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龍頭LINE Pay連加網路(7722)從興櫃轉上市,12月5日正式掛牌上市。
LINE Pay董事長丁雄注表示,很多人都問,為什麼LINE Pay選擇在台灣上市?他說,因為台灣是LINE Pay的起點,希望把一路以來營運的成果,向台灣用戶和投資夥伴一同分享。正式掛牌上市後,LINE Pay將加速國際化腳步,讓全球看見數位經濟支付發展的潛力。
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LINE Pay加入台灣資本市場別具意義,代表新經濟典範入列,相信有助提高投資人對公司的關注與資金募集能力。
LINE Pay於11月12日舉辦上市前業績發表會,董事長丁雄注表示,上市將是新的起點,未來將積極推動跨境交易、廣告銷售平台與票券等業務,要提供用戶更便利的服務,也要為商家創造更多商機。
自2015年在台灣正式成立以來,透過LINE POINTS經營支付生態圈,綁卡數超過1,830萬張LINE Pay如今用戶數已經突破1,270萬戶,等於每2位台灣人,就有1位是LINE Pay用戶。在上市後,LINE Pay的下一步是什麼?如何持續提升營運表現?
LINE Pay營運成績|截至10月營收51億元,年增31%
目前LINE Pay主要獲利來源是手續費收入,佔總營收83%,其次則為金融合作收入佔12%,廣告行銷平台收入佔3%。在龐大的用戶基礎下,加上非現金支付市場需求持續成長,LINE Pay營收穩步上升,截至10月為止累計營收新台幣51億元,年增31%。
丁雄注指出,LINE Pay從第三方支付開始奠定市場基礎,不過支付本身是高成本、低毛利的生意,在2021年才開始轉正獲利,LINE Pay也同步開發其他高毛利事業,與第三方支付相輔相成。
因此,LINE Pay旗下核心業務可以分成B2B2C與B2B兩大塊。以第三方支付事業為主的B2B2C,也包括與銀行發行聯名卡及點數回饋卡,LINE Pay資深副總張希雯表示,持續有與銀行業者談合作信用卡,未來依然有機會看到新卡片推出。
而B2B則包括廣告銷售、票券發行銷售等,例如星巴克的「星意禮」平台,就是整合支付管道與行銷資源,讓用戶能從LINE上送禮物給好友。
LINE Pay未來展望|重點發展跨境支付,支付生態圈擴展海外
在目前國內B2B2C與B2B版圖之外,LINE Pay已經將眼光放向海外。「如果把台灣市場建立的生態圈,拓展到海外市場,也能帶動台灣商店的交易營收。」LINE Pay跨境支付7月已正式於韓國開通,丁雄注表示,對LINE Pay本身來說,擴增支付據點與用戶規模,也有助提升第三方支付收入與行銷廣告收入。
跨境支付已經成為國內行動支付業者前仆後繼投入的一塊市場,包括街口、全支付與一卡通都已經與日本PayPay建立合作模式,可以在日本所有支援PayPay的店家消費。
對此丁雄注坦言,跨境支付是不容易做的業務,但也強調,並不認為有業者先與PayPay談好合作就等於領先市場,LINE Pay內部也不會因此「急起直追」,會循序漸進一步步擴展業務範圍。
丁雄注也提到,台灣電子支付業者與PayPay合作方式,是以綁定銀行帳戶作為交易方式,而屬於第三方支付業者的LINE Pay僅能綁卡交易,因此目前還無法循同樣合作模式與PayPay連結。
LINE Pay何時升級電支?可能分手一卡通嗎?
這背後原因來自台灣目前法規,跨境支付僅能以銀行帳戶儲值錢包來交易,尚未允許綁定信用卡交易。作為第三方支付業者的LINE Pay,也因此未能循此模式加入PayPay的跨境支付行列。
目前第三方支付業者僅能經營代收付業務,主管機關為經濟部;如果日均交易餘額高於20億,就必須「升格」為電子支付機構,主管機關將變成金管會,經營業務才能從代收付擴展到儲值錢包。
因此LINE Pay從2018年就與電支業者一卡通合作,補足儲值錢包功能,提供LINE好友之間的轉帳功能。而隨著用戶人數與交易金額持續上升,LINE Pay何時會升格為電子支付業者,以及升格後是否可能與一卡通分手,動向一直備受矚目。
LINE Pay執行副總張修齊對此回應,近年金管會在每個會計年度結束後,也就是每年2、3月,都會來函了解日均餘額,而截至今年前10月的紀錄,目前仍未超過20億,但的確「有些靠近」。關於與一卡通的合作,目前雙方定期每月有兩次會議,對於升格電支後的各種可能性都有討論,不過因為目前日均餘額尚未超標,還無法對外透露細節。
丁雄注則表示,若未來申請電支執照,LINE Pay也將重新訂定適合電支業者營運的商業模式,經營策略也將有所調整。 言下之意就是LINE Pay未來轉型為電子支付機構後,如何擘劃經營藍圖,還得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李先泰
本文不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