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面臨的三大挑戰,其實也是我們可以把握的三大契機。如果台灣能在未來五至十年間,採用實體 AI 導入物流暨供應鏈管理,不但可以克服上述三大挑戰,而且極有機會進一步在全世界的製造體系中擴大優勢,爭取貿易分額。
也許你會好奇:「為什麼是未來五至十年?這個時間窗口為什麼是重大機遇?再等幾年,等一切局勢更加明朗再行動,有什麼不行?」
如果這也是你的問題,請仔細思考目前的趨勢:
一、少子化大浪將在十年內撲向產業
台灣第一次人口負成長發生於 2020 年。而在更早以前,台灣的出生人口就已經呈現斷崖式下降。 2000 年,台灣新生兒人數還超過三十萬,短短五年後降至大約二十萬(減少三分之一), 2010 年更是只剩十六餘萬(接近減半)。
2000 至 2010 年間出生的人,大部分將會在 2025 至 2035 年之間陸續投入職場。可想而知,未來的工作人口將會急遽減少,在十年之後,企業的缺工狀況就會明顯影響日常的生產與運作。顯然少子化的趨勢不容企業再袖手旁觀,消極空等十年再進行因應。
而另一方面,已對人口減少趨勢做好準備的企業,將在未來十年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在其他企業因人力短缺而苦苦掙扎的時候,採用實體 AI 導入物流暨供應鏈管理的企業將不受衝擊,運用科技填補人力缺口,取得更豐厚的利潤。
二、民主與極權對立,產業重新布局將在十年內底定
目前全球的貿易體系將以中國、美國各自為首分裂成兩個陣營,兩大陣營間的經貿往來正在不斷萎縮。原本在中國投資設廠的企業(其中有大量台資企業),必須選擇其他地區進行生產製造。
在此同時,美國以及其他民主國家正在全力減少來自中國的進口貿易。尤其愈是涉及高科技領域,更是需要完全避免來自中國的產品,甚至連零組件都在減少。因此,許多企業正在尋找新的採購商。
這顯然是台灣企業千載難逢的機會。
不過這波產業重整不會無休無止地進行下去。五年內,最多十年內,這波經貿遷移估計將會重整完畢。台灣企業必須在此之前採用實體 AI 導入物流暨供應鏈管理,深度嵌入民主國家集團的產業系統,以期把握從中國市場向外轉移的需求。目前從日本、韓國,到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地企業,都在搶食市場分額。
若台灣積極把握,十年後,將穩定地成為歐美等自由國家緊密的產業夥伴;若錯失良機,十年後,台灣將陷入孤軍無援的絕境。
三、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優勢還有十年,新的支柱產業必須產生
近年來台灣產業的整體發展堪稱亮眼。但細看其構成,我們得承認是靠著台積電及其他少數半導體企業,撐起台灣外銷產值的主要分額。
目前大部分的專家都預估,在未來十年內,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在國際上還能保持優勢。但在這之後,半導體是否能維持現今的產業重要性?台灣優勢是否存在?就很難說了。台灣無疑需要發展新的支柱產業,才能在半導體的產業優勢式微後,接起半導體產業的棒子。
如果十年後,台灣在半導體的領先程度被拉平(甚至超越),後續沒有產業接棒,台灣經濟將陷入困境。當前從民間到政府都在積極發展半導體之外另一個熱門產業,試圖為十年後的局勢做準備。
到底發展什麼產業可以成為十年後與半導體具有同樣優勢的產業主力,目前沒人能說得準。然而, 採用實體 AI 導入物流暨供應鏈管理,將是任何產業為十年後局勢預先布局的最好方案 。畢竟無論哪個產業要成為「護國神山」,與全世界的貿易夥伴之間密切連動、高效運輸,是必不可缺的前提條件。
以上三點,是接下來十年內必將發生的趨勢,並且會日益明確,影響企業的發展。如果台灣沒有意識到問題嚴重性,就很有可能被目前積極引入實體 AI 的發展中國家超越,甚至淪為三流國家。相信這不是任何一位台灣人所樂見的情況。
過往台灣企業高比例是從全世界接單,在中國運用廉價的人力及資源進行生產,而這個模式的剩餘時間已經進入倒數。我們需要實體 AI 導入物流暨供應鏈管理,讓台灣企業擺脫地理、語言等限制,徹底融入全球生產體系。如此方能保證十年後,世界上還有台灣的一席之地。
做對決策的企業與國家,十年後將走上強者恆強的正向循環;若浪費這十年,很可能走向弱者恆弱,不易翻身。
如果你還在猶豫:實體 AI 導入物流暨供應鏈管理將對企業的營運效能帶來很大的改善嗎?導入之後,效益是立竿見影、即時可見的嗎?
讓我們從非常熟悉的案例出發,具體衡量實體 AI 導入物流暨供應鏈管理可以為企業帶來多大程度的進步與改變,以及這樣的效益可以多快地展現在企業運作實務上。
本文授權轉載自《供應鏈之死與 PI 的崛起》,詹斯敦 (Shelton Chan)著,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