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電影片單推薦|笨錢效應、決勝女王⋯改編真實故事超受歡迎,你都看過了嗎?
春節電影片單推薦|笨錢效應、決勝女王⋯改編真實故事超受歡迎,你都看過了嗎?

近年不但商戰影集崛起,商戰金融電影也有愈來愈多改編真實事件並獲得成功的案例,尤其2013年的《華爾街之狼》和2015年《大賣空》既為觀眾解釋了複雜的金融操作(騙局),又有極佳的娛樂性,證明了金融電影也能賣出絕佳票房,此後的成功案例也愈來愈多,幾乎也都是改編自真實故事,底下就來盤點一下從令人印象深刻的經典商戰金融電影,到近年來的佳作。

一、《黑莓》BlackBerry(2023),AppleTV+

黑莓.jpg
黑莓
圖/ Apple TV+

沒錯你還記得「黑莓機」嗎?,Apple TV的《黑莓》講的就是曾經在智慧型手機初始期在北美市場迅速崛起、最後卻黯然收場的加拿大品牌黑莓機興衰的過程,這部加拿大電影以喜劇風格改編報導文學:由加拿大《環球郵報》記者Jacquie McNish和Sean Silcoff出版於2015年的暢銷書《失去信號:黑莓非凡崛起和壯烈衰敗的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黑莓機曾是在北美市場被認為最高端時尚的科技品牌,卻在20年後正式走入歷史,在研發和行銷面上,他們如何興起又為何不敵。

二、《Air》(2023),Amazon Prime Video

Air.jpg
Air
圖/ Amazon Prime Video

由《心靈捕手》經典組合再次聚首,班艾佛列克執導、麥特戴蒙主演的《AIR》,就是講述NIKE品牌在90年代如何取得NBA超級球星喬登的獨家合作,如何設計「Air Jordan」系列鞋款,一出就是二十幾代,而且直接讓本來市佔率邊緣的NIKE直接成為球鞋品牌坐二望一的新興品牌。麥特戴蒙飾演的角色既有球探的意味,又要懂市場行銷,透過他的視角我們看到品牌的戰爭與戰略該如何制定,他就是風雲背後的操盤手。

三、《俄羅斯方塊:版權之戰》Tetris,AppleTV+

Tetris.jpeg
Tetris
圖/ AppleTV+

同樣由Apple TV推出的《俄羅斯方塊:版權之戰》由英美合拍,因為這部片除了要談歐美當時如何取得超紅遊戲「俄羅斯方塊」的過程,也因為1980年代末當時還在冷戰結構下,美日商業公司跟俄羅斯政府的交涉過程困難重重,帶有點政治驚悚甚至間諜劇的味道(難怪要找英國合拍)。

電影評價相當不錯,還入圍了西南偏南影展,是少數成功攻入影展的串流電影。

四、《笨錢效應》Dumb Money,Netflix、My Video

Dumb Money笨錢效應.jpg
笨錢效應
圖/ sony

2023年的《笨錢效應》猶如「散戶版」的《大賣空》,改編自2021年真實的散戶起義逆襲華爾街的集體放空事件,在疫情期間透過網路串連的網路「義勇軍」,不管有買沒買的都一起在同一時間放空同一隻股票,為散戶在悶壞的疫情中殺出一條血路。由《老娘是譚雅》導演克雷格.格里斯佩執導,同樣角色精彩、節奏明快,是相當兼具娛樂、解氣和金融知識的作品。

五、《決勝女王》Molly’s Game,MyVideo、hamivideo、friDay

Molly’s Game.jpg
決勝女王
圖/ Courtesy of STXfilms

2017年、由奧斯卡影后潔西卡.雀斯坦主演的《決勝女王》也是部異數型的商戰片,因為雖然片中女主角茉莉真有其人,本片也是改編其自傳,但茉莉的「創業」走的是灰色地帶,她經營地下超高賭注的德州撲克局,不僅一切都要隱密進行,她的客戶也都需要資訊保密。因此這是一部既有犯罪驚悚元素,又帶有創業勵志性格的奇妙作品,卻也因此擦出全新的火花。

