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星亞洲7/31停運!不敵廉航同業競爭「裁員500人」停損:對在台2航班有影響嗎?
捷星亞洲7/31停運!不敵廉航同業競爭「裁員500人」停損:對在台2航班有影響嗎?

重點一 :澳洲航空 (Qantas) 宣布, 由於成本飆升與競爭加劇,將關閉旗下位於新加坡的廉價航空子公司捷星亞洲 (Jetstar Asia),並於7月31日終止營運。

重點二 :關閉捷星亞洲將為澳洲航空釋出5億澳元的資金,用於加速其核心市場的機隊更新計畫。

重點三 :捷星亞洲面臨供應商成本上漲高達200%、機場費用高昂及來自亞洲航空 (AirAsia) 和酷航 (Scoot) 等同業的激烈競爭,導致本財年預計將產生3500萬澳元(約新台幣6.8億元)的虧損。

澳洲航空 (Qantas) 於週三(6月11日)投下震撼彈,宣布將關閉營運超過二十年、以新加坡為基地的旗下廉價航空品牌捷星亞洲 (Jetstar Asia)。此舉主要歸因於不斷攀升的供應商成本、高昂的機場費用以及日益白熱化的市場競爭。

捷星亞洲預計將於今年7月31日終止所有航班營運,並在未來七週內逐步縮減航班服務。此項決策預計將為澳洲航空釋放5億澳元(約新台幣97億元)的資金,轉而投入其在澳洲及紐西蘭市場的機隊更新計畫。

澳洲航空也強調,澳洲捷星航空(Jetstar Airways)和捷星日本(Jetstar Japan)營運不受影響。

另有新加坡當地社群平台稱,總部位於新加坡的捷星亞洲航關門,將會造成500人失業,澳航承諾將發放遣散費並提供轉職協助。

捷星亞洲收攤,對台灣旅客有影響嗎?

至於捷星亞洲收攤,是否對台灣喜愛搭乘廉價航空的民眾有影響? 事實上,目前在台灣營運的捷星品牌航班,是由「捷星日本 (Jetstar Japan, 代碼:GK)」負責。故捷星日本的營運並不會受到捷星亞洲停業的影響。

捷星日本主要經營台灣、菲律賓、上海與日本之間的國際航線,以及日本國內線。在台灣的航線如下:

台北(桃園 TPE)- 東京(成田 NRT)
台北(桃園 TPE)- 大阪(關西 KIX)

捷星航空航點遍及亞太地區,雖然統一使用捷星品牌,但實際上由不同公司在各地區負責營運:

-捷星航空 (Jetstar Airways, JQ):主要負責澳洲航線。

-捷星亞洲 (Jetstar Asia, 3K):總部位於新加坡,主要營運東南亞航線,即將停運。

-捷星日本 (Jetstar Japan, GK):由捷星與日本航空 (JAL) 合資成立,負責日本國內線及部分國際航線,包含台灣航線。

營運壓力山大!黯然退出亞洲區內市場

捷星亞洲的關閉,凸顯了東南亞廉價航空市場的殘酷現實。澳洲航空集團執行長凡妮莎·哈德森 (Vanessa Hudson) 指出,公司部分供應商的成本漲幅驚人,最高達到200%,這已從根本上改變了捷星亞洲的成本結構。

除了內部成本壓力,外部競爭也極其激烈,主要競爭對手包括 Capital A 旗下的亞洲航空 (AirAsia) 和新加坡航空 (Singapore Airlines) 的子公司酷航 (Scoot),這些業者不斷擴張,使得市場空間受到嚴重擠壓。

財務數據顯示,捷星亞洲的營運狀況岌岌可危,預計在本財年將承受3500萬澳元(約新台幣6.8億元)的息稅前利潤 (EBIT) 虧損。澳洲航空在二十多年前為搶佔亞洲快速增長的低成本旅遊市場而設立捷星亞洲,但如今,充滿挑戰的經營環境使其難以創造與集團內其他核心市場相當的回報,最終迫使澳航做出結束營運的艱難決定。

資源重新聚焦,強化澳紐核心業務

關閉捷星亞洲是澳洲航空集團戰略調整的一部分,旨在將資源更有效地集中於其主要市場。透過此舉釋出的5億澳元資金,將為澳洲航空史上最大規模的機隊更新計畫注入動能。哈德森表示:「我們目前正在進行公司史上最宏大的機隊更新計畫,已確認的飛機訂單接近200架,並投入數億美元升級現有機隊。」

捷星亞洲現有的13架空中巴士A320 (Airbus A320) 型客機,將被陸續調回澳洲和紐西蘭,以支援當地的航線網路。此舉不僅有助於提升運營效率,也將為澳紐市場帶來更多低價機票選擇。

澳洲航空強調,此次調整僅影響從新加坡出發的亞洲區內航線,並不會衝擊澳洲與亞洲之間,或是捷星日本 (Jetstar Japan) 的航班服務。

延伸閱讀:要AI卻給UI,蘋果該如何再次偉大?一文覆盤WWDC25:藏在「液態玻璃」後的4大問

資料來源:CNN

責任編輯:李先泰

關鍵字: #航空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