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飲料店業規模破1000億!一圖解密「餐飲產業全地圖」:早餐店、便當店⋯低調穩穩賺
台灣飲料店業規模破1000億!一圖解密「餐飲產業全地圖」:早餐店、便當店⋯低調穩穩賺

重點一:2024年台灣餐飲產業規模達8463億元,年增7.6%,成長幅度回落至長期區間, 便當/自助餐、團膳承包、早餐店成長強勁。

重點二飲料店業規模突破千億,成為繼餐廳業後第二個千億級次產業,反映台灣餐飲業獨特的「飲料經濟學」。

重點三:餐飲業面臨 食材成本波動、勞動力不足等營運挑戰 ,並著重於食安控管、新品研發、成本降低等發展規劃。

2004至2024年間台灣餐飲產業規模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約7.2%,展現穩健成長力道。

不過,隨基期持續墊高以及2018年台灣進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數比例達14%)後,餐飲產業成長幅度逐年下滑。

2020年,本土新冠疫情爆發致2020及2021年產業成長表現降至0.6%及-1.0%的近20年新低,2022及2023年產業在低基期上迎來連續兩年年增幅超過17%的報復性成長浪潮後, 2024年整體餐飲產業規模年增幅回落至7.6%的長期成長區間、營業規模增至新台幣8463億元。

各細項業別中, 2024年以便當/自助餐店、團膳承包以及早餐店業成長力道最為強勁 ,可以看出在歷經疫情期間的營運低谷以及疫後復甦帶來的強勢增長紅利後,整體餐飲產業擴張幅度再度回落至長期成長區間,市場重回理性供需發展,也使2024年成為觀察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後(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數比例達20%)餐飲產業重新發展與定位的重要時機點。

未來流通研究所歷年固定彙整台灣「餐飲全體次產業結構」年度數據總覽,並以產業樹狀圖方式呈現,為觀測整體餐飲產業結構與脈絡的絕佳工具。

樹狀圖不僅可快速清晰的呈現各次產業別與細項產業別的營收規模、成長率等關鍵數據,藉由各路徑數據間的簡單計算,更能夠進一步得出不同次產業別相對於各層產業結構的精準佔比。

餐飲業.jpg
2024年台灣餐飲產業規模年增7.6%至8463億元新高,年增幅TOP 3細項業別分別為便當/自助餐、團膳承包以及早餐店業。
圖/ 未來流通研究所

2024餐飲產業走勢:規模年增7.6%,飲料店成為千億量級次產業別

 洞察1:快餐&團膳業強勢增長

2024年台灣餐飲產業規模年增7.6%至8463億元新高, 年增幅TOP 3細項業別分別為便當/自助餐、團膳承包以及早餐店業 。在整體餐飲產業增長幅度顯著回落的大趨勢下,上述業別與連鎖速食店業2024年營收增幅均高於2023年成長水準,反映出強韌的營運實力與市場基礎。

2024年增幅位居首位的便當店/自助餐店規模年增21.7%、帶動營業額突破新台幣300億元、營業據點數亦首度超過1萬家,反映出平價餐盒商機的快速發酵;團膳承包業受惠於疫情後大量企業恢復供餐與結束遠距上班措施、以及南部科技產業園區規模持續擴大帶動,營業額年增幅達17.0%、排名第2;早餐店業近年在大型連鎖加盟業者陸續IPO、擴大展店與推出較高單價商品策略推動下,營業規模年增11.2%,為年增幅第3高的餐飲細項業別。

值得一提的是, 2024年飲料店業(包含手搖飲店、冰果店、咖啡館、飲酒店以及茶館等細項業別)營運規模年增5.6%至1048億元 ,成為繼餐廳業後、第二個規模突破千億等級的餐飲次產業別,反映出台灣餐飲業結構中獨樹一格的「飲料經濟學」。

進一步分析各細項業別可以看到,台灣餐飲產業過去以「2大2中」業態為核心業別:包括規模逾千億等級 一般餐廳&有娛樂節目餐廳業 (4277億)與 麵店/小吃業 (1287億)等2項大型業別;以及 連鎖速食店 (700億元)與 手搖飲店業 (568億元)等2項規模逾500億等級的中型業別。

不過,近年早餐店與便當店/自助餐店在強勢穩健的增長力道帶動下,2024年營業規模雙雙突破300億元門檻,分別達356億及315億元,成為台灣餐飲產業結構中下一批核心候選業別。

