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地緣政治的相愛相殺!從冷戰、全球化到美中對抗,台灣半導體下一步出路是?
與地緣政治的相愛相殺!從冷戰、全球化到美中對抗,台灣半導體下一步出路是?

台灣產業的發展與地緣政治密切關聯,其中半導體也不例外。

在冷戰時期,美國和日本是台灣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和產業技術來源,台灣由日本進口原料和零組件,加工出口後外銷美國。透過加工出口,台灣企業進行技術學習,所習得的技術多數是成熟、但落伍的技術。冷戰在 1971 年有個大轉彎,當時季辛吉訪問北京,企圖拉攏中國來對抗蘇聯,台灣隨即被迫讓出聯合國席位。台灣退出聯合國後,感受到國家的生存危機,才有奮力一搏、致力於半導體發展的決心,希望在先進技術領域取得全球一席之地,「讓世界看見台灣」。

台灣雖然退出聯合國,但仍然是美國陣營的一員,美商也未停止對台投資,台灣才能順利從 RCA 公司移轉半導體技術;當初用這些技術所生產的電子產品,也多數銷售到美國。台灣半導體的冒險之旅可說始於地緣政治。

美中對抗下的台灣半導體發展

1987 年台積電成立, 1989 年地緣政治隨即丕變,柏林圍牆倒塌,冷戰體制解體,世界進入一個所謂「超全球化的世代」( Hyper-Globalization)。 台積電的「開放式晶圓代工」商業模式,在全球化的加持下,猛爆性發展,它不只拉拔了許多名不見經傳的新創企業,使它們長大成產業巨人,台積電也在此一過程中成了晶圓製造的巨無霸。

在這段全球化的黃金時期,美國是最大的贏家,它不只從日本手中,重新奪回半導體產品霸主的地位,而且也奪回半導體設備的領先地位,在半導體材料方面也僅略遜日本,居全球第二位。掌握產品、設備、材料的控制權,等於掌握半導體生態的控制權,這也是美國今天有能力圍堵中國技術發展的原因。如果說台積電的存在和發展,扮演了美國半導體產業復甦的主要角色,也並不為過。

全球化與中國崛起

在 1990 至 2020 的全球化高峰期,冷戰的烏雲消散,中國乘著自由貿易的翅膀迅速崛起。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從中國市場獲得巨大的利益,從電腦晶片、手機晶片到各種消費性電子產品,美國的半導體設計業全面滲透中國市場,此外還有悶聲大口吃飯的美國軟體業,主宰中國人的工作和生活。居中穿針引線,擔任橋梁角色的,就是以台積電為首的台灣晶圓代工廠(包括台灣人投資的中芯半導體),它們建構了史上最強大的「美國設計、台灣製造、中國組裝(或消費)」的跨太平洋生產鏈。

中國所組裝的產品,例如蘋果手機,最後又回到美國消費,完成一個封閉的循環。這個循環的最大受益者, 無疑是美國消費者。中國政府雖然很早就注意到半導體技術的重要性,但直到 2000 年以後,才發現這個跨太平洋供應鏈的強大能量,和可利用的價值,從而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措施,吸引台積電和其他國際半導體廠商到中國投資。

中國當時的策略是融入全球化的生產體系,吸取全球生態系的養分,而不是建立自主性的供應鏈。台積電和台灣政府對中國政策的回應極為謹慎,深怕失去手上少有的籌碼。台灣政府兩次核准台積電對中國投資,都是採 N-2 的原則,也就是只能將兩世代前的技術輸出到中國。這個策略使中國在美國主宰的半導體產業大循環中,一直居組裝和消費的角色,無法突破到先進製造階段。只有少數進展快速的中國半導體設計業者,直接掛靠在這個供應鏈中,如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

地緣政治變局:從「美—台—中」大循環分裂成多個小循環

2020 年以後,地緣政治再次轉變,中國由美國的合作夥伴變成戰略競爭者。美國想要重塑這個跨太平洋供應鏈,把中國踢出圈外,首先要把末端的組裝移出中國,接著要把製造移回美國,至少部分移回。日本也正積極動員國家資金,企圖重建先進半導體製造的能量;歐盟則企圖建立一個以歐洲為起點及終點的獨立循環。在美國技術封鎖下,中國則被迫要建立一個自主可控、不再被美國掐脖子的內循環。

如果這些企圖都將成真實,世界半導體將由目前的「美——台——中」大循環,裂解成三到四個小循環。值得注意的是,不論哪個循環,都將遵循設計與製造分離的原則,就商業模式而言,可以說是萬法歸一,再無差別相。

從資源整合的角度看,這種分裂是全球化的挫折,甚至有些人擔心全球化可能因地緣政治競爭而終結。不過我們認為,全球化不會終結,但將以新的形態應對地緣政治的需要。很難想像全球化的替代方案是各國自給自足,因為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國家,在目前的技術狀態下,都沒有能力獨自生產半導體晶片,而不依賴來自外國的資源。目前微晶片是由來自世界各地的礦物材料、化學材料、生產設備、人才所共同製成。

