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波新創團隊登場!台灣食農科技新創加速器「好食好事」12月4日舉辦第七屆Demo Day,除了公布加速器的最新成績,邀請10家入選新創上台分享創新提案,也宣布從2025年起與扶田資本展開策略性合作,攜手共創食農新創生態圈。
「從產地到餐桌」,65家食農新創就位
「從產地到餐桌,最上游的智慧農業、中游的食品生技、供應鏈管理再到下游的餐飲科技,這一整條產業鏈都是我們關注的範圍。」好食好事基金會副執行長林薇真首先說明定位。
從2017年由「頂新和德基金」成立至今,好食好事加速器選進65家食農新創,加速後存活率達95%,所有團隊的總資本額達新台幣18億元、成長達101%。單看今(2024)年前三季表現,所有團隊的營收年增率(YOY)成長超過1億元。
「2024年,我們很榮幸迎來10家新創團隊加入,以及8位新的業師群,業師團隊規模來到65位。」林薇真表示,加速器的業師專長涵蓋多元領域,特別是商業模式定位(11%)與創業投資(10%),反映出早期新創對於這兩大領域的高度興趣,「透過40場業師輔導與新創工作坊,幫助新創打穩基本功,同時,今年也舉辦11場社群活動,與扶田資本、SIC等生態圈夥伴合作,促使資源在國內外流動。」
放眼國際,好食好事加速器在今年首次帶新創出海,「一口氣進軍4個海外市場,包括馬來西亞、越南、印尼和新加坡,目標為台灣食農科技新創提升國際影響力。」林薇真期許。
10家新創,涵蓋農業科技、循環經濟
今年登場的10家新創團隊,以下一次看:
1. 悠由數據:自研SaaS產品FarmiSpace,憑靠衛星資料(包含水份、葉綠素、氮含量等元素的光波反射數據)與自行研發的AI演算法,預測農作物收成時機和產量,準確率高達99.8%。
「你不再需要任何的硬體裝置,只需要上軟體平台FarmiSpace,框好你自己的田地範圍,它就會在3~10秒內告訴你:現在田裡有沒有缺水、有沒有缺肥、需不需要噴藥,還有它的生長狀況。」悠由數據創辦人吳君孝表示,FarmiSpace目前已經可以偵測超過180種農作物,服務累積2萬名用戶、遍及20多個國家地區,平均為客戶提升18~38%營收。
2. 擎壤科技:研發農用無人機,實現精準施肥、噴藥,解決農地產業嚴重缺工問題。
「我們連續5年,營業額成長超過100%。」擎壤科技創辦人陳恆燈分享成績,預計在2025年募資新台幣6千萬元:「已經有比較明確的投資人了,也正在找尋策略投資夥伴。未來,我們希望藉由服務增加、市場擴大,可以在3~4年左右的時間達到IPO的標準。」
3. 蓋婭智壤科技:開發「仿生地下灌溉系統」,意思是仿效生物與生態系統的演化特性,利用科技改從地底下澆水,將水直接輸送到植物根部。相比傳統地表灌溉,「地底灌溉」不僅可以有效節省75%用水,也能為農民省下3小時的工時,產品收購價增加80%。
除了台灣,蓋婭智壤已經在菲律賓與當地夥伴簽屬海外代理,以東南亞為起點拓展國際市場。共同創辦人林盈表示:「我們正在進行天使輪募資1500萬元,用於建立台北基地與招募成員,非常歡迎其他在東南亞布局的夥伴一起合作。」
4.:澄交生技:以腸道菌研發為主,運用在癌症輔助治療新藥開發,以及農業副產品開發,於2020年獲得國發基金天使投資。
5.:循創生技:專注黑水虻養殖,利用黑水虻的生物特性,解決食品製造業、餐飲業等領域的有機廢棄物,目前在苗栗、雲林都設有養殖場,預計明年可以每日處理30噸以上的有機廢棄物處理量體。
「假設把全台灣的廚餘都透過黑水虻來處理,我們能生產的昆蟲蛋白和肥料產品,最多只能供應國內需求的四分之一,供應量有限。但在這樣的架構之下,我們已經可以預期每年創造約60億元的營業額。」創辦人錢柏綸指出市場規模,「國內的廢棄物種類遠不止廚餘,我們也還沒有將衍生的碳足跡完全納入計算。因此這個產業的實際規模絕對遠超過一年60億元。」
6. 馳綠國際:2012年在日本與台灣創立自有鞋類品牌,以廢棄咖啡渣作為原料,減少傳統鞋材中的石化材料使用比例。馳綠曾經創下台灣鞋業群眾集資歷史最高紀錄,目前銷售終端已經遍布全球40多個地區。
「我們在疫情期間持續成長,去年超過新台幣2億元營收,達到損益兩平。」創辦人許佳鳴表示,公司將展開最新一輪A輪募資,目標2億元,期望在未來5年內達到30億元營收規模。
7. 陽光娜娜生物材料:陽光娜娜的專利製成讓香蕉假莖不再只是農廢,可以萃取纖維製成紗線、不織布與粉末狀生質材料,取代部分塑膠製品,其副產物經調和後還可以製成植物液體肥料,達到商業化需求。
8. 築鏈科技Gocochain:提供冷鏈物流配送中的智慧溫度監控服務,涵蓋輕巧易用的溫度記錄器CoTag、安裝於手機的專屬APP,以及建於雲端平台上的溫度儀表板,即可達成以資料保障貨物品質。
9. 奇點無限:透過大數據、雲端計算、AI等技術推出SaaS產品AIRouting®,協助國內物流公司提升其各階段的配送效率。平均而言,奇點無限可以為物流業者減少25%的運送里程、提升車隊運能至少3倍,也透過雲端與大數據的方案解決交接痛點。
「我們的TA只要上傳一份excel客戶清單,就可以在後台看到合適的配送路線與順序。」創辦人衷嵐焜表示,正在規劃將服務模組化,協助小型商家完成250萬公里內的路線規劃,以及800萬件貨品配送,預計年底前上市;針對中大型客戶,奇點無限提供API服務,透過客製化快速開發出專屬的調度與派遣系統,此服務已經研發超過3年,成功拿下新竹物流、裕利醫藥的訂單。
10. 植物蛋—煎給能:台灣雞蛋產業上下游存在不合適的產銷機制,9成蛋農無法改善生產環境與設備,蛋商收購模式也依然不平等。因應環境痛點,「煎給能」以綠豆、南瓜、紅蘿蔔等天然食材製成,推出植物荷包蛋,蛋白質含量不亞於真實蛋。
「我們在今年除了努力把團隊能量集合在一起,也參與投資新創,包含ECOCO、艾滴科技。」好食好事加速器執行長陳茂嘉表示:「受到扶田資本、AVA、永續影響力很多協助,也受到頂新的支持,後續會繼續努力,希望幫助台灣新創團隊再上一個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