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泥新職缺「生物多樣性研究員」在做什麼?生科系畢業到水泥業守護生態!
台泥新職缺「生物多樣性研究員」在做什麼?生科系畢業到水泥業守護生態!

台泥的花蓮和平礦區,有一群人正在進行調查。一眼望去,礦區周邊是一片綠林。這片綠林除了天然森林,還有日治時代留下來的人工林。

調查成員之一,台泥生物多樣性及自然資本組研究員賴彥銘解釋:「我們要去各廠區評估生態,在不同的海拔環境中,要復育哪些原生物種,有哪些要移除。」

如果看到外來種像是銀合歡,就要想辦法移除,避免排擠原生物種的生存空間。剷除的銀合歡廢材,會送到台泥的水泥窯高溫處理,轉化成生質燃料,替代水泥製程中的煤炭燃料,同時做到生態復育和減碳。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從減碳延伸至生物多樣性,台泥瞄準氣候變遷人才

生物多樣性,聽起來和水泥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確實,生物多樣性研究員,是台泥2024年新開的職缺。台泥企業團永續長葉毓君表示,「水泥本來就是跟自然息息相關的產業。早年要開礦,招募人才主要是礦冶工程和土木相關,或為了符合政府排放標準,找環境人才。」2017年張安平接任董事長後,展開低碳轉型和布局,發展低碳水泥、資源循環和綠色能源,「產業能源轉型只能達到2/3減碳效果,剩下1/3必須靠大自然力量,也就是海洋、森林、土壤。」

台泥重視環境議題,廣東水泥廠採取羊電共生模式,不用化學劑除草,讓羊群固定吃草。
台泥重視環境議題,廣東水泥廠採取羊電共生模式,不用化學劑除草,讓羊群固定吃草。
圖/ 台泥提供

2019年台泥制定生物多樣性政策,包括復育珊瑚礁、礦區生態調查,而後又發布《自然與生物多樣性報告TNFD試行計畫》。葉毓君說:「國外早就有企業成立自然部門,台灣算是走得慢的。」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宣告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正式版框架出爐,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成為減碳後,下一個永續目標。

延伸閱讀:儲能商機大解密:台灣綠能發展最關鍵因素!儲能概念股、系統架構一次看懂

評估企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復育生態、保持水土

生物多樣性研究員要做哪些事?「一個是看我們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有多大,像是開採後水土保持評估,另一個是環境可能造成的損失,例如水資源短缺必須停產的話,會造成的營業損失。」賴彥銘表示,研究員必須掌握國際趨勢和框架,如:TNFD (自然相關財務揭露)、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和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 (GBF)等。再到現場調查,如果廠區有瀕危物種或水資源短缺,就要制定對策,和現場人員討論執行方式,「台泥有很多場域能實際參與、調查。」

復育生態、生物多樣性研究,聽起來像是政府和學術單位的工作,卻是台泥生物多樣性與自然資本組研究員賴彥銘和吳安妮的日常。兩人大學讀的是是生物科技及生命科學系,過去這些科系出路大多是當生物老師或學術研究,生物科技則是往藥廠或食品廠發展,進入水泥業當研究員相當罕見,賴彥銘說:「我覺得是這幾年永續議題愈來愈受重視,讀生物的出路變廣了。」

台泥生物多樣性研究員_2025-03-13_侯俊偉攝影_ (4).jpg
台泥企業團永續長葉毓君表示,氣候變遷人才是現階段招募目標。
圖/ 侯俊偉攝影

在企業內擔任研究員,吳安妮認為補足產業知識是首要任務,「以水泥來說,沙子從哪一條河來,都會影響我們的產品。台泥每個廠配方都不一樣,但做出來的品質必須相同。」公司透過上課培訓,加上小主管一對一指導,才能讓生物知識落地幫助公司,「了解每一段製程,才能掌握它怎麼影響生物多樣性。」舉例來說,礦區秉持邊開採、邊復育原則,得先了解礦區運作,再評估如何建立復育系統,並與外部團隊合作,移植適合的植物物種,確保原生比例高於60%。「了解這個地方有哪些原生物種,不同海拔高度分別有哪些樹,自己培育再種回去。」

