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台幣與韓元等亞洲貨幣出現明顯升值趨勢,一篇南韓央行總裁聲稱「有遭美國施壓匯率」的報導,使外界紛紛猜測是否為真?
然而,韓文原始發言與媒體翻譯版本被發現存在差異,原文更多指向 市場將美國與各國談論匯率問題解讀為一種預期,而非直接指控美國政府已明確施壓 ,導致「美方施壓」說法的真實性惹議。
一個錯誤翻譯,讓南韓央行總裁「被表態」
據《韓聯社》等韓媒報導,南韓央行行長李昌鏞於2025年5月6日在義大利米蘭參加亞洲開發銀行(ADB)年會期間,向記者表示包括韓元在內的亞洲貨幣近期升值, 「部分原因是美國政府向亞洲國家施壓,要求貨幣升值」 。此言論被視為首位公開揭露美國對亞洲貨幣政策施壓的央行高層。
然而,中經院院長連賢明請韓文同仁查看原文後發現, 原文與媒體報導有明顯出入 。原文實為:
「美國不僅與我國談論匯率問題,還與日本、台灣、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談論匯率問題,我認為,隨著這些傳言的傳播,市場上存在著將會發生一些事情的預期...目前還不清楚美國在匯率問題上有何要求、下一步將如何推進...」
台灣外交部也指出,韓文版與英文版報導存在明顯差異。
韓文版報導指出匯率波動劇烈的原因是「市場」將美國與各國談及匯率問題解讀為施壓信號; 而英文版則直接表述為「美國政府向亞洲國家施壓」 。因此,才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
臉書粉專「邏輯投資」對此表示, 「我認為是韓聯社英文版記者翻譯時,過度簡化原意並添加『施壓』概念,然後台灣媒體廣泛引用英文版報導,並誤導成『南韓央行行長說出真相,反駁台灣央行總裁說法』的結論。」
美國施壓說法頻傳!楊金龍怎麼說?
台灣央行總裁楊金龍於5月8日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備詢時,被問及南韓央行表態一事。楊金龍謹慎指出: 「應是翻譯有出入,不了解南韓央行實際說法。」 但他強調「台灣未遭受到美方壓力」。
楊金龍表示:「我要承認我的口才不好,所以有些時候在答詢時,我會結結巴巴的,我們5月1號、5月2號,到5月5號的新聞稿所敘述的都是真實的」。
楊金龍再度解釋, 新台幣升值主要是因為市場預期心理非常強烈,形成一種恐慌情緒 ,一旦非理性的能量釋放,外匯市場的供需就能達到平衡。
針對有疑似「禿鷹」(投機炒匯)情形,央行已啟動專案金檢進行調查。楊金龍表示:「現在我們就是去檢查,我們昨天就開始專案檢查。」
為何「美國施壓說」不盡合理?
新台幣在5月2日和5日連續兩天內升值超過5%,甚至一度升破30元兌1美元的關卡,創下數十年來最大單日漲幅。這波匯率波動引發市場廣泛猜測,可能與美國貿易談判有關。
對此,中經院院長連賢明提出五點質疑,認為美國施壓匯率說法不一定成立:
- 李昌鏞提到「不確定美國想要的是強勢美元還是弱勢美元」,若美國確實施壓要求升值,不應有此疑惑。
- 亞洲國家中只有台灣升值幅度特別明顯,若各國都受類似壓力,難以解釋為何只有台幣表現如此。
- 若美台就匯率有默契,央行應會積極介入市場,但此次央行表現似乎猶豫不決。
- 川普政府目前擔憂關稅實施後的通膨風險,此時要求亞洲貨幣升值會增加進口成本,與美方利益相悖。
- 韓國當時政治不穩,缺乏高層決策者,央行行長此時發表敏感言論風險較高。
匯率操縱有何監管機制?台灣現況是什麼?
事實上,美國財政部每半年發布一次「主要貿易對手國的匯率政策」報告,評估各國是否操縱匯率。判定標準包括三項:
- 對美貿易順差超過150億美元。
- 經常帳順差對GDP比率超過3%。
- 淨買匯金額對GDP比率超過2%,且12個月中至少8個月為淨買匯。
央行日前預判, 台灣因符合前兩項標準,被列入觀察名單,但非匯率操縱國。 央行外匯局長蔡烱民4月份曾接受《經濟日報》訪問表示, 台灣2024年累計淨賣匯逾160億美元,2025年賣匯月份也較多,反而是「阻貶」而非「阻升」。
新台幣急升對出口導向型企業造成嚴重衝擊。有出口業者直言: 「新台幣升值比關稅還可怕!關稅頂多跟美國做生意有影響,但升值是全部(出口業)都打到,就算賣到日本、歐洲,還是用美元報價」。
雖然科技大廠因具備規模與避險機制,受影響較小,但毛利僅4-5%的傳統產業如螺絲與扣件製造受創更深。
立委陳冠廷5月8日呼籲央行應與銀行業合作,設計成本更低、門檻更友善的避險工具,協助中小企業。對此,楊金龍已承諾將研議相關建議。
延伸閱讀:「10年後,可能連iPhone都不需要了!」蘋果Safari將導入AI搜尋:Google霸主地位不保了?
2025繳稅神卡有哪些?這1張最高回饋26%!行動支付、分期0利率⋯精選信用卡一次看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