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香港法院近期利用區塊鏈技術,向2個涉嫌非法活動的Tron錢包地址發送了「代幣化法律通知」,要求凍結其資產。
除了香港之外,英國與美國也有空投法律文件NFT到被告錢包的案例。
目前法律和區塊鏈結合仍然有許多挑戰要克服。畢竟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法律系統和規範,而區塊鏈是類跨國界的技術與應用,法律通知「上鏈」該如何運作,可能需要國際間進行更深的討論與合作。
香港向兩個涉嫌非法活動錢包發送「代幣化法律通知」
外媒《Cointelegraph》報導,香港法院近期利用區塊鏈技術,向2個涉嫌非法活動的Tron錢包地址發送了「代幣化法律通知」,要求凍結其資產。
根據報導,這些錢包被懷疑與網路詐騙有關,受害者損失了約265萬美元的穩定幣USDT。雖然部分資產已被嫌疑人轉移至交易所,但目前約有100萬USDT仍在相關錢包中。
傳統上,法律通知通常以面對面遞交、郵件或電子郵件方式送達,在無法找到收件人的情況下,通知會透過報紙或網路公告發佈。可想而知,針對匿名或難以定位的錢包持有人,這些管道都很難達成目的。
而此次協助進行法律通知代幣化的技術公司Macro Systems,其網路安全顧問Joshua Chu在接受《Cointelegraph》訪問時表示, 如果相關錢包在收到通知後仍繼續交易,將構成刑事法律違規。
而中心化交易所基於香港法定的「反洗錢與區塊鏈盡職調查」(Anti-Money Laundering and know your blockchain)義務,可能會對與這些錢包的交易抱持更謹慎的態度。
英美已經有案例
除了香港之外,其實英國與美國也有透過區塊鏈法律執法的案例。
例如在2023年的某個網路盜竊案中,受害者的2顆「Boss Beauties」NFT被非法轉移。在向英格蘭和威爾斯高等法院提起訴訟後,法院承認NFT為財產,並批准資產凍結令,防止更多未經授權的交易。同時,法院也允許透過空投NFT的方式,向被告發送法律文件。
而美國的紐約州最高等法院,也曾讓原告透過NFT空投的方式,向被告的加密錢包投送法律文件。
雖然法律及區塊鏈的結合已有案例,但仍有許多挑戰必須克服。例如受害者對區塊鏈應用不了解,可能無法利用或不曉得可透過這些技術追討損失。此外,法律業界人士對區塊鏈運作模式的熟悉程度也有限,增加了應用普及的難度。
再者,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法律系統和執行規範,而區塊鏈是跨國界的技術與應用,因此法律通知上鏈,就需要多國法律機構之間的合作,甚至制定更統一的國際標準,來解決跨國界的執法問題。
本文授權轉載自:We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