比方說和平礦區移除外來種銀合歡,復育礦區原生物種台灣白及。「樹種也是,因為礦區環境不同,需要根據氣候條件種植適合的樹苗,像是和平礦區種植青剛櫟和台灣赤楊、太白山礦區則種植九芎和茄苳等。」

延伸閱讀:「核能不是信仰!」童子賢籲理性挺核:台灣不利於風電和太陽光電發展

葉毓君表示,「這代表台泥需要的人才不再只是礦冶土木或環境背景,當我們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視擴及陸地和海洋,就需要生命科學、森林和海洋生物學系等氣候變遷人才加入。」由於永續議題發展速度快,加上想把 know-how 留在公司,於是除了持續與研究單位合作外,開出生物多樣性及與自然資本研究員的新職缺,並計畫今年持續擴編。

生物多樣性研究員要做哪些事? 生態學知識 產業知識 通用技能
-生態調查與監測、分析採礦與製造過程對周邊生態影響
-規畫與執行生態復育計畫
-台泥企業團跨洲自然專案整合
-生物多樣性衡量方法(如物種豐富度)
-熟悉礦區周邊動植物及原生種、規畫生態復育計畫
-使用 GIS(地理資訊系統)分析生物多樣性變化
-了解水泥製程和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礦區土地復育策略
-熟悉國內外環境保護法規與 ESG 框架與趨勢(如 TCFD、TNFD)
-英文能力:掌握國際標準等相關報告
-溝通協調:與廠區人員及供應鏈蒐集資料,討論執行方案

賴彥銘

台泥生物多樣性及自然資本組研究員。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程碩士班、成大生物科技與產業科學系畢業。2023年進入台泥,負責自然與生物多樣性專案企劃與TNFD報告指標揭露與編撰等。

吳安妮

台泥生物多樣性及自然資本組研究員。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畢業,2024年透過產學合作進入台泥實習,2025年轉任正職,負責國內外自然組織議合與趨勢研究、土壤營企畫與執行等。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月刊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化衝擊為推進力!電通攜手AWS,讓AI不僅提升工作效率,更成為創收新動能
化衝擊為推進力!電通攜手AWS,讓AI不僅提升工作效率,更成為創收新動能
2025.05.09 |

身處於全球經貿激烈重組的現下,企業面臨的不只是數位轉型壓力,更是全新商業秩序的挑戰,為化危機為轉機,許多知名企業積極透過人工智慧(AI)技術優化營運效率、提升員工生產力,甚至是創造嶄新營收獲利。

電通(dentsu)作為全球領先的整合成長與轉型專家,面對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巨大挑戰,以主動出擊取代被動回應,運用 AWS 將雲端服務與生成式 AI 轉換為轉型關鍵引擎,從組織內部流程重構、員工生產力優化,一路延伸至客戶體驗升級,成功以效率與創新兼具的方式開創全新局勢,並在日前圓滿落幕的「創新驅動未來,AWS 生成式 AI 與現代化應用解決方案研討會」不藏私分享寶貴經驗與實務成績。

電通台灣集團策略創新長邵懿文面帶微笑的說:「與其被衝擊,不如擁抱它、駕馭它,讓 AI 成為每一個員工、團隊與組織的最佳共創夥伴。」

AWS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資深總監陳介立表示:「電通自行研發的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不僅成功縮減80%團隊專案準備時間,讓同仁聚焦核心事務、品牌客戶互動,也加快近50%的行銷方案優化時程,讓品牌客戶可以更即時的因應消費者與市場回饋彈性調整。」
圖/ 數位時代

