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瘋AI,但如何完美落地?專家:掌握3大轉骨守則,成為1%的「AI王者」!
企業瘋AI,但如何完美落地?專家:掌握3大轉骨守則,成為1%的「AI王者」!

「這一次董事長很急,技術長和資訊長急不起來!」Google前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的一句話,正中企業導入AI的核心難題:想做、但是不知道從哪裡下手。

在《數位時代》5月7日舉辦的《AI IN ACTION:AI 2025》直播論壇上,簡立峰和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徐瑞廷就不同規模企業如何導入AI,提出3大守則。

守則1〉用數據加值,員工少的公司最需要AI外掛

徐瑞廷分析,企業導入AI有3種方式:將市面上容易取得的AI工具部署在日常業務中、藉由AI來重塑(Reshape)關鍵職能,以及運用AI創造(Invent)新的產品服務或商業模式。三者沒有一定的先後順序,但如果是新創公司,「第一天就要想:『能不能利用AI提供新的產品服務?』」

若是單純想借力新科技為生產流程加值,簡立峰表示, 員工數量30人以下的公司,可以直接尋找外部AI工具,用在企業生存命脈的關鍵處 ,「員工少的公司最需要AI,效果最明顯、動機最強,通用工具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另外,簡立峰認為AI代理(AI Agent)也是應用的重點,未來企業可以導入或開發各部門的垂直領域專有模型。

也因此,簡立峰指出每家公司都要成為「數據公司」,未來企業對內、外部數據整合和調用的能力,將左右AI能發揮的效用,「對大部分企業來說,不是AI的問題,是資料科學的問題,用AI也會產生新的資料,如何再回饋到AI系統裡?」

守則2〉管理者先行,高層帶頭可消弭7成內部阻力

不過,徐瑞廷也觀察到更多公司還停留在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階段,「怎麼用在每個部門、每個人,比想像中困難很多。」他指出,AI轉型有「10─20─70法則」,成功的關鍵10%在於演算法、20%在於科技,剩餘的70%包含工作流程、人才和組織文化,AI發展的真正阻力經常是從評估投入、內部溝通就顯得困難重重。

「成效高低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直觀,」徐瑞廷表示,AI熱潮剛出現時,很多公司著迷技術,先不顧效益投入使用,開始反省要轉化為效益後,又變成凡事先問產出,「後來也做不起來,因為很多AI工具還在嘗試過程,一開始效益不明顯。」

因此考量投資報酬率,徐瑞廷認為有個初步的預期效益是好事,但是減少人力資源不應該是優先考量。過程中可以不斷透過單項任務驗證成效,舉例來說,透過AI讓客服電話解決問題的時間減少1分鐘,也是一項指標。

至於投入行動,徐瑞廷分享根據應用場境不同,企業可能採取成效很大、可行性低的「登月計畫(Moonshot)」,成效不錯、可行性相對較高的「燈塔項目(Lighthouses)」,以及成效大並且能快速完成的「速贏措施(Quick Wins)」。

其中,燈塔項目具有指引效果,會激勵企業內部互相學習,徐瑞廷表示,高層的關注以及各部門長願意配合很重要,「AI可能打亂日常、增加額外工作,甚至短期內會有衝突,各部門要完全相信AI對公司來講沒有退路。」

簡立峰也觀察到,不少上市公司的老闆會展示自己如何向ChatGPT討教,甚至要求員工提案之前先問過AI,調整出更好的版本。另一方面,員工也會希望公司提供近用AI的機會, 「 大家的想像是得先找到人才,但執行者自己成為使用者是最重要的。

守則3〉拚做1%王者,從個人到國家都該改變工作流

「1%贏得99%機會的能力,不只是個人,也適用於企業和國家。」簡立峰強調AI的最大考驗在於競爭,前1%的AI超級使用者可能掌握99%的機會。

以個人而言,簡立峰認為要懂得下指令、學習如何跟AI互動,像是可以多給AI案例,甚至提供其它模型的解答觸發競爭,同時也要調整工作流程,「很多人在等待一個AI工具直接拿來用,實際上是工作流程要改變來適應AI,不是AI來適應工作。」

此外,上至國家層級也要注意AI落差。簡立峰指出美國矽谷已經出現大規模由AI能力驅動的裁員,台灣目前還沒出現類似的危機意識。他也表示,美國和中國之間的AI競爭已經白熱化,現在看到關稅和匯率面競爭,「未來最厲害的AI可以負責決策,甚至靠決策贏過另一個國家。」

而台灣掌握晶片和硬體設備供應鏈,在大國角力之間舉足輕重,簡立峰認為,能夠「連結資源」也很重要,軟硬體之間可以媒合海外資源和人才,「台灣可以跨國合作、組建混合團隊,跟這個產業有關的人不應該只在台灣,應該在全球。」

徐瑞廷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董事總經理暨資深合夥人。領導BCG大中華地區的高科技、媒體與電信、企業財務與策略專項;負責BCG全球半導體與材料業務。

簡立峰

Google台灣第1號員工,曾任中研院資訊所副所長及台灣大學合聘教授,多年來致力於協助新創企業並擔任青年創業計畫的導師。2020年初從Google退休後擔任Appier、iKala等AI新創董事 。

延伸閱讀:我的工作AI都能做,怎麼辦?盤點2030必備技能:跟「眼明手快」比起來,這些素質更重要

責任編輯:蘇柔瑋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