六、《型男飛行日誌》Up In The Air, MyVideo、AppleTV+

型男飛行日誌.jpg
型男飛行日誌
圖/ TM and © 2009 by DW Studios LLC. All rights reserv

作為2009年的舊片,《型男飛行日誌》可說是筆者自己的私心片單,雖然不完全是一般框架中的商戰片,但透過男主角萊恩(喬治克隆尼)飾演的人資顧問,片中可以看到高階外商的人力資源運作內幕,及高階主管的職場生活,他們似乎高高在上,卻又有難以訴說的苦(畢竟比起別人他們的苦好像都不算苦了),是中產階級職場人看了都會心有戚戚焉的作品。

七、《賽道狂人》Ford v. Ferrari,Disney+

Ford v Ferrari.jpeg
賽道狂人
圖/ 20th Century Studios

從英文片名便可知,這是改編真實賽車場上的福特決戰法拉利過程。整部電影處理兩個車廠(尤其偏重福特)經營上的困境,以及如何想盡辦法改善車款的缺點,乃至網羅最好的賽車手來出賽,最終分出勝負。不管是從商戰或車迷的角度,或你是《決戰終點線》的粉絲,《賽道狂人》都是你不可不看的重點作品。

八、《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MyVideo、 CATCHPLAY+

There Will Be Blood.jpg
黑金企業
圖/ The Clip Of YT

2007年保羅.湯瑪斯.安德森已經拍出他其中一部傳世之作,就是以19世紀末美國石油產業為背景的《黑金企業》,除了形塑出霸道、狡猾又堅決的實業家丹尼爾.尤普蘭形象,讓丹尼爾戴路易斯成功獲得奧斯卡影帝,劇中關於企產鬥爭、併購、陰謀,以及最精彩絕倫的父傳子世代永恆的矛盾,在在都寫出了經典深刻的描繪。

九、 《大賣空》(The Big Short)

大賣空.jpeg
大賣空
圖/ © 2015 Paramount Pictures. All Rights Reserved.

《千萬別抬頭》編導亞當麥凱此前的代表作,同樣用黑色諷刺的幽默手法寫複雜的人性,以次貸風暴為背景,透過片中少數「逆風」清醒的投資者,看到當時次貸風暴背後的問題,與美國對賭的氣魄與哀傷,都是在吸收理解這些金融手法操作之後,還留在心底的餘韻。

十、《狂人法則》(The Apprentice),院線熱映中

狂人法則.jpg
狂人法則
圖/ Prime Video

眾所周知《狂人法則》是以川普在商場上的崛起過程為主線劇情,但更有趣的是這個成長的過程,著重在他與爭議性律師羅依科恩相識以及「被培育」的過程。

羅依科恩由《繼承之戰》的傑瑞米史壯飾演,在劇中只能被父親壓著打的他,在《狂人法則》中則是擔任企業導師(mentor)的角色,他教導川普在商場上的各種鬥爭手段,形塑了一代狂人如何在房地產界站穩腳根,最後帶到這些特質如何運用在總統選舉中,可以說把川普各面向都大膽刻劃了出來。

其實商戰電影比起影集,知名者眾多,從《魔球》、《奪命金》、《社群網站》、 《黑心交易員的告白Margin Call》等等都是經典,針對不同產業觀眾可以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去找到片單,本篇文章介紹的電影著重在兼具藝術價值與娛樂可看性,而且對於職業背景有較完整地描繪陳述,希望大家在看片之餘還能寓教於樂!

延伸閱讀:台灣人都在追哪些Netflix影集?全球排行榜有哪些?2張表秒看懂

Netflix最夯電影是哪些?2024排行榜解析:英雄動作大片不香了?新關鍵字是這兩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