以生成式AI化營運瓶頸為成長動能,讓業務服務如虎添翼

在以人為核心的行銷產業,創意與專業是最關鍵的核心,但當人力資源與技能成為業務擴展的限制,以 AI 等數位科技放大「人」的價值變得十分重要,而這也是台灣電通會於 2022 年建立 AI 團隊、推出一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協助團隊同仁更好協助品牌客戶了解市場、認識顧客、接觸顧客以及持續優化的原因。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資深總監陳介立表示,對電通來說,生成式 AI 工具不僅能將同仁從繁瑣的事務中釋放出來、大幅節省專案準備時程,更重要的是,重新定義了人機協作流程與思考框架,讓生產力激增、營運效率倍增。「為確保服務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我們不僅將數據服務搬遷到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 (Amazon EC2) 平台,更透過 AWS 的 AI 模型加速電通生成式 AI 工具的研發腳步。」

例如,電通智能中心整合電通獨有的消費者調查(Consumer Connection System;CCS)資料庫、數位足跡(dentsu Audience Center;DAC)資料庫與 AI 模型推出「Personas人物誌生成器」服務,讓團隊同仁再也不用花費大量時間比對、製作消費者輪廓,只要短短幾小時就可以升成完整的消費者報告與圖表,以及透過電通經典案例(Golden Samples)的 SWOT 分析與BMC 分析等數據資料訓練生成式 AI 的思考框架,成功縮短市場研究與專案準備時間,讓團隊同仁可以將絕大多數的時間用來跟品牌客戶互動、創意發想以及執行方案。

除透過生成式 AI 加速消費者與市場研究,電通智能中心亦推出「原生廣告文案生成器」,讓團隊同仁一鍵生成符合各媒體平台語境的產品(行銷)原生廣告文案,以及推出「LEON 廣告法小幫手」服務讓電通同仁可以問答的方式了解食品、化妝品、藥品廣告規範,同時,由系統自動識別廣告文案是否有遭裁罰的風險與提供推薦文案,如將空氣清淨機廣告文案中的「殺菌」字句建議修改為「抑菌」以降低風險等。

邵懿文表示:「透過電通研發的系列生成式 AI 工具,我們不僅成功縮減 80% 專案準備時間,讓同仁聚焦核心事務、品牌客戶互動,也加快近 50% 的行銷方案優化時程,讓品牌客戶可以更即時的因應消費者與市場回饋調整行銷方案與互動機制。」

AWS
電通集團與AWS團隊攜手合作。電通台灣集團策略創新長邵懿文建議:「與其被衝擊,不如擁抱它、駕馭它,讓AI成為每 一個員工、團隊與組織的最佳共創夥伴。」,一個員工、團隊與組織的最佳共創夥伴。」
圖/ 數位時代

從提升效率到創造營收,電通持續優化 AI 綜效

生成式 AI 不僅是提升營運效率與生產力的關鍵引擎,對電通來說,也是開創新商機的起點:隨著品牌客戶對 AI 需求的提升,電通將 AI 實務經驗轉換成系列課程,協助品牌客戶與行銷人員認識、掌握與善用 AI 工具;其次,更因應客戶需求將「LEON 廣告法小幫手」這類原本為內部打造的 AI 應用對外開放,以軟體即服務(SaaS)的方式提供商業化服務,擴展電通的營收獲利模式。

邵懿文指出:「透過雲端與 AI 轉型引擎,我們正逐步從過往的 Project Manager 轉變為 Product Manager,讓大、中、小型企業可以自助式的 AI 平台工具打造與持續優化行銷傳播成效。」在轉型的過程中,電通除持續投入更多資金與資源於其中,也樂於跟 AWS 等夥伴合作,目標是將既有的生成式 AI 工具更好的整合在一起,同時,可以協助品牌客戶提供更個人化的行銷方案,極大化 AI 創新驅動未來的價值。

總的來說,在電通的商務版圖中,AI 不再只是提升效率的技術選項,而是可變現的成長引擎,透過跟 AWS 等生態夥伴的共創共好,電通將以穩健步伐從整合成長與轉型專家進化為可提供新世代行銷科技的平台供應商,極大化 AI 與數位科技的價值邊界。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