所估的5,000億日圓大減至1,500億日圓(約新台幣315億元),較先前預測減少70%。管理層也將營收展望下調超過9%,意味著幾乎全年不會有增長。

特斯拉、比亞迪進逼,Nissan陷存亡之秋

內田自2019年接任執掌日產,當時公司正面臨前主席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離職後的存亡危機。然而,面對特斯拉(Tesla )和中國比亞迪(BYD)等競爭者,一直難以扭轉局勢,導致日產在主要日本汽車製造商中成績不振。

「日產是最弱的一個。」麥格理證券(Macquarie Securities)韓國分析師James Hong表示。「公司改善銷售的唯一辦法就是降價。」

內田現正進行三年期的企業重振計劃,施行至今已約八個月,但日產已在今年稍早不得不部分回撤計劃。在稍早的7月份,日產因在中國、日本和北美的銷售表現不佳,而將其全年營業利潤預測從6,000億日圓下調至5,000億日圓。

截至2024年9月的季度利潤則為320億日圓(約新台幣67億元),遠低於市場共識的650億日圓預測,更與去年同期的2,080億日圓(約新台幣437億元)差距甚遠。

問題是,為何產汽車在進行重振計畫後,反而營收大倒退?

原因1:「增產反攻」的豪賭失敗

彭博分析師吉田達夫(Tatsuo Yoshida)表示,主因在於「公司希望達成的目標,與可行性之間的差距太遠。」

舉例而言, 內田所提出的計劃包括擴展電動車型陣容、建立新的合作夥伴關係,並在2027年前額外銷售100萬輛汽車。換言之,是透過增產、擴大銷售來挽救低迷的獲利。

但麥格理銀行(Macquarie Group)資本亞洲能源轉型及商品主管James Hong指出, 公司的新車型缺乏足夠的混合動力車款,「在消費者對電動車需求下降的情況下,這是個大問題。」

反觀其他日系車廠,因滿足市場對混合動力車的需求,讓豐田和本田仍享有強勁的盈利能力。 以豐田為例,其在2023會計年度創下營收超過45兆日圓、稅後淨利來到近5兆日圓(約合新台幣1兆200億元)的歷史紀錄。

其中,油電混合車銷量躍增31%,達到370萬輛,車款包括小型家用車Corolla和休旅車RAV4,是豐田業績成長的最大功臣。

原因2:中國市場銷售疲軟

和許多國際老牌汽車製造商一樣,日產在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國的表現也陷入困境。今年6月,日產宣布將停止在常州的一個工廠的生產,原因是銷售疲軟。

日產現在預計,截至明年3月的財年將生產約320萬輛汽車,比上一財年減少近7%。公司還下調了零售銷售預測至340萬輛,並削減了對北美、中國、日本和歐洲等主要市場的預測。

今年3月,日產與本田汽車(Honda)及三菱汽車公司達成協議,將在軟體開發、電池及其他電動車零部件方面合作。這一聯盟可能會讓三家公司與豐田汽車與速霸陸(Subaru)、鈴木汽車(Suzuki)及馬自達(Mazda )的合作夥伴關係進行對抗。

面對未來的挑戰,內田周四表示,與雷諾(Renault SA)、三菱汽車和本田的戰略合作,將提升日產的投資效率和產品力。

旗下經典車款無數的日產,能否挺過這波危機,仍有代後續觀察。

延伸閱讀:本田揪日產、豐田拉馬自達,日系車廠2大聯盟成形!背後是命懸一線的轉型危機
接手日產前執行長戈恩爛攤子,他憑什麼大扭轉20年最虧局面?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李先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