而且半導體技術日新月異,技術的突破,通常是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頂尖研究人員和研究機構,共同努力而實現。重組這個複雜的技術網絡,由一個大循環分解成少數小循環是可能的,但要求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都位於同一國家內,則是不可能的任務。美國如此,中國也是如此。

全球半導體壟斷加劇,台積電、英特爾、三星主導市場地位

迄今為止,隨著全球化以及生產規模的擴大,半導體產業各個領域的市場集中度不斷增加,並且到了極限。不僅尖端晶片只在一、兩個國家生產,在尖端設備和先進材料的市場上,壟斷或寡占生產已經是常態。這些生產者成功地整合全球資源,突破了製造極精密產品的技術障礙。

由於技術極端複雜,只有少數人能夠做到。有些技術資源非常稀少,只有少數生產者可以有效利用。例如, ASML 是EUV 機器的壟斷供應商,因為它能夠整合來自美國、歐洲和亞洲的不同技術,而許多供應商在各自的領域中也都居於壟斷地位,包括光源、鏡頭、光阻劑、晶圓塗佈材料等,都是單一供應商,且橫跨美、歐、亞三洲。

因為技術太過複雜、技術研發的成本太昂貴,這種「獨占者聯合」的結構,未來也不可能改變,如果強迫 ASML 只從歐洲採購技術,將會阻礙其未來的技術進步,導致它的獨占地位崩塌,被其他公司取代。

同樣的道理,在半導體製造的領域,全球化創造了尖端晶片的三個壟斷企業,即台積電、英特爾和三星,分占三個不同的專業化領域。美國、日本和歐盟目前制定的新政策,企圖重新劃分全球製造版圖,特別是針對尖端晶片的製造。然而執行版圖移動任務的,也不外乎這三家企業。

換言之,在短期內,全球尖端晶片製造比例的重新分配,只會發生在這三個領先企業之間,即使 Rapidus 神奇的獲致成功,也只會是第四個競爭者。史無前例的國家補貼,幾乎肯定會提高這三家壟斷企業的生產規模,儘管它們的市占率可能有增有減。換句話說,補貼可能會改變這三者的相對位置,但補貼肯定會強化它們市場的主導地位,尤其是相對於二線的廠商。換言之,這三家原本全球化的贏家,正因為地緣政治改變,獲得巨大的利益,地位更形穩固,它們勢將延續全球化的營運模式。

台積電的全球化進程:地緣政治與自由貿易的博弈

以台積電為例,這家以台灣命名的公司,自始就自我定位是一家全球企業,不是台灣企業。它的董事會成員,多數是外國人,開會用的是英語,不是中文;它的客戶,多數是外國公司;生產所使用的設備、材料,多數來自國外,很少照顧台灣在地企業;生產所需技術,除少數自行研發的製程技術外,其餘來自授權和客戶的分享。唯有在製造這個領域,絕大多數工程師來自台灣,生產線上使用的語言是中文,不是英語,製造基地也集中在台灣。

2020 年地緣政治變化以後,台積電從董事會到生產技術的取得,都沒有太多變化。最大的改變將是製造活動全球化。未來將增加海外生產的比率,也將僱用更多的外國工程師。換言之,地緣政治變化以後,台積電的全球化程度將進一步深化而非退化,原來以服務美國客戶為主的業務,顯然將增加日本和歐盟客戶的份量,而且產品也延展到如汽車晶片這樣的新領域。

地緣政治並未終結全球化,但卻可能終結了自由貿易,這才是正題。美國強迫台積電,不能為中國半導體設計業者提供 7 奈米以下的製程服務,以及禁止台積電,在中國投資 14 奈米以下的晶圓生產線,都是對自由貿易的干預。美、日、歐等國以強大的財政補貼,吸引台積電前往當地投資,也是對自由貿易的干預。

無論用棒子或胡蘿蔔,干預顯然將降低全球生產的效率,但對個別國家或個別企業的影響,因情境而異,無法一概而論。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因地緣政治而生,因全球化而發展,但與自由貿易關聯不大。台灣的晶圓代工模式,因為不行銷自身產品,與商品自由貿易與否本來關係有限,而且台灣政府也從未允許半導體業自由對中國投資。

我們只能說,各國政府新型的干預模式,對台灣半導體產業是一項嚴肅的挑戰,但是福是禍,猶未可知。台灣企業規模一般不大,產業地位卑微,或許有優良技術,但從來不是核心,甚少受到地緣政治的關注。像台積電這樣動見觀瞻,成為地緣政治關注焦點的企業,對台灣而言,是嶄新的經驗。如何因應,才能轉禍為福、化危為安,不只是台積電的挑戰,也是國家整體的挑戰。

延伸閱讀:川普:已告訴台積電,若不在美建廠就繳100%稅
關稅衝擊面板業?友達證實「漲價難免」:為何群創看好台灣面板業,對美國是加分項?

從邊緣到核心
圖/ 天下文化出版

本文授權轉載自《從邊緣到核心:台灣半導體如何成為世界的心臟》,史欽泰、陳添枝、吳淑敏著,天下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