洞察2:2024年外食CPI增幅回落,火鍋類年增4.2%最高

2024年台灣外食費用物價指數年增3.1%至113.8,雖低於2022及2023年5.7%及4.0%的成長幅度,但高於2024年整體與服務類CPI年增幅。主計處指出,近年外食CPI增幅較顯著,餐飲業成長幅度扣除通膨影響後確實有所縮減,但仍保持微幅成長。

主要外食項目中, 火鍋類CPI年增4.2%至116.4(2021年平均=100),為2024年CPI增幅最高的外食類別。 若與2021基礎年度相較,CPI增長幅度最高的外食類別則為中式早點(2024年=120.4)及西式早點(2024年=119.7)。

2024六都餐飲產業變化:桃園市增幅為六都首位

截至2024年底,六都戶籍人口佔全台人口比例年增0.1個百分點至69.8%。在高度都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徵影響下,六都合計佔全台餐飲產業比例近20年間均穩定維持於80%左右。

佔比結構方面,位居首位的台北市比例自2004年的34.8%降至2024年的29.2%,台中市佔比自11.2%增至13.7%、新北市佔比自9.4%增至11.9%、桃園市佔比自9.0%增至9.6%、高雄市佔比自9.6%降至9.5%、台南市佔比則自5.5%增至6.5%。反映出在人口組成結構、長居戶數、家戶消費金額等外部社會因素影響下所形成的市場消長。

①台北市

2024年台北市餐飲產業規模年增7.7%至2472億,產業規模在六都中維持顯著領先優勢。主要業別中,一般餐廳、連鎖速食店、麵店小吃店、咖啡館、冰果店、餐食攤販等業別營業額均為六都中最高,尤其咖啡館營業額佔全台比例高達48.4%,使咖啡館業成為台灣單一城市產業規模集中度最高的餐飲業別。

②桃園市

2024年桃園市餐飲業規模年增12.2%至813億元,為六都中規模擴張幅度最高地區,增長表現顯著高於2004-2024年約7.7%的年化成長幅度(CAGR),反映出在人口移入與年齡組成結構相對年輕化的趨勢帶動下,當地餐飲市場近年擁有較強增長動能。

桃園市早餐店與一般餐廳業營業額年增幅已連續兩年位居六都之冠,尤其規模較大的一般餐廳業為2024年六都中唯一年增幅逾雙位數的地區。

③台南市

2024年台南市餐飲業規模年增7.8%至548億元。受人口結構與總量影響,台南市長期以來均為六都中餐飲市場規模最小的地區,不過,2024年受惠於南科台南園區吸引就業人口移入帶動,團膳承包業規模年增幅達99.9%,成長幅度為六都中最高。園區進駐效應同步帶動2024年台南市早餐店與咖啡館營收同步顯著增長。

2024餐飲業共通困境有哪些?

①營運挑戰:食材成本波動劇烈、勞動力不足

根據主管機關調查,2024年反映「食材成本波動劇烈」為主要經營困境的餐飲業者比例達65.6%,雖較2023年縮減7.1個百分點,但仍持續蟬連台灣餐飲業者所面臨最嚴峻的共通性困境。其下依序為人力短缺(61.5%)、人員流動率高(55.6%)以及人事成本過高(51.1%)。

進一步與2023年相較可以看到,餐廳業者中,同業競爭激烈、找不到合適地點、消費偏好變化快速為增加幅度最大的經營挑戰;飲料店業者中,則以人力短缺、同業競爭激烈、食材品質不易控管為增加幅度最大的經營挑戰。

人力配置與熟練勞動力為決定餐飲業營運效率與服務品質的重要關鍵,然而在適齡勞動人口持續縮減的壓力下,2024年指出面臨勞動力匱乏的餐飲業者持續增加,反映出超高齡社會趨勢所導致的勞動力不足危機已成為餐飲產業邁向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課題。同步帶動線上訂位等自動化技術解決方案導入比例持續攀升。

根據主管機關調查,2024年導入線上訂位系統的餐廳業者比例達50.5%、導入手機或平板點餐系統業者比例達46.4%、導入線上點餐系統業者比例達43.2%、導入送餐機器人比例達21.6%,均較2023年顯著攀升。

