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唯一烏雲是它!專家看半導體新局:川普2.0對台灣「憂中帶喜」
06

台積電唯一烏雲是它!專家看半導體新局:川普2.0對台灣「憂中帶喜」

專家指出,AI持續驅動成長,2025年全球半導體業預測成長13%、台灣半導體業則成長16%,中間的差距在於「台積電」。

《數位時代》此次採訪8家半導體設備、材料、廠務業者,多為近3年內資本市場的新面孔,堪稱是「Chip Taiwan」台灣隊。放眼全球局勢,美國總統川普打算對台生產的晶片徵收100%關稅,未來可能上演什麼劇本?專家這樣看。

2025年1月20日,川普(Donald Trump)就任第47屆美國總統。相隔4年重返白宮,川普先前在競選期間,曾高喊「台灣搶走晶片生意須付保護費」,並揚言應對台灣晶片課徵關稅,引發外界關注台灣半導體命運。

就在競爭對手英特爾(Intel)和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遭逢亂流之際,台積電繳出亮眼的2024年成績單,以全年營收新台幣2.89兆元和年成長率33.9%,創下新紀錄。當不按常理出牌的「川普2.0」,對上氣勢如虹的台積電,雙方將如何交鋒?台灣半導體產業,又該如何迎戰?

台積2025年照樣旺!續演一個人的武林,對手難見車尾燈

聚芯資本管理合夥人、前外資半導體分析師陳慧明認為,AI將持續驅動成長,2025年全球半導體業預測成長13%、台灣半導體業則成長16%,「中間的差距在於台積電。」

陳慧明分析,台積電2025年營收預期年增25%,成長動能分別來自雲端服務商(CSP)的AI晶片需求,以及英特爾的Arrow Lake PC晶片等訂單。他強調,過去台灣科技產業發展好, 主要為蘋果產品帶動的「蘋概股」受惠;但近2年的成長引擎,轉為積極建置AI算力的雲端服務商,也就是從「從一顆蘋果救台灣」,變成了「CSP好台灣跟著好」。陳慧明表示,4大雲端服務商(微軟、Meta、Google、AWS)2024年的資本支出合計達2,000億美元(約新台幣6.58兆元),2025年預計將年增25至30%,顯示AI的投資潮還沒有停歇。

在資本支出方面,台積電於2024年第4季法說會,上修2025年全年資本支出為380至420億美元(約新台幣1.25兆至1.38兆元),高於外界先前預期的380億美元;相較之下,陳慧明指出,英特爾1年資本支出僅約100億美元(約新台幣3,296億元),由於製程技術的研發推進需要規模經濟,要迎頭趕上愈來愈難。

台積電在前景看好下,陳慧明直言:「唯一的烏雲是白宮。」美國政府可能加徵關稅,他認為,「關稅只是一個手段,不是最終的結果。」假若真的開徵,台積電很難完全轉嫁成本,因為大客戶如蘋果占台積電約2成營收,有較大的議價能力。

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也認為,美國政府是否針對台積電市占率過高,藉由反托拉斯議題進行操作,或是川普上任後,是否一反前總統拜登支持晶片法案的態度,造成補貼撥款有變數,都將影響台積電後續在美國的競爭力。

劉佩真提到,川普先前對「向台灣收取保護費」的說法,可能暗示著台積電須加大在美國先進製程的投資,「也就是縮短台灣與美國之間,像是2奈米或A16、A14(製程)的量產時間」,亦將是台積電可能面臨的考驗。

從2022年到2025年初,美國對中國的晶片禁令措施不斷,拜登於卸任前1周更使出最後一擊,將各國分為3級管制AI晶片出口。劉佩真預期,川普上台後,不論是關稅或其他制裁方式的力道必定更強,而除了壓制中國技術上的發展,「不同於拜登總統的『聯合盟友共同抗中』,川普將會想方設法壓低競爭國的勢力」,地緣政治干擾因素正在加大。

川普
近3年來美國對中國的AI晶片、半導體技術等管制措施不斷。劉佩真預期川普(圖)上台後,在關稅或其他制裁方式的力道必定更強。

美中科技戰再激化!台廠利弊參半、對中制裁「沒奏效」

劉佩真分析,隨著美國對中國的管制程度加大,「對台廠是利弊參半。」這是因為在去中化浪潮下,台廠雖有望獲得轉單,但管制措施的外溢效果在所難免。她舉例,2024年10月爆出「華為白手套」事件,華為被發現使用台積電7奈米製程晶片,疑似繞道向台積電下單;隨後就傳出,在美國商務部要求下,台積電自11月11日起,停止對中銷售7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晶片。

儘管台積電停止先進製程晶片輸中,但在強勁的3和5奈米製程需求抵銷下,預期對營收影響有限,快速變動的出口管制規定,更加考驗供應鏈廠商的彈性應變能力。對於美國下一波對中管制重點,劉佩真預估,可能將轉向HBM(高頻寬記憶體)與CoWoS等先進封裝技術。

此外,因應中國成熟製程的殺價競爭,美國政府於2024年12月23日宣布啟動「301調查」,此為針對認定存在不公平貿易關係的夥伴所展開的調查;若認定因差別待遇、不合理作法導致美國商業受損,將可祭出關稅懲罰、限制進口等處置。

陳慧明補充,美國政府制裁中國半導體的效果,以美台角度來看可能沒想像中好。以中芯國際為例,其2024年第3季營收中,歐美市場只占營收1成,但產能利用率卻達9成,顯示國產替代化效果顯現,美中市場逐漸脫鉤;並且,中芯有中國政府補助支持,實際資本支出可能被低估。

專家觀局〉

陳慧明(左): 聚芯資本管理合夥人、前資深半導體分析師,曾任瑞士銀行亞洲半導體主管、日本大和證券亞洲高科技主管

劉佩真(右): 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APIAA)理事與認證委員,專業領域為兩岸半導體產業

陳慧明、劉佩真看半導體
圖/ 作者提供

責任編輯:謝宗穎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