②發展規畫:加強控管食安、研發新品、降低成本為重點

未來營運發展規畫方面,2024年餐廳業者主要著重於加強控管食品安全(62.9%)、研發新型產品(49.3%)以及降低原材物料成本(43.9%);飲料店業者著重於研發新型產品(61.5%)、降低原材物料成本(47.0%)以及加強控管食品安全(44.4%)。

進一步與2023年相較可以看到,餐廳業者中,加強控管食品安全與開創新品牌/新型態門市為增加幅度最大的發展計畫;飲料店業者以研發新產品與開創新品牌/新型態門市為增加幅度最大的發展計畫。顯見在台灣內需消費量體增長有限以及同業高強度競爭的經營環境中,藉由設立新品牌(多品牌經營)與開發新產品等作法,跨足不同消費區隔及擴張市場天花板,已成為餐飲業者突破成長瓶頸與擴大營運規模的關鍵策略。

延伸閱讀:3分鐘看完黃仁勳GTC演講精華!AI會旺到2028?最新GPU發展路線圖、概念股一次收

本文授權轉載自:未來流通研究所

責任編輯:李先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不只守成,更下一城!看kure.fit、Fullicon、華夏玻璃如何用亞馬遜讓傳產翻轉成國際潮牌
不只守成,更下一城!看kure.fit、Fullicon、華夏玻璃如何用亞馬遜讓傳產翻轉成國際潮牌

台灣上市櫃公司高達七成為家族企業,其中,中小企業佔比高達95%,在二代傳承創新的過程中,不僅面臨信任、制度、認同等管理議題,還必須透過創新思維與數位平台工具打造與持續深化市場競爭優勢,方可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生存、茁壯,甚至是成為產業變革者。事實上,這也是kure.fit、Fullicon與華夏玻璃積極透過品牌重塑、擁抱創新科技,以及透過跨境電商佈局全球市場的原因,並且成功在詭譎市場中屢屢創新突圍、締造佳績。

不只是傳承,更透過品牌經營讓家族企業酷起來!

成立於2019年的kure.fit是一間專注於女性健身器材與居家運動的品牌,透過亞馬遜美國站、英國站與中東站進行產品銷售,2025年上半年度,創下美國銷售年成長率358%好成績。kure.fit創辦人暨執行長黃永沅認為其中的關鍵是:「提供客戶高價值產品與服務,並透過亞馬遜全球開店快速拓展站點創新局。」

亞馬遜全球開店
kure.fit創辦人暨執行長黃永沅分享品牌打造經驗時,提到父親常說「服務」是家中工廠發展最關鍵的因素,這也是他創業以來一直銘記在心的價值。
圖/ 數位時代

黃永沅的創業故事——kure.fit 的成立——與家族企業息息相關。他說:「我父親黃泰翔擁有敏銳的市場嗅覺,幾乎你想像得到的消費性居家電子產品,我們家都生產製造過。為跳脫傳統製造思維、進一步擴展全球布局,2019 年回到家族公司後,我開始積極導入數位化與數據化手法以維持市場競爭力,同時也嘗試建立品牌,透過亞馬遜全球開店進軍海外市場,讓 kure.fit 在 2024 年憑藉可調式啞鈴組、壺鈴、加重手環等商品大幅提升營收獲利。」

他坦言,選擇亞馬遜全球開店,是綜合研究過市場及相關條件的必然之選。「台灣具有高度彈性的製造實力,卻苦無與全球用戶直接接觸的機會;而亞馬遜正好打開了這扇窗,讓我們能用最經濟、高效率的方式快速測試、修正與擴張,對新品牌來說,是極具價值的通路。」

他進一步補充:「上一代累積的資產讓我擁有比較多的機會探索與試錯,而亞馬遜全球開店則讓我可以用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布局全球市場。」例如,透過參與亞馬遜全球開店官方團隊為賣家提供的在地支持計畫與課程,kure.fit獲得一次性的帳號健檢、選品分析、營運問題排除,以及 1 對 1 經理輔導,大幅提升全球布局與品牌行銷的能力。

類似的二代傳承與創新旅程也發生在保健收納藥盒創新品牌–護立康(Fullicon)-身上。Fullicon副總經理李承樺認為:「二代不是只能接班,相反的,可以透過自有品牌創業、以亞馬遜全球開店將產品服務推向全球各地,創造嶄新的營收獲利。」

把時間回溯到2019年,為解決OEM與ODM客戶削價競爭亂象,李承樺在家人與客戶的支持下,啟動自有品牌–護立康(Fullicon)上架亞馬遜拓展業務,爾後,透過產品設計、功能強化、專利佈局與亞馬遜全球開店擴展國際市場業務,不僅成功將藥品收納盒打進日本站前三的成績、創下4.8/5的高消費者評價,更榮獲亞馬遜全球開店2024年度傑出賣家–「最速全球布局轉型獎」–的肯定。

亞馬遜全球開店
Fullicon副總經理李承樺分享,加入亞馬遜之後,透過世界級的品牌與市場資訊,他更了解專利的重要,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專利已經成為Fullicon營收來源一環。
圖/ 數位時代

對台灣百年玻璃製造商–華夏玻璃–來說,傳承固然重要,但是,唯有突破既有框架才能創造第二成長曲線,因此,成立自有品牌–SOUL ONE,透過亞馬遜全球開店銷售自有產品以深入了解北美消費者輪廓,例如對玻璃製品的需求與偏好,進而提供最佳產品服務,為前進北美零售商店市場做最佳準備。

華夏玻璃執行長廖冠傑進一步解釋會加入亞馬遜、以亞馬遜全球開店布局北美等國際市場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品牌形象佳、是北美消費者喜愛的購物網站;其次是可取得消費者回饋聲音以及後台提供豐富的市場洞見,讓團隊成員可以快速調整產品、包裝與行銷等策略;最後是透過功能強大的亞馬遜物流(FBA)機制輕鬆擴展全球業務。」

從上述的kure.fit、Fullicon與華夏玻璃SOUL ONE的布局,可以清楚看到:二代不僅是傳承與守成,更是主動出擊與翻轉市場的關鍵推手,讓家族企業經營也可以很酷且創新。

亞馬遜全球開店
華夏玻璃執行長廖冠傑於專訪時指出,作為企業核心的決策者,在面對爆炸的資訊與選擇時,更應該專注而冷靜,謹慎為公司營運做出最適切的選擇。
圖/ 數位時代

亞馬遜全球開店助二代繼承者高效打造品牌與布局全球業務

亞馬遜全球開店不僅讓企業以自有品牌布局跨境電商,更有助於企業重整商業邏輯、發揮OEM、ODM與OBM的經營綜效。對此,Fullicon副總經理李承樺面帶微笑地解釋:「我們公司–益麟企業–的業務分成三塊,分別是負責台灣市場的業務部門、以官網與參展等方式經營的OEM與ODM外貿部門,以及由我負責的、透過亞馬遜全球開店布局的全球電商部門;其中,電商部門的營收雖然僅占公司整體營收的一小部分,但帶來的成效遠超乎預期。」

首先是產品開模與製造後即可直接(透過電商)銷售,不像過去必須花費1到2年的時間跑市場與找客戶;其次,可以直接傾聽客戶心聲以加速產品功能的迭代與優化,例如方便關節炎患者取用藥品的彈跳保健盒設計等;最後則是挹注外貿業務發展。李承樺表示:「我們有韓國客戶因為看到亞馬遜的Fullicon藥品收納盒而主動找上門、向外貿部門下單,開啟跨業務單位的合作綜效。」

kure.fit創辦人暨執行長黃永沅則直言:「做工廠最怕離消費者太遠。」需要像亞馬遜全球開店這樣的外部夥伴提供協助,讓kure.fit可以突破區域限制、深入了解各個市場脈動,為每一個產品找到新出路。例如,亞馬遜商機探測器與選品指南針等官方選品工具讓kure.fit可以同時掌握產品類別與市場資料以高效布局新市場,如將女性健身器材銷向中東等新市場,讓品牌營運穩健邁向全球市場。

「企業的創新轉型旅程是一個又一個關鍵決策交織而成,亞馬遜提供的數據資料讓我們可以更精準且有憑據的下達各項決策,以更有責任感與使用感的方式推進二代傳承與創新。」關於亞馬遜全球開店帶來的綜效,華夏玻璃執行長廖冠傑如是總結。

總的來說,二代接班不僅是傳承,更是品牌重塑、通路重組與文化再定位的新起點,在這個過程中,與亞馬遜全球開店這種世界級企業合作,不僅有益於簡化傳統外貿的繁雜談判流程,更讓台灣企業可以更精準且高效的方式布局全球、透過出口電商快速回應市場需求,進而加速創新步伐與鏈結業務績效,讓台灣企業走出新路、演變為令人驚豔的「酷」品牌